作者簡介:鄒曉文,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江西吉安永豐,學(xué)歷:碩士,單位:紹興市新昌縣澄潭中學(xué),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01
蒲松林的《聊齋志異》(以下簡稱《聊》)是我國文言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高峰。魯迅說它,“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diào)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于幻域,頓入人間。”其奇譎詭異,文采風(fēng)流受到了深受后人的追捧,甚至對國外的博爾赫斯產(chǎn)生影響。
不同于《聊》中的 “妖”,“鬼”在聊齋世界里被描繪成猙獰狡詐、到處害人的魔物。《聶小倩》(以下簡稱《聶》)算是《聊》中有名的代表作之一了,它同《小謝》、《連鎖》等一樣,寫的是人鬼之戀。但小倩似乎跳過了像小謝、秋容、連鎖、李氏等“還魂”的步驟,直接同寧采臣結(jié)合,似與一般的人鬼戀情模式不符。
聶小倩出于金華妖物的脅迫才不得不“腆顏向人”。她所操職業(yè)跟妓女毫無二致。聶小倩是一個底層的邊緣人物。她雖然為鬼,但是絲毫不享有鬼的自由,她在人類眼中是一個輕薄淫蕩的、不知廉恥的“妓女”,在老妖物的眼中是“歷役賤務(wù)”的奴隸。她在兩個世界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她的形象實則是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邊緣人物。
寧采臣是一個堅貞不屈的書生,他的不屈表現(xiàn)在不向美色與金錢屈服,這贏得了聶小倩的尊重與喜愛。更獲得到了人間社會的高度承認。但他也只是個平凡的人類,他對聶小倩的救助僅限于安葬后者的骨灰以及一首祭詩,仍不能幫助小倩逃脫生的困境。是燕赤霞才讓他們終成眷屬,他是正義的絕對代表,就連文末夫婦倆脫險也仰賴于他的寶劍出鞘。
兩位主人公都是凡人,他們在智力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身邊的人。他們同時身處在封建倫理道德的壓迫下,身為女性的小倩還要多一層:欲望的脅迫。這種欲望不僅來自于老妖物強大的生存欲,也來自于小倩的擺脫妖物的生存欲。所以他們并不能超脫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弗萊認為,主人公既不高于他人,也不高于環(huán)境,是類似我們的普通人。講述這類人的故事大部分可以歸入現(xiàn)實主義作品。兩個人物揭示了社會現(xiàn)實:受壓迫的婦女和有德無能的書生。金華妖物是小倩肉體上的主人,是強大能力與欲望的代表。她威脅小倩利用美貌來攝取男性的精血。利用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她是“本我”的象征。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沖動和欲望的貯存庫。妖物是無組織無紀律鬼類世界的產(chǎn)物,秉持的是一種唯樂主義,利用人類的幽暗心理來設(shè)陷。目的是攫取生命力。金華妖物死后,小倩迅速恢復(fù)自由,她的生存苦惱解決了,愛情促使她跟寧采臣,進入人間社會。在與婆婆的互動中,她又深化了自己成為人類的資格。
首先她“依高堂”。第一次見寧母,她“拜伏地下”,說:“兒飄然一身,遠父母兄弟。蒙公子露覆,澤被發(fā)膚,愿執(zhí)箕帚,以報高義。”她先表明自己身世孤零,(注意這里她的立場意味深長:她不說自己是鬼,只稱自己為“兒”,這說明她已經(jīng)內(nèi)定自己是一個人,還是相對于寧母的晚輩。)接下來表示寧采臣對她的再造之恩,最后說出目的。幾句話說得在情在理,在情,令人同情;在理,讓人沒有回絕的余地。同時對寧母的敬重溢于言表,還從側(cè)面上贊揚了她的兒子,不露痕跡地滿足了一位母親的虛榮心。一番肺腑之言,奠定了被人間秩序接納的第一步。第二步,“即欲拜嫂”,體現(xiàn)長幼有序;第三步,“即入廚下,代母尸饔”。“寧妻病廢,母劬不堪”,一個老婦人照顧一個病弱的兒媳婦,必然疲累,小倩“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無不曲承母志”,她勤謹?shù)膭谧鳠o疑減輕了寧母的擔(dān)子。博得這位最高裁判者的喜愛。其次她“事兄弟”。“誦《楞嚴經(jīng)》”、“輒過齋頭,就燭誦讀”是她每日的必修課。誦經(jīng)抄經(jīng)客觀上達到了抑制本我的效果。而犧牲本我欲望是人類秩序建立的前提,那么聶小倩進入寧家必須洗去欲望,使自己的精神適應(yīng)人間秩序,誦經(jīng)強化了這種犧牲。
隨著聶小倩的“登堂入室”,我們發(fā)現(xiàn)她的肉體漸趨人化:“女初來未嘗飲食,半年漸啜稀飴。母子皆溺愛之,諱言其鬼,人亦不知辨也”;“女慨然華妝出,一堂盡怡,反不疑其鬼,疑為仙” 。再者,她開始不懼怕曾經(jīng)令她“栗栗”的“革囊”,原因是“受生氣已久”。同寧采臣的朝夕相處令她恢復(fù)了作為人類的生命力;最后,她終于為丈夫生兩男。孕育新生命的正式標志著她成為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合格的人類媳婦。
我們津津樂道主人公的愛情,認為它感人,不是因為它奇幻,而是因為它的現(xiàn)實性。愛情一個重要條件是尊嚴與平等,確立了尊嚴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有了尊重才能有平等。蒲松林提出命題:愛情與道德。作者借這篇文章對“時人”提出了嚴正的思想批判:色相與肉欲也許不能代表真正的愛情。
寧采臣和聶小倩結(jié)合后,看似無虞的生活后面潛藏危機:代表著“本我”的金華老物并沒有真正消失,她是一個隨時存在的威脅。道具“劍”在這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無疑是“超我”的化身。金華老物的被消滅意味著“超我”消滅“本我”,這樣“自我”才能達到一個中正平和的狀態(tài)中。
作為《聊》中的代表作,《聶》的故事被連續(xù)改編,不過電影不存在原著中可貴的現(xiàn)實觀照:它們顛覆了男女主人公平凡的精神本質(zhì),從而也就遺失了女主人公追求人類價值與尊嚴的可貴品質(zhì),更不存在對愛情與道德的探討以及傳達作者對人間合理秩序的期許。不能真正從深處引起人的共鳴。
參考文獻:
[1]蒲松林.聊齋志異·馮鎮(zhèn)巒批評本[M].馮鎮(zhèn)巒.湖南:岳麓書社,2011.
[2]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