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常中司空見慣的漢字,不是人人都能對其產生及發(fā)展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以“瞽”字為例,筆者認為“瞽”非為一般學者認為的形聲字,其聲符“鼓”同樣具有表義作用,且“鼓”乃“瞽”的古字,古初又以“壴”為“鼓”,則“壴”為“鼓”“瞽”二字之根,這是一個字形隨時代流變的結果。本文試圖從文字學的角度,采用字形、字音、字義逐層分析,并結合歷史的橫向及歷時的縱向為一體的研究方法,探究“瞽”字的產生及其流變過程。
關鍵詞:字形;孳乳;流變
作者簡介:蘭建梅(1990-),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言文字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上古漢語。
[中圖分類號]:H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2
一
各家對“瞽”字的解說,可謂眾說紛紜。許慎《說文解字·目部》“瞽,目但有朕也。從目鼓聲。”對許慎的訓釋各注家的理解就各有不同。清段玉裁注曰:“朕,俗作眹,誤。朕從舟,舟之縫理也。引申之凡縫皆曰朕。但有朕者,才有縫而已。”王筠:“目但有朕也,大徐朕作眹。” 鈕樹玉曰:“《說文》無眹,疑古通作朕。”
各家對于“瞽”的解說也是分歧不一。《釋文》“目無眹曰瞽。”鄭司農:“無目朕謂之瞽。”韋昭:“無目曰瞽。”《廣雅》“瞽,盲也。”《詩·有瞽》鄭玄箋:“瞽,矇也。”諸說均與許書異。更有學者認為今本《說文》“瞽”字之解說,非為許書之原貌,而有奪文之嫌。丁福保“《慧琳音義》十四卷六頁‘瞽注引《說文》‘目但有眹,曼曼如鼓皮。……四十一卷十五頁九十五卷五頁皆引作‘目但有眹也。如鼓皮,從目,鼓聲。……且小徐《系傳》曰說《尚書》者言:‘漫若鼓皮也足證許書原有此句,今本已奪宜補。”諸家對“瞽”的解說各有不同,總而論之,“瞽”為一種眼疾當無疑。
由許書體例“從目,瞽聲”則“瞽”為形聲字,“目”為形符,“鼓”為聲符。古之學者,以為“聲符”不僅標音,同時兼表義作用的不占少數。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古今文字之變,不外二例:一曰變易,一曰孳乳……孳乳、變易皆有其根……既有其根,雖變化至巨,而聲音、訓詁無變 ,故聲音又為文字之根。執(zhí)聲音以求文字之根,至為簡易。執(zhí)文字之根以窮其枝葉,則文字粲然明矣。蓋文字之形體無窮,而聲音則為有限也。”羅君惕《說文解字探原》“凡形聲、表聲之字必兼表意,故許慎有‘亦聲之解,宋朝王圣美有‘右文之說,鄭樵亦有‘聲兼義之論”。由此,“瞽”當是會意兼形聲。從“鼓”當為標音兼表義。劉熙《釋名》“瞽,鼓也。冥冥然目平合如鼓皮也。”鄭眾注《周禮》云:“無目謂之瞽,漫漫如鼓皮也。” 郭象《莊子·逍遙游》“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注曰:瞽,盲者無目如鼓皮也。”可見,瞽者,乃是眼有疾,目匡平合狀如鼓皮,故曰瞽。由此可知,瞽字從“鼓”聲,亦有“鼓”意。
二
“鼓”在甲骨文中為“”。《說文解字》“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王筠《釋例》“鼓以木為腔,上下冒以皮,其中空洞無物,故謂之郭。”由許書體例可知“鼓”乃是一個會意字,象以手擊鼓之形。黃侃認為“獨體之文,文字之根源也……一字之義有先有后,后起之義,因乎本有,故始義其源也。復體、合體積于簡體……”則或可推斷“鼓”義當是從“壴”而來。甲骨文亦有“壴”字,從字形上仍可看出其象形的原貌。《說文解字》“陳樂立而上見也。從屮從豆。”“壴”乃陳列的樂器,即為“鼓”的本義。徐中舒對此意見與黃侃同,他認為“”“像鼓形,上像崇牙,中像鼓身,下像建鼓之虡,為鐘鼓之鼓本字。”《甲骨文合集》22749:“辛亥卜,出貞:‘其鼓彡告于唐,九牛?”意為:辛亥日占卜,由名出的人貞問:“要擊鼓舉行對先祖湯的肜祭,用九頭牛行嗎?”此“鼓”與“壴”是同源詞,“名動相因,讀音相同,所以‘鼓‘壴二字在殷商兩代可以通用,但后來‘鼓字行而‘壴字廢,‘鼓字兼寫動名二詞。”可見“壴”“鼓”二字不僅讀音相同,且意義密切相關,二者乃是古今字,有同源關系。而“瞽”字在甲骨文中未見。馬敘倫認為“瞽字出三倉。見玄應《一切經音義》引。” “三倉”乃是教學童識字的字書,可見“瞽”字在秦時已十分常見。然馬敘倫所持觀點“瞽字出三倉”或需考慮。《詩·周頌·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又《書·胤征》“瞽奏鼓。”而《詩經》《尚書》相傳為孔子編訂,因此“瞽”字產生年代大概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三
黃侃指出:字體之變易其為文字中最大障礙。然因其變以推其因革,考其繁略,則于古人習俗,亦可覘其一二。關于字體的發(fā)展演變我們可以回到歷史的環(huán)境中,從歷史的習俗中窺見一二。“瞽”字的產生與“盲人”有關,與“鼓”有關。先秦時期擊鼓說唱的樂師主要由瞽人充當。鄭玄《周禮·大師》注曰:“凡樂之歌,必使瞽矇為焉。”朱熹《詩·靈臺》注:“古者樂師,皆以瞽者為之,以其善聽而有審于音也。”可見瞽者雖盲,但善審音,故樂師常為瞽人。先秦時“瞽”已逐漸成為盲人樂師的代名詞。如《書·胤征》:“瞽奏鼓。”孔安國傳: “瞽,樂官。”他們的重要的職能是祭祀和傳遞歷史,并在朝廷中擔任同祭祀有關的音樂演奏、演唱的主體。鼓作為先秦時期重要的祭祀禮器同時也是樂器,與瞽人樂師關系密切。《尚書·胤征》“瞽奏鼓。”孔傳曰:“瞽,樂官,樂官進鼓則伐之。”《詩經·周頌·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設業(yè)設虡,崇牙樹羽,應田縣鼓,鞉磬柷圉。既備乃奏,蕭管備舉。喤喤厥聲,肅雍和鳴,先祖是聽。我客戾止,永觀厥成。”鄭玄箋:“瞽,矇也。以為樂官者,目無所見,于音聲審也。”毛亨傳:“應,小鞞也。田,大鼓也。縣鼓,周鼓也。” “鞞”古同“鼙”,古代軍中所用的一種小鼓。《通典》卷一四四引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 帝嚳命垂作鞞。” 陳奐:“應,應鼓也。……《爾雅·釋樂》‘小者謂之應,是應為小鼓也。”鞉,古同“鼗”,由字形也可知當與鼓有關,《釋文》亦作鼗。孔穎達疏:“鞉者,《春官·小師》注云‘鞉如鼓而小,持其柄而搖之,傍耳還自擊是也。”陳奐傳疏:“今字《詩》作鞉,《書》、《禮》《爾雅》作鞀,《月令》作鞀,幷字異義同。”“有瞽”一詩描繪了王室宗廟祭祀時樂曲合奏的場面:瞽是宗廟上奏樂的主體,在王室祭祖時應詔而來,擺設起懸掛鐘鼓的樂架,上面裝飾著五彩的羽毛。大鼓小鼓依序陳列,鞉磬柷圉安放得井井有條。一切就緒便開始演奏,蕭管齊鳴一片樂音繚繞……詩中呈現了瞽人樂師在宗廟祭祀中的合樂情況,特別是各種鼓樂齊奏之狀,充分證實了“瞽”與鼓樂的密切聯系。
四
“瞽”從“鼓”得聲,亦有“鼓”意,故歷來不乏二字相通之例。《書·堯典》“瞽子。”漢孔安國傳:“無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別好惡,故時人謂之瞽,配字曰瞍,又通作鼓。”《周禮·春官》“詔來瞽皋舞。”鄭玄注引鄭司農云:“瞽當為鼓,皋當為告。呼擊鼓者,又告當舞者,持鼓與舞俱來也。”《詩·周頌·有瞽序》“有瞽”,陸德明《經典釋文》“瞽,本作鼓。”清人李富孫《詩經異文釋》“武氏億曰:古今人表瞽作鼓。”《左傳·昭公八年》“自幕至于瞽瞍”李富孫《異文釋》“古今人表作鼓叜。”清吳玉搢《別雅》卷三“鼓叜,瞽瞍也。” 《東觀記》《范書》“鼓師”均作“瞽師”。《釋名·釋疾病》“瞽,鼓也,瞑瞑然目平合如鼓皮也。”清人陳確《與張考夫書》“此學者萬世之計, 故不覺其憂之深而言之長如此,皆出惓篤請教之誠,非敢騁詞而鼓說也。”此處“鼓”當通作“瞽”,“鼓說”即“瞽說”,意為“瞎說、亂說”為是。由上述材料可知“瞽”“鼓”通用之例不在少數。
五
由上述材料我們不難看出“壴”“鼓”“瞽”三字無論在字音還是字義方面聯系十分密切,乃是同源關系并時常通用。“壴”乃“鼓”的本字,二字為古今字。古初亦以“鼓”為“瞽”,后為之造分化字。“壴”乃“鼓”“瞽”二字之根。從上述論證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從字形、字音本身出發(fā)是探究漢字語源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從它們產生、發(fā)展的歷時線索可以清楚地展現漢字的一種孳乳演變的一般性規(guī)律,通過這樣的規(guī)律追根溯源才能對漢字的歷史有一個更為清楚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羅君惕. 說文解字探原[M].北京:中華書局,2013.10.
[2] 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
[3]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 . 四川辭書出版社,1995.
[4] 李學勤主編.字源[Z],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2.
[5] 莫麗燕.先秦“瞽”字文獻釋義——兼論中國鼓詞之起源[J].山西大學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