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闡明語言的任意性和理據性基礎上,文章探討了目前國內理據研究的現狀和發展動態、研究的熱點與盲區,著重分析了語義理據研究中一些觀點,以期能夠促進少數民族語言理據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理據;研究現狀;發展動態
作者簡介:鐘雪君(1973-),女,四川人,碩士,新疆大學語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維吾爾語詞匯。
[中圖分類號]:H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2
引言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認知語言學興起,Jacobson(1896-1982)于1965年第一次對語言符號的任意觀提出了實質性的挑戰,認為語言中普遍存在相似性現象。隨后國外許多學者也對此作了肯定性的論述。八十年代起,語言符號理據性的研究在國內開始展開,取得了相應的成果,本文擬對國內理據研究做一說略。
關于理據研究的論文大約有370余篇,專著10余部,主要是研究成果。
一、語言符號任意性與理據性討論
對語言符號任意性和理據性的探討與爭論有10余篇文章。李二占、張文鵬的《語言符號任意性與非任意性兩問》、張鳳、高航的《語言符號的任意性、相似性與理據》通過對索緒爾的任意性觀點和皮爾斯的象似性觀點進行解讀,認為任意說和象似說各自的支持者們對于一些核心概念(包括任意性、象似性和理據)的理解并不一致,因此目前功能主義(包括認知語言學)的語言學家關于語言的象似性的觀點和索緒爾的任意性觀點并不矛盾;龔從貴的《試論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理據性》一文中回顧了現代語言學鼻祖Saussure提出的語言的任意性,總結了現代語言學家對語言符號理據性的探索,并結合多義詞的例證,認為語言符號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據性,兩者對立同一,并存互動,推動語言不斷發展;林艷的《任意性和理據性都是語言符號的本質屬性》論述語言符號任意性和理據性的關系,在回顧國內外爭論歷史的基礎上,分析各種爭論焦點,并在認知語言學原理的指導下,論證了語言符號是任意性和理據性的統一體、理據性也是語言符號的本質屬性的觀點。
對語言符號任意性與理據性的認識,經歷了兩者不矛盾、對立統一、都屬于語言的本質特征的過程。現代語言學以喬姆斯基革命為標志,發生了解釋的轉向,就是說,人們已不再滿足于觀察和描寫語言事實,而是將解釋的充分性作為語言研究的目標“所謂解釋的充分性說到底就是探討語言現象背后潛在的理據,以使人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這種學術背景之下,理據的研究實質上已成為當代語言學的主要課題。
二、語言理據研究
2.1研究現狀
爭論和研究是同時進行的。語言理據的研究涉及范圍包括語言的語音、語義、語用和句法等各個層面。
語音理據研究中,專門論文較少,幾乎都在理據理論研究中涉及。
語用理據研究中,早期關注較少,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語用學在我國的興起,語用中的理據研究逐漸受重視。
句法理據研究中,對于認知語法的研究成果較多,句法結構中人的感知、概念圖式研究較多,但缺乏實證。
語義理據研究中,漢語本體研究較多,少數民族語言研究較少,
語言對比研究成果較豐富。
2.2研究的熱點
語義理據研究和句法理據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但涵蓋面不夠,長期以漢語本體研究為主;目前語用理據、少數民族語言理據研究正在升溫,盡管現有的成果并不很豐富,但正在成為新時期的發展熱點。
2.3語義理據研究
各種理據研究中,尤其是語義理據的探究更為引人注目。因此本文也著重評述語義理據的研究。語義理據研究包括語言本體研究、語言對比研究、詞匯習得研究、教學研究和理論研究等方面。其中漢字、漢語語詞的理據研究約有50余篇,英語詞匯理據研究約有20篇,俄語一篇,法語一篇;英漢、俄漢等詞匯理據對比研究21篇,理據在詞匯習得方面的研究12篇,詞匯理據與教學研究12篇,詞匯理據的理論研究8篇。
課題在初創階段,有不少重要的理論問題,如什么是理據,理據與內部形式的關系如何,理據與詞義的關系如何等等,需要進一步澄清。在這方面,王艾錄、 司富珍《理據三問——與黎良軍先生商榷》針對黎良軍《加強理據研究,探討詞內世界》一文涉及的幾個關于理據的問題提出質疑,認為理據研究應該區分理據和詞義、理據和內部形式及理據的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等幾個概念,將理據研究放置在自組織的框架下,可以建立一種理據驅動的語言觀,指出理據的研究必須放置在一個開放的系統環境中,使得這門學問具有了跨學科的性質。該文理據并不等同于內部形式的觀點饒有新意,值得肯定。
齊元濤的《漢字的理據缺失與重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從歷時角度指出漢字是據意構形的,在造字之初,理據是清楚的,但在漢字發展和使用過程中,字形、詞義、語音、字用都在發生變化,漢字的理據逐漸模糊,對理據的追尋是漢字使用者的普遍心理,面對理據缺失的字形,人們會采取一定的方式使理據重新獲得,這些方式包括造新字、對變異字形和假借字形通過重新分析進行改造等,理據的追尋直接影響了漢字的發展。筆者認為理據研究的更深遠的意義和更大的價值在于通過對語詞理據的研究,揭示理據與內部形式、理據和詞義、理據和詞的語素義等的復雜關系,從而首先從詞匯的角度把握自組織運作的語言。
化振紅的《試論網絡詞語的理據性及其內外擴散》(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3月),就目前對網絡語言的批評,引用王艾錄的看法,從共時角度把語詞理據劃分為詞內理據和詞外理據, 指出網絡詞語的成詞理據主要有語音變化理據、形義變化理據、異族語言理據、仿造固有詞語、外部社會文化理據5種類型:網絡詞語呈現了鮮明的理據性,形音義之間關系明晰,絕非“亂拼亂湊、不倫不類的語言”。筆者也認為網絡語言向不同類型漢語文本和整個語言社區的內外擴散呈現出明顯階段性;擴散過程伴隨著形體和讀音方面的激烈競爭;維護漢語純潔性的觀點似是而非,英語詞組的縮略形式、原形移入等字母詞現象,應該視為豐富漢語詞匯系統的方式之一。適當調整詞匯系統的固有規則以適應現實語言的變化,對漢語詞匯系統自身的發展將是大有益處的。
張金泉,周莉《論詞源理據在詞匯深度習得中的作用》(2005年第三期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王洪剛《詞的理據性和詞匯習得的策略性探究》(2006年第3期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No13 2006)在詞的理據性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基于隱喻的詞匯習得策略,將隱喻的工作機制引入詞匯的教與學,開發學生的認知潛能,培養學生語言學習的主動性和科學性,以提高學生詞匯學習的效率和效果。筆者也認為詞匯是有理據性的,詞匯習得應該充分發揮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和學習主動性,學生過分依賴死記法學習語言的問題應該逐步得到解決。基于概念隱喻和語言形式的密切聯系以及大多日常用詞都可以通過隱喻思維加以闡釋的特點,我們應該意識到隱喻方法對語言教學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和應用價值。
三、關于國內理據研究的思考
3.1我國的理據研究在方法上仍然以理論介紹和經驗描述為主,科學的調查研究和試驗研究比較少,研究者缺乏研究方法、統計學、試驗基礎等方面必要訓練。
3.2國內的語言理據研究歷史較短,已有的研究大多數是在國外理據理論和方法的框架內進行的。國外的理據研究經歷了兩個階段:“先研究后理論”的階段和“以理論為導向的階段”。理論的引進和介紹是必要的,我們運用這些理論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第一階段,我們應該構建自己的理論和模型。
3.3除了漢語研究之外,應該加強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力度。
參考文獻:
[1]徐通鏘 語言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王艾錄 漢語的語詞理據 [M]商務印書館 ,2001
[3]束定芳 現代語義學[M]1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