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切物質都在運動,我們處在一個運動的大家庭中。植物的生長,太陽從升起到日落,人從出生到年老等都處在一個運動的過程中。并不是靜止的事物沒有力,只是各種力量所達到的暫時平衡。整個世界被看成由變化的事物和不變的事物共同組成。不管是事物還是事件,最終都只不過是力式樣的各種不同表現而已。這種表現往往又是通過事物與事件的運動去體現各式各樣的力,而力的式樣和結構,以及方向是一致的,是藝術式樣給人的一種沖擊力這種力又在有形、無形中;有意識、無意識中;內在、外在中;直接、間接中體現出來。
關鍵詞:表現;力;運動;知覺;結構
作者簡介:王飛燕,(1989.2-),女,漢族,河南靈寶市,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油畫在讀碩士。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1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的思想感情也在不斷地發生運動變化,每個人的閱歷和性格不同,對于客觀事物的感受就不同。用自己喜愛和擅長的手法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往往具有特殊的創造性,沒有創新和獨特的意境,它所表現出來的力,便不會出現有美感的生命力。阿恩海姆認為,表現性產生的基礎是張力,它主要取決于主體在某種特定形象中所感知到的力。正如世間的種種事物和事件,它們同樣在不斷地運動變化著,這種變化所產生的力的式樣是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一、表現形式中的力
(一)知覺中的表現力
在知覺中,大腦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性和事物之間的關系,而在感覺中,大腦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正如歌德所說“沒有德行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可因為在您的美貌中有個美好的靈魂,所以您的美麗是永存的。”這種內外在美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只有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去認識人物的內在特質、精神、靈魂美時,才能表現出強烈的震撼力。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
有時候我們也會受某種經驗、習慣、習俗等去判斷一個事物或事件。這種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所產生的力,往往會誤導我們去表現一個事物或事件。這種意識在無形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判斷。
(二)自然中所表現的力
自然事物的外部表現性有時候也通過聯想、想象體現出來。比如“移情作用”、“感情的誤置”、“擬人作用”等都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力。如畫家們在畫一個空蕩的房間時,不但考慮到它的構圖、顏色、形式感、體積、空間等要素,而且還要給人傳遞出一種空蕩、孤寂、悲涼、凄慘的感覺,用這種無形的力去給予無生命的房間一種感情。再如,有時候會側重于對主體物心理的一種體驗,把情感“外射”到事物中去,使這些情感附屬于事物中去,利用一種移情作用,把情感、感覺、意志等移植到外在的事物中去,使原本沒有生命的東西仿佛有了情感、思想、感覺,從而達到更加和諧的狀態。
二、表現性存在于結構中
(一)表現性在結構中存在的相似性
詹姆斯曾經說過:“必須指出,這些作者們所極力強調的(外在)活動與情感之間的不等同,并不像乍一看上去那樣絕對。如舞蹈和音樂是密不可分的,舞蹈是用規范化的有組織、有節奏的人體動作來表現人的情感,它以人體作為表現的手段,通過有組織、有節奏和變化的動作和姿態構成了舞蹈美的形象,舞蹈動作所表現出來的力,在動作的高低起伏,動靜緩急中也傳遞出有音樂節奏和旋律的效果。舞蹈動作的這種形式因素與它在音樂的配合下產生的情緒、韻律和節奏變化的結構性質,都是相似的。又如繪畫的種類有很多,但是不論用什么形式去表現繪畫的美感,它的規律都是不變的。只是運用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所表現的力也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美感也就不同,但之間同樣有著相同的結構性質。
(二)建筑在知覺中的表現力
阿恩海姆認為不管知覺對象本身是運動的還是靜止不動的,只有當他們的視覺式樣向我們傳遞出“具有傾向性的緊張力”或“運動”時,才能知覺到它們的表現性。
如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法國的巴黎圣母院教堂,在窗戶、室內的采光和所有形體瘦長的造型等共同營造了一種顯著的哥特式風格。教堂的內部所有細節都充滿著上升的直線,有種“向上高升”的感覺。這種形式在那個時代的教會建筑中占有統治地位。
三、視覺式樣所表現的沖擊力
一個視覺式樣所造成的力的沖擊作用是這個式樣本身固有的性質。正如形狀和色彩也是知覺式樣本身的固有性質一樣。從這句話中我想談一下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能一味地去照抄對象,這樣就失去了意義,因為繪畫作為一門靜態的、再現的藝術,并不是對生活機械地模仿或幼稚地反映生活的表象,而是通過對生活的加工、改善、提煉。通過想象和幻想,將主觀滲透于客觀來反映生活的本質,表達出畫家的思想感情和審美理想。
四、小結
在面對同一個審美對象時,往往因欣賞者的情緒或感情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審美直接。如高興時,感覺身邊的所有事物都在向你微笑,傷心時,感覺周圍的一切顯得那么的陰郁。在這些審美知覺中帶有濃郁的情感。這種情感在運動中所產生的力的表現形式,能夠因此而觸發人的想象和理解,使人從對美的事物欣賞中產生更豐富的享受。事物和事件的感知都是相互作用的,一種感知具有喚起另一種感知的作用,這種感知在中所傳遞出來的各種力的式樣,同樣被人們所享受和觀賞著。
參考文獻: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62--586
[2]彭亞,黃斌·外國美術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3]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5]郭凱·中外美術鑒賞[M]·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6]范夢·美術概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