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摘 ?要:在傳統報道攝影理論中,法國攝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所提出并在其作品中付諸實踐的“決定性瞬間”始終主導著攝影記者們的工作思維。按照老布的觀點:一切事件進行過程中,都會恰好有一個瞬間,所有元素(人、地、物)均各得其所,并同時展現出特定內涵和意義。這一瞬間出現時,攝影者必須抓住它。
關鍵詞:攝影理論;工作思維
[中圖分類號]:J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1
在傳統報道攝影理論中,法國攝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所提出并在其作品中付諸實踐的“決定性瞬間”始終主導著攝影記者們的工作思維。按照老布的觀點:一切事件進行過程中,都會恰好有一個瞬間,所有元素(人、地、物)均各得其所,并同時展現出特定內涵和意義。這一瞬間出現時,攝影者必須抓住它。
當代報道攝影實踐中,不斷有人試圖顛覆布勒松這套被奉為經典的攝影美學理論。美國著名攝影師羅伯特·弗蘭克就曾對“決定性瞬間”理論提出了質疑。他曾在訪談中說:“我不希望捕捉‘決定性的瞬間,世界在飛快地轉世界也不是完美的。”20世紀50年代的歐美攝影領域,一些善于獨立思考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攝影師和記者就已經開始獨辟蹊徑,一反“決定性瞬間”的創作方式,通過極其隨意的眼光觀察這個平凡的世界,以表面上看去不經意的一瞥融入攝影家對人生的獨特見解。
對于中國的新聞攝影界來說,20世紀50-80年代那個西方攝影實踐浪潮風起云涌的階段,我們仍然秉承“攝影為政治服務”的指導思想,甚至整個新聞界,都在為宣傳領袖思想服務。而后,我們從蘇聯美術教學體系中引進了視覺傳達的課程,直接移植了老布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半生不熟地套用在報紙攝影供圖的工作實踐當中,又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宣傳攝影”遺風,造就了自改革開放初期直至20世紀90年代末風行20余年的,片面追求“高大全”、超廣角、視覺沖擊力等等的“偽決定性瞬間”報紙圖片風格。而今,不少當年風風火火的攝影記者回顧自己的拍攝經歷、翻看當年留下的照片,每每扼腕長嘆,惋惜那些永不重現的現場,卻僅僅留下了這些如今看來空洞、宏大或者甜美、虛無,缺乏內在張力與文獻價值的遺憾之作。
現在探討攝影記者究竟應該在什么時候按下快門,必須有一個圖片最終用途,刊發媒體性質的交代作為判斷的前提。落實到拍攝采訪的現場,又有一個“擺”與“不擺”的問題。
是否擺拍、能否擺拍在新聞攝影界已經爭論得曠日持久。有過一線采訪拍攝經歷的人都知道,在許多采訪現場,絕對不擺拍是拍不出照片的。那些敢公然宣稱自己從來不擺的,要么是入行不久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要么就是那種在別人擺拍的時候借光兒“抓拍”的“無恥之徒”。
國內某位現身居高位的攝影界意見領袖愿意用“誘導”來代替“擺拍”的說法。如果條件允許,這位至今仍不時出手拍照的高級記者在工作現場也會不斷地和被攝對象“溝通”,通過適當的語言交流來提高預想畫面出現的概率。人民大學新聞攝影教師任悅則提出了以“控制”來取代“擺拍”的主張。她說:“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如突發事件等新聞事件不可控制,新聞事件發生之后,以及一些特寫照片可以控制。但控制的總原則是:第一,不違背新聞事實;第二,尊重被攝者。”
對于入行不久的新手來說,另一個容易陷入的誤區是混淆了事件的高潮從某種程度上等同于布勒松所說的決定性瞬間與拍攝對象動作的高潮。比如一次再普通不過的新聞發布會,如果攝影記者僅僅能夠從現場帶回臺上幾位領導為配合主辦方會議流程而按動電鈕。瞬間舞臺煙火噴射,激光霓虹閃耀,臺上臺下群情激昂那一瞬間的記錄照片;而不是在充分了解該發布會主題,可能發生的新聞重點,去留意捕捉那些可能出現象征性動作或表情的人物狀態;那么這樣的圖片和這樣的攝手,就都只能算“還沒入門兒”。
參考文獻:
[1]李宏.傳媒政治研究的幾個問題[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66-72.
[2]燕道成.傳媒權力的異化及其倫理治理[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7,06:29-32.
[3]劉娜.傳媒的權力——淺論若干西方著名學者關于“權力”的思考[J].新聞與傳播評論,2007,Z1:32-39+209+214.
[4]劉文輝.高等新聞教育盲目擴張之觀察[J].蘭州學刊,2009,06:151-155.
[5]劉文輝.傳媒權力生成——另一種考察視閾[J].北方論叢,2009,04:57-60.
[6]李思屈.傳媒文化及其權力現象──“傳媒權力”之一[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5:6-11.
[7]趙維.健全管理機制完善職業規范——關于新聞傳媒權力的探討[J].記者搖籃,1998,08:20-21.
[8]田杰.傳媒、權力與權利——現代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媒介背景及防護策略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1999,05:1-7.
[9]李思屈.傳媒的“技術權力”與商業廣告的“造夢”機制[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9,03:71-75+96-97.
[10]朱健.是傳媒的“權力”還是“權利”?——談法學視野中的傳媒兼與陳先元先生商榷[J].新聞記者,2005,08: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