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維
摘 ?要:《爸爸去哪兒》是湖南衛視2013年第四季度全新推出的父子親情互動節目,原版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臺。本文旨在通過《爸爸去哪兒》這一電視節目,結合符號學視域下的伴隨文本理論,以該節目播出之后所產生的各類伴隨文本為例,從一種更客觀、全面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一文化現象。
關鍵詞:《爸爸去哪兒》;符號學;伴隨文本;文本鏈接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1
《爸爸去哪兒》作為湖南衛視2013年重磅推出的年度熱門節目,獲得了相當高的關注度和好評率。國內各大衛視相繼推出親子互動類型的節目,掀起了一股“爸爸熱”的風潮。《爸爸去哪兒》的風靡引發了輿論的關注,尤其是星娃兒們的走紅,完全超越了老爸們的人氣,有關注就有爭論,有名氣就有八卦,《爸爸去哪兒》自然不能免俗,關于這一節目的評論鋪天蓋地而來,褒貶不一。
一、深層伴隨文本:《爸爸去哪兒》的社會意義
《爸爸去哪兒》節目組將不同行業的明星還原到爸爸的角色,煞費苦心安排每個爸爸與孩子進行三天兩晚的鄉村體驗,由爸爸肩負起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責任,節目組設置一系列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務,通過每位爸爸與孩子的通力合作,最終完成任務。從第一期開始,每位明星爸爸就將自己十分隱私的一面暴露在攝像機鏡頭之下,做飯、抓魚、挖藕、買菜、泡奶粉、為孩子洗腳等等,從第一期每個老爸都搞不定的做飯,到最后一期幾乎每個老爸都能做上一兩個拿手的飯菜,不得不說是一種成功,在這種溝通交流中與子女所建構的關系遠遠大于一個玩具、一身漂亮衣服的所帶給孩子的喜悅。
星二代因為家境的優越往往嬌生慣養,而《爸爸去哪兒》給了小孩子們一個成長的機會。條件艱苦的農村住宿條件,不可口的飯菜使得每個小朋友在第一期節目中都哭鬧了起來。然而,孩子們在遠離了父母的情境下,卻展現了另外一番模樣。對農村里的爺爺奶奶分外有禮貌,和攝像師分享自己的食物,對同齡小伙伴的關心與照顧,小小年紀的孩子們展現了讓大人十分驚喜的一面。
《爸爸去哪兒》帶給孩子大人的成長都是不可磨滅的,而作為一檔電視節目,受益的不僅僅是電視中的那些人,電視之外的爸爸們如果多花一些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可能是這個節目最大的成功。
二、鏈文本:“換爸爸”引發的思考
作為一檔老少咸宜的電視節目,節目組自然要結合自己的受眾考慮所播出的內容,而《爸爸去哪兒》播出的“換爸爸”一集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這一期的大致內容是要求五組爸爸互相交換自己的孩子,努力當好別人的臨時“爸爸”。從坐車出發、挑選住宿地、午睡、挖泥鰍、共同制作晚飯這段時間內進行“換爸爸”的游戲。這次事件最大的爭論在于安排兩個女童和不熟悉的“爸爸”住,田亮的女兒田雨橙一開始就哭鬧不已,而KIMI也是一開始就對郭濤爸爸不理不睬。節目中,王詩齡多次問“什么時候換回爸爸”、“為什么要換爸爸”,小男孩KIMI在“新爸爸”郭濤那里,也是偷偷抹眼淚。鏡頭將孩子們的抗拒與大人的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由此引發了觀眾對于節目的質疑。
有網友認為,安排女孩和成年男子一起住,“很別扭”。相關兒童專家則指出,孩子從四歲開始就有性別意識,“換爸爸”的做法給孩子輸入了混亂的信息,不利于孩子的自我保護。面對網友們的質疑與炮轟,節目組承認了自己的不足,但是同時將矛頭再次指向網友,認為孩子和其他爸爸住在一起不合適,那是把孩子成人化了。
其中爭論的背后隱藏的是每個粉絲對于自己偶像的無條件支持。在《爸爸去哪兒》這一節目中,爸爸們的粉絲自然眾多,而小朋友們也因為這一節目獲得了很多人的喜愛,“換爸爸”的爭論不在于這一事件,而在于事件之后的粉絲之戰。
三、后文本:《爸爸去哪兒》大電影
《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一經上映,便獲得了相當喜人的成績,僅在春節檔七天假期里就取得了4.67億票房,創下了春節檔七天2D電影單片票房新紀錄,成為票房黑馬。電影《爸爸去哪兒》實際上是電視內容的一個延續,還是以拍攝真人秀為前提,貫穿的核心主線還是“完成任務”:五個明星家庭接到一個神秘的邀請,在原始叢林和野生動物們一起完成神秘的任務。《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源于電視節目積攢的超高人氣,電影拍攝地選在野生動物園也是一大亮點,孩子們與動物的互動,為電影增彩不少。另外,電影的上映檔期安排在大年初一,各家親朋團聚之時,也是制勝的關鍵因素。長輩們帶上自己的孩子走進影院,共同欣賞這部年度賀禮。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并不是一部出色的電影,很多地方都不夠成熟。這部類似于真人秀的電影,沒有劇本,只有即興的表演,電影拍攝難度很大,看起來也有些不倫不類,不符合傳統意義上對于電影的定義。然而,大部分觀眾對于這部電影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
《爸爸去哪兒》之所以走紅一時,是因為它成為人們對自身、對家庭、對社會的一種反思。孩子們的單純打動著每一個成年人,爸爸與孩子的朝夕相處讓我們反思當代家長只顧事業忽視孩子的普遍狀態,這種反思既是人性本真的呼喚,也是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
參考文獻:
[1]趙毅衡:《“全文本”與普遍隱含作者》,《甘肅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
[2]劉小波、樊冬艷:《符號學視域下<中國好聲音>之文化現象解讀》,《四川戲劇》,2013年第6期。
[3]趙毅衡:《論“伴隨文本”——擴展“文本間性”的一種方式》,《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