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帆
摘 ?要:《說文》,“在,存也。從土,才聲”。“在”最常用的意思是“存在,在世”,在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字典和詞典中,它都被列為“在”字的第一義項。從“存在”意轉為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處所、位置”,“在”的意義開始虛化,而其用法也在不斷虛化,本文主要采用共時研究的方法,以語素“在”的幾個典型語法特征作為主要參照,考察其在多種句子中充當不同成分所表達的語義,得出現代漢語中“在”的語法化現狀:從實義動詞“在”到爭議頗多的動詞后面的“在”到介詞“在”。
關鍵詞:在;在+處所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1
目前理論界對“在”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在+處所”這一結構的語義句法語用分析,其中分歧主要在于“在”的動詞性與介詞性之間的糾纏上。本文通過分析“在+處所”這一結構,用共時的研究方法,從形式、位置、意義等方面初步探討現代漢語里“在”的語法化現狀。
一、實義動詞“在”
如:文件在桌子上。老劉不在家。
上述兩例中,“在”與“桌子上”“家”結成動賓結構,之間是關涉與被關涉的關系,整個結構位于句中謂語或謂語中心的位置,“在”具備動詞的一般語法特征,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動詞。
在此,“在+處所”構成動賓結構,作句子的謂語,語言學界對此沒有分歧。問題在于語言事實中的這樣一種狀況:在上述句子中又出現了另一個謂詞性結構。
二、由實到虛的“在”
這個謂詞性結構(Vp)出現的位置不同,也即“在+處所(在Np)”在句中位置不同,構成的句式亦不同。為討論方便,我們把“在”字句分成四種句式,并分別寫為:
S1:Np+V在了Np(那幅畫掛在了書房里)
S2:Vp+在Np(字寫在黑板上)
S3:在Np+Vp(在黑板上寫字)
S4:在Np,Np+Vp(在書房里,我們掛了幅畫)
以此,分別探討“在”在以上四種句式中的用法。
(一)S1:Np+V在了Np
關于這種格式,邢福義先生認為,“V在了Np”是“在”以準動詞身份跟前面的動詞組合成動補結構,“V在了Np”格式構建在“V結了Np”(“結”代表V后結果性補語成分)格式的基礎之上,得到強式格式的有力支撐,具有強烈的類化力,V是單音節時“V在了Np”可成立,V是雙音節時“V在了Np”也可成立,V本身還可允許出現更復雜的現象。
如:他躲在了屋子里。
他們把希望寄托在了空軍倉庫身上。
在“V在了Np”格式中,“Np”主要表示人或物隨動作達到某處,有很強的處所性,“了”常用在動詞后表示完成體,因此在這種結構中“在”的動詞性還是非常強的。
(二)S2:Vp+在Np
李美先、覃麗江以“在”之前的動詞和之后的名詞的音節數目,將這種句式分成五種(下面例子各代表一種),認為前四種“在”是一個指向助詞,像一個向導,起到幫助動詞達到某個目標的輔助作用,具有一種導向和指引的附加意義,而且一般情況下都讀輕音;第五種中的“在”不與前面的動詞組合,而與后面的名詞組合,是介詞,他們認為這是受了漢語韻律節拍的影響。
(三)S3:在Np+Vp
如:A:他在飛機上看海。
他在火車上遇見了朋友。
B:她在墻上掛畫。
他在桌子上寫信。
C:他在人群中發現了他。
他在甲板上看到了她。
(1)A組句子,動作的發出者所在的位置與“在Np”提供的處所是一致的,這組句子中“在”表示主語“他”存在的處所或位置,此處的“在”當為動詞。
(2)B組句子中動作的發出者所在的位置與“在Np”提供的處所是不重合的,即“在Np”語義后指或無指,此時“在”是介詞,是用來表示動作發生或事物存在的處所,“在Np”構成介詞結構,充當狀語修飾整個謂語,從其否定式上也可以看出這點,“她在墻上掛畫。”否定式只能是“她沒在墻上掛畫。”而不是“她在墻上沒掛畫。”
(3)C組句子可以有多種解釋:
他在人群中發現了人群外的她。
他在人群外發現了人群中的她。
他在人群中發現了也在人群中的她。
當“在Np”的語義指向即能前指又能后指,因其語義指向的不確定性造成歧義,這一類句子無法從常識出發進行理解,“在Np”的語義指向只有靠語境作出判斷,然后辨別“在”的詞性和虛實。
三、介詞“在” S4:在Np,Np+Vp
胡裕樹認為在這種句式中“在Np”充當全句的修飾語,是句子的特殊成分,“在Np”不僅僅是表示動作進行的處所,還可以表示條件、范圍等。“在”字已完完全全變成了一個虛詞。
如:在休息室里,大家談的很高興。(表處所)
在學習上,你要多努力。(表示范圍)
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周的進步很快。(表條件)
在我看來,問題不難解決。(表示行為的主體)
在這種句式中,“在Np”除了在單句中充當狀語,用來修飾整個句子,還可以組織敘述性句群的線索。或在篇章中起關聯作用。在自然段開頭的“在Np”即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使上下文銜接,文章顯得更緊湊。如:柯斯蒂科終于步行走到了靠近意大利邊界的奧柏齊納鎮,在奧柏齊納鎮,柯斯蒂科撞上了警察……在意義上這種句式除了上述例子表示動作、事件發生或出現的場所,還可以表示敘述或描寫的對象,如:在美國,無論是城郊住宅區,還是城市的公園里,能見到野生的各種鳥類、松鼠等絕不罕見,它們大膽地在人群中活動。
四、小結
通過上面對“在+處所”句子的分析從而對“在”的語法化過程的考察中,我們可以初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是“在”的演化軌跡在現代漢語中還較好地保存著,它在現代漢語中的用法是一個連續的系統:實義動詞“在”——半實半虛的“在”——虛化的介詞“在”。二是“在”在具體運用中的虛化程度和意義受到語境、尤其是“在+處所”在句中的位置和受其后動詞短語影響的程度以及其語義指向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漢語大字典》第一卷第418頁 ?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湖北、四川辭書出版社聯合出版1986年10月
[2]《現代漢語》重訂本 ? ?胡裕樹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56年6月)
[3]《“在”字句研究補述》黃婉梅(岳山師范學院學報第18卷第5期2003年9月)
[4]《現代漢語》修訂版 ? 邢福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