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捷
摘 要:李斯的《諫逐客書》堪稱古代優秀應用文的典范之作,把哲理的思考和藝術的感染力結合在一起,既具有應用文的特性,又體現了語言的巧妙性、藝術性,達到了情和理的雙重融合,成為流傳千古的文學作品,本文不著重談它的文學性,而從它的應用文的特性著筆。
關鍵詞:古代應用文;諫逐客書;啟示借鑒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01
《諫逐客書》是公元前237年,李斯為阻止秦國驅逐外來人士而寫給秦始皇的奏議,是一篇有著濃厚論辯色彩、用詞極佳的說理議論文章。作為“書”中之上乘,《諫逐客書》也是我國古代應用文的典范之作。研究古代應用文的寫作技巧對我們現代應用文寫作有巨大的幫助。《諫逐客書》集中體現了應用文目的實效性、主旨鮮明性、內容針對性、材料真實性、語言得體性,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掌握應用文合理得體的寫作技巧無疑會成為一大優點。
開宗明義,落筆入題
國君或皇帝都擁有著對上書者生殺予奪的權力,因此,奏議大都寫得藏鋒不露、委婉含蓄;或不留縫隙、處處說圓;或以屈為伸、以退為進。《諫逐客書》卻自成一家、開門見山。據悉,在李斯上書前,秦王就已下達了《逐客令》,“令”作為公文中最具有權威性和強制性的文體, 一經頒布, 任何人都必須遵循,拒絕執行法令, 其罪當誅。而李斯運用“避重就輕”的策略, 巧妙地緩解了這一鐵令帶來的尷尬境地。
文中仍停留在“聞吏議”的階段,這樣就只是自己也發表些意見罷了。這種說服是高效和有力的: 第一,從秦王身上移開批評的矛頭, 而針對大臣, 這就避免了與秦王的對立沖突。第二, 使自己躲開了抗命不遵的罪名, 同時又為秦王收回成命鋪好了臺階。“竊” 用商議的口吻, 顯得真誠而謙卑, 讓對方易于接受, 又能引發對方深思。所謂委婉得體, 柔中帶剛,不偏不倚, 恰到好處。而一個刺眼的“過”字干脆明晰的闡發了自己的觀點,直白而中肯的點明了“逐客”的不當。既警示了對方,又很好的提綱挈領,抓住了要旨。因此, 歷來被視為“鳳頭”的范例。
談古論今,實事求是
要想說服別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舉出實例。文章圍繞“皆以客之功”這一論點,從歷史事實和社會現狀、先前明君和今日秦王、用物和用人的角度入手,正面諄諄說理,反面步步緊逼。“此文之妙全在用逆用反,但見其輕便,不見其椎鈍。”文章先從正面引述了先王們通過任用外來賢能人士來富國強兵,后又立刻回到秦國眼下逐客的事實,從而得出結論:“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不怯不餒,利弊分明。
值得稱贊的還有選材之精當: 一是以秦國為立足點,精選秦王最熟悉的先君歷史來表述秦國的現實,親切又樸實;二是所挑四位國君在位期間都有顯著的政績,共同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三是四位國君都非常重視任用客卿, 而客卿為成就秦國的霸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總之, 選材應該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完美程度。
《諫逐客書》由于事例平實,鋪墊充足,強化了對比的作用,因而得出了極為有力的結論。在現代應用文的寫作中,有一類請示類公文。即需要把所代表的集體或個人的情況和困難,或具體或概括如實地告知上級單位,必要時將不能及時解決而可能產生的后果說明白。注意切不可摻雜水分,有意傳遞虛假信息,夸大困難,否則就違背了公文寫作的真實性原則。[1]
鋪陳夸飾,以美為刺
在戰國時期,散文有了很大的發展。李斯汲取了孟子的論辯縱橫;吸收了莊子的善譬鏗鏘;浸潤了荀子的層次詞匯;采納了韓非子的文筆銳利。融百家之長,并加以發展和創新。《諫逐客書》運用排比對仗、優美鋪張,文辭修飾整齊,音節和諧流暢。如:“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等句段,色彩斑斕,文辭富贍,均為典型的鋪陳夸飾之筆,讓人目不暇接, 大開眼界。加之選用整飭典雅的句式,讀來如江河波濤,酣暢淋漓,氣勢恢弘, 頗有縱橫家豪壯雄渾的氣概。
迎合閱讀者的心態也是值得應用文借鑒的。明修棧道, 暗度陳倉。李斯巧妙地運用了以美為刺的說服策略。大面上作溢美之詞, 來滿足君主的虛榮心;言外之意行諷刺之實,讓秦王認識到逐客的錯誤,實在是一舉兩得。開頭先擺出一個“竊”字, 先顯示謙卑的姿態, 以順從秦王的強勢心理;然后羅列了四代國君任用客卿所取得的政績,此外李斯在行文中, 特意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 營造了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 突出強調了秦的強大;第三段中更是將鋪張揚厲的筆法用到了極致。極力鋪陳奇珍異寶, 這些寶物都是秦王征服諸侯統一天下的標志和見證,秦的強大與富饒與它們的數量成正比。
心理學上,當一個人的想法被別人輕易否決時, 極有可能為了維護自尊而變得更加固執, 排斥反對者的合理建議。[2]應用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手段,要實現它的作用,必須將寫作主體和寫作受體考慮在內。雖然寫作主體在應用文寫作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但應用文寫作效益的體現卻是受體對文字的理解和接受。盡管李斯的《諫逐客書》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全文并不是長篇巨制,但時光流轉, 仍廣為流傳,特別是其特有的古代應用文之魅力令人嘆服, 堪稱經典, 時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我們應從當今出發,探討研究應用寫作的特點及規律,去粗存精,古為今用,以前人優秀的應用寫作篇目為基礎,結合社會現實的需要,在傳承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同時,為我們的時代沉淀下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參考文獻:
[1]李曉紅:論《諫逐客書》的應用文特性[J],《語文建設》,2006
[2]李亞宏:《諫逐客書》的說服技巧探析[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