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起飛
摘 要:戰后日本一直處于美國軍隊占領之下,戰后初期日本經濟重建和政治變革也是在美國主導下實現的。大環境,戰后不久東西方出現冷戰,加之50年代初期朝鮮戰爭爆發,一系列國際局勢以及周邊形式變化對日本戰后的政治發展構成了重要影響。戰后初期國民生活處于水深火熱,日本國內右翼與左翼勢力斗爭的社會背景為安倍公房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栋簟愤@一文章正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大環境中產生的并深刻反映了這一背景。本文通過對作品中人物形象,對話以及環境等描寫的研究來解讀當時日本社會左右翼之爭的現狀及結果。
關鍵詞:安倍公房;棒;左翼;右翼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02
安倍公房,日本著名小說家,劇作家。生于東京,于中國沈陽長大。學生時代便開始文學創作,畢業后受花田清輝影響繼續走上文學之路。主要作品有《壁—卡爾馬氏的犯罪》、《砂女》、《赤繭》、《棒》、《犯罪同盟》等。其個人寫作手法富有生機,作品常用于演劇、廣播劇、電視劇等適用范圍廣。安倍公房的寫作風格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與日本傳統文學相隔絕的,由于長期接受存在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西方哲學現代派以及后來加入共產黨開始接受共產主義影響,使得其作品在內容方面常常出現特殊場面。另外其象征的手法和深刻的寓意,處處力圖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合理性,并且探求解決問題的出路。
1955年日本政府在美國占領當局的領導下開始實行“55年制”,《棒》作為短篇小說1955年發表于雜志《文藝》,加入共產黨的安倍公房已經感受到當時日本左翼勢力雖然蓬勃興起但發展卻受到外部環境以及內部右翼勢力的壓制,為左翼勢力的每況愈下而感到擔憂。
《棒》這部作品以二戰后前十年為背景展開。作品結合安倍公房早期一貫使用的寫作手法加之融入自己后期的共產主義思想展現了一個超現實世界,即超越日常倫理構造的感性世界,也是沉睡在人們心底或者是人類意識所指的夢幻世界。故事闡述了人類不能作為“人”這一身份于社會生存,只能以棒的形象存在,甚至最后連自己的死都不能掌控,仍以棒的形式被社會棄之不顧這一社會現實??偠灾行乃枷虢沂玖速Y本主義社會統治者對普通民眾的殘酷冷漠,社會主體力量薄弱受輕視不公平待遇等社會問題。文章最后又能使讀者感覺到作者對于民眾的呼吁,呼吁人類無論處于怎樣的社會環境之中,都一定要以人類自身的身份活下去。
一.由《棒》剖析日本社會問題
1戰后初期社會動蕩不安
“悶熱,一個六月的星期日……我在人群擁擠的車站前百貨公司的屋頂上,一面照顧兩個孩子,一面俯視雨后浮腫的街道。看到人剛離去后通風管和樓梯間的空隙,立刻擠過去,依序抱起孩子,孩子大都很快就厭膩,吵著說要回去,卻像妨害工作似的,受到斥責;茫茫然把手擱在欄桿上支著臉頰的都是大人。當然,也許會有一些內疚的愉悅,不過,這也不成問題。我只茫茫然而已”
文章開篇就很小心的加入了大量消極和否定意義的字眼。例如“悶熱”“雨后浮腫”“厭膩”“斥責”“茫茫然”等,大概很少有讀者會覺得情緒振奮昂揚。開篇場景描述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開頭的描述說的是人變成棒之前的所處的一個環境,雖然只是暫時滯留的某個場所—-百貨公司的屋頂,但未嘗不是從一個小環境反射出日本當時整個社會大環境混亂不堪的城市面貌以及中下階層普通人的煩躁心情。
2日本右翼勢力占據上風
小說中主要人物為老師與兩名學生。老師可以看作是權力統治者的象征,對普通民眾有最后判決的權利,兩名學生可被看作為統治者的接班人,緊隨左右。文中先是兩個學生接過棒子進行了一番審視,最后老師才給出自己的總結意見。這一安排不得不讓人聯想成這是作為統治者對其接班人的歷練與考察。
首先學生A對棒進行了評價:“我認為,這棒非常無能,可能是因為太單純了吧。只是普普通通的棒子,用來做為人的工具,太差了?!?/p>
學生A的觀點和老師即統治者的觀點基本一致,老師總結道“如果把你們說的綜合起來,只是說,這人就是棒子;而且,這是和這人相關的必要而充分的解答……這個棒子,就是棒子。”作為上層統治者,觀點也傾向于“棒子無能論”統治者作為社會上層自然不愿抬高底層人民力量,對于他們只有打壓和遏制才能維護自己的統治。學生B雖然有著不同與學生A的觀點,然而被老師一句“你們兩個只是用不同的表現說同樣的事”便把不利于自己一方的觀點輕描淡寫式的一筆帶過。
從安倍公房個人經歷來看,對于老師以及學生A這兩個形象的描寫源于其曾在早期受到過尼采思想影響的表現。尼采贊美他認為在身為貴族的少數者身上可能具有的某種品質。他認為多數人只是少數人實現其優越性的手段,沒有要求幸?;蚋@臋嗔?。當多數人受苦是產生偉人的必要條件時,這是不應受到反對的。并且尼采認為意志的力量高于一切,作為統治者同情心是一種必須抵制的弱點。
3左翼勢力雖興起卻力量單薄
安倍公房早在1951年參加了共產黨,思想上開始向共產主義慢慢靠近。《棒》發表與1955年,其中有關共產主義思想的滲透也清晰可見。老師帶領下的兩名學生意見一左一右正是兩股不同社會制度思想的交鋒。學生A對棒子嚴厲而冷漠的批判,而學生B,從不同的角度觀看說道:“這根棒沒有上下的區別。上邊沁進很多手垢;下面部分磨損得相當厲害。這根棒不是一般被拋在路旁的東西,是為某些固定目的,為人所使用的。不過,這根棒似乎受到相當粗野的待遇,傷痕累累,可能生前有一顆誠實而單純的心,所以到現在依然被人們所使用,沒有被拋棄。”
學生B的評價與A相比少了幾分苛刻與輕視,多了幾分肯定和同情。由此看出:兩學生都對“棒”持有不同看法也正是作者從側面向讀者展現出了左翼右翼勢力對普通人所持有的不同看法,單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社會上層中有分歧出現的跡象。也暗示一個社會統治者立場不同,將換來普通國民不同之命運。
同樣,當學生A說道:“我認為,這根棒非常無能,可能是因為太單純了吧。只是普普通通的棒子,用來做為人的工具,太差了?!甭牭竭@一評價,學生B立即反駁道,“棒子難道不能說是一切工具的根本嗎?而且,只因為沒有特殊化,用途才廣泛;可以導盲,也可以馴犬;可以做杠桿推動重物,也可以打敵人。”
通過這一反駁表達出了作者認為普通民眾作為無產階級是社會存在的根本依據的思想。處于社會底層的無產階級承擔起了這整個社會的勞動負擔。失去整個勞動階層普通民眾,整個社會也即將被架空。
學生A的繼續回應“也許是。不過,用這棒,老師可以打我,我也可以打老師?!憋@然意見相悖的學生A也認識到普通民眾所具有的能力,從“老師可以打我,我也可以打老師”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識到廣大人民的力量也是可怕的,既然因為沒有特殊化任何范圍任何領域都有人民發揮自己力量的機會,那么統治者可以剝削人民,人民同樣可以反抗起來威脅統治者政權。因此,為后文老師與學生之間對于棒子的懲罰埋下了伏筆。下文老師說道“當然必須懲罰,通過懲罰死者,我們存在的理由才成立。只要我們活著,就不得不懲罰。
總之從文中“棒”最后的遭遇可知,雖然得到學生B的同情,由于一個人單方面力量單薄依舊不能改變‘棒的命運,也暗喻日本左翼勢利的薄弱不能改變國人命運。
二.總結
通過對于小說《棒》的分析,文中人物,人物間對話以及故事情節的設定十分符合當時日本所處的一種社會現狀,國內左右翼兩股勢力間的角逐。戰后前十年,日本在美國當局的主導下完成了以消除日本軍國主義產生的政治社會基礎的改革,戰前形成的財閥集團被解散,天皇體制被改造。與此同時,日本的左翼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蓬勃興起,國內出現了一波追求民主自由的社會氣氛,社會形勢也由此變得活躍而不穩定。然而,由于日本慘痛的戰敗以及美國的占領和控制,再加之朝鮮戰爭造成的局勢緊張,十分不利于日本左翼。左派的社會傾向和反美傾向,使廣大民眾顧慮重重。逐漸的,左派脫離了一般民眾希望安全,和平的愿望,從而也脫離了日本當時的社會實際。這也是日本左翼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并且每況愈下的重要原因。反觀日本右翼勢力,即日本的保守勢力卻緊跟美國,儼然是日本的安全,穩定,和平的保障,由此得到了日本社會主流的認同。這也正是日本保守勢力的代表自民黨長期維持其執政地位的歷史背景。
參考文獻:
[1]《西方哲學史》羅素
[2]《日本文學作品選讀》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