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意識流小說代表人物弗吉尼亞·伍爾夫善于使用象征手法來完成文學作品的創作,在包括《到燈塔去》的作品中,可以明顯感知到伍爾夫文學的詩化藝術特征與詩化創作手法,特別是象征手法不僅對文學作品的意蘊進行了深化,同時也能夠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拓展讀者的閱讀空間。本文以挖掘《到燈塔去》的藝術魅力為出發點,在對《到燈塔去》的主題意義作出分析的基礎上,對《到燈塔去》中的象征手法作出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伍爾夫;到燈塔去;主體意義;象征手法
作者簡介:趙栩(1987-),女,漢族,河南鄭州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助教,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02
意識流小說發源于19世紀與20世紀交替時期,作為意識流小說流派中的代表人物,伍爾夫對文學創作作出了很多的探索并持有者獨特的見解。也別是在象征派詩人托·斯·艾略特的影響下,伍爾夫傾向與善于將象征手法應用到意識流小說的創作中,并通過比喻、意象乃至人物塑造和結構設置來實現象征效果。
一、《到燈塔去》的主題意義
在《到燈塔去》中,伍爾夫塑造了拉姆齊太太這一人物形象。面對孩子,拉姆齊太太是慈母,她能夠對孩子的心靈做出愛物,面對朋友,拉姆齊太太有是傾聽者與引導者,她總是能夠讓人們尋求到安慰與幫助。就像這部作品的標題一樣,拉姆齊太太正如海上的燈塔,具有著溫暖的心靈與博愛的胸懷,她的精神之光始終照耀著她的家人與朋友,在引導家人與朋友獲得友情與親情的同時得以長存與人們的心中。在拉姆齊太太精神與品質的作用下,性情的差異與職業的差異都不能成為阻礙人們和諧相處的因素。而在拉姆齊太太趨勢之后,她的精神得以常駐也證明了死亡只是一種簡單的自然現象,如同海水的潮起潮落。《到燈塔去》以燈塔為主要意向對拉姆齊太太的精神作出禮贊,并勾勒出了平衡和諧的美好畫面。從這部作品的結構以及人物方面可以看出,一切的混沌與無序都終歸會變得平衡與有序,在此過程中,拉姆齊太太的人生感悟、拉姆齊先生的理性以及莉麗的藝術創作榮威一體,激勵著人們在混沌中尋求希望與和諧,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而這,也是《到燈塔去》所要表現的重要思想與主題意義。
二、《到燈塔去》的象征手法
(一)意向表現中的象征手法
在《到燈塔去》中,具有著三個不同的標題,這三個標題不僅能夠對小說作品的三個主體部分內容作出概括,同時也代表著不同的意向。其中第一個主體部分的標題為“窗”,這個字象征著拉姆齊夫人與燈塔以及與自身情感之間的溝通,透過這扇心靈之窗,拉姆齊夫人對人們所具有的情緒和思想進行這洞察;第二個主體部分的標題為“歲月流逝”,從字面上理解為時間的發展,同時這一標題象征著死亡、寂靜以及拉姆齊夫人努力的消逝;第三個主體部分的標題為“燈塔”,燈塔指引著航船的前行,而拉姆齊夫人所具有的人性光芒也直接著人們尋求友情、愛情乃至事業上的成功。雖然拉姆齊夫人離世,但是她的精神缺如燈塔般依舊發揮著導向作用。燈塔在整部作品中所具有的意義是十分廣泛的。首先,燈塔象征著和諧與統一。在這部文學作品中,感性的拉姆齊夫人與理性的拉姆齊先生在精神上是統一的,而拉姆齊先生終于來到燈塔也象征著二人精神與情感的重聚;其次,燈塔象征著人生與真理。燈塔上燈光的一明一暗象征著白天、黑夜以及時光的流失,而起落的海水與圓缺的月亮則象征著人生的離合。人生總是充滿了曲折,但是一些優秀的品質和精神卻總是如燈塔一樣堅實的矗立在那里并為迷失的航船指明方向。因此,在這部作品中,燈塔代表著人們對時間、空間、生命與希望的思考。通過對燈塔這一意象的描寫,作者在作品的創作中不再局限于講述故事,而是對人生經驗作出了探索。燈塔無私地為航船指明方向,而拉姆齊夫人也用自身的博愛來帶領人們對生活中的不行作出克服,燈塔是拉姆齊夫人的靈魂依托,同時也是對拉姆齊夫人一身的禮贊。
(二)人物塑造中的象征手法
弗吉尼亞·伍爾夫認為在文學創作中需要通過個性來洞察共性,并且個體雖然不能代表整體,但是卻可以成為人類精神中的象征。而為了表現出這種象征意義,文學作品中的創作行為應當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微觀細節,并展現出宏觀共性,在此基礎上,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則具有著典型性的特征,并且也具有著個性化的特點,而這種典型性顯然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在《到燈塔去》中,作者主要是通過塑造拉姆齊夫人這一形象來對女性之愛做出頌揚,并對南拳文化中女性的孤獨、無助與焦慮進行了小姐。顯而易見的是,作者對拉姆齊夫人持有著十分肯定的態度,這一人物具有著優秀的沒得,并且具有著女性也有的溫暖與智慧。因此,無論是拉姆齊夫人是否在世,她的精神都想等他一樣指引著人們前行、指引著人們在戰亂中尋獲友情與愛情。從這部作品的初始階段可以看出,燈塔是拉姆齊夫人的精神寄托與靈魂歸宿,她經常遙望燈塔,似乎是通過燈塔獲得力量,而燈塔穩定的光就如同她自己的光。而這部作品的最后,拉姆齊先生終于來到燈塔,此時的燈塔已經并非只有物質性,而是兼具了物質性與精神性,“到燈塔去”也象征著拉姆齊夫婦在精神上實現了重聚。作者對燈塔所作出的禮贊實質上是對拉姆齊夫人人格與品質的肯定,并且通過這種肯定作者也對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做出了表現。
另外,在《到燈塔去》中,作者對兩性對立的社會觀念進行了顛覆。在這部文學作品中,兩性在社會中的等級差異并沒有做出重點強調,二是對兩性性格的整合做出了分析與探討,這種特征即是伍爾夫在文學創作中所提到的androgyny(雌雄同體)概念。從伍爾夫的觀點來看,在藝術上能夠取得較高成就人,一般都同時具備著兩性特征,因此,《到燈塔去》中的莉麗象征著伍爾夫在雌雄同體觀方面的理想。莉麗完整性格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對拉姆齊夫婦的了解來完成的。雖然莉麗并沒有令人傾倒的容貌,但是卻堅持去從事一般為男人事業的繪畫,由此,在那個社會中,莉麗是十分另類的。并且由于莉麗多年孤身一人,因此也沒有對男權社會中女性的家庭職責做出承擔,這讓莉麗的個性具有了充分的發揮與發展空間。而對拉姆齊夫婦性格的認知,讓莉麗完整性格的形成具有了堅實的基礎,她的作品也正是在依托與拉姆齊夫婦的情感整合來完成的。因此,在莉麗的成長過程中,拉姆齊夫人為莉麗樹立了榜樣,并在莉麗的藝術生涯中發揮著“燈塔”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莉麗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拉姆齊夫人的個人肖像畫。
(三)結構設置中的象征手法
弗吉尼亞·伍爾夫在文學創作中一直在探索與嘗試獨特的創作方式,在文學作品結構設計中,她師徒用縱觀全篇的線索來替代傳統文學創作中必要的情節,從而使文學作品能夠更好的體現出整體性特征,這種在文學作品結構設置中的創新,與意向表現和人物塑造一樣都具有著象征意味。從《到燈塔去》的結構設置來看,這部文學作品所具有的結構與西方音樂中的三部形態十分類似。西方音樂中的三部形態將樂曲分為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的內容分別為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和第一次主題,其區別在于第二主題需要與第一主題形成強烈對比,因此也被稱作對比部,而第一主題的再現往往是對第一主題的升華、變奏、對應與總結。在《到燈塔去》中,可以將整部作品氛圍三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主題是在講述拉姆齊夫人,第二部分則是在講述時間流逝,第三部分則是在講述拉姆齊夫人所具有的回憶。這種結構設置不僅與樂曲中的三部形態向契合,并且在讓文學作品內容體現出勻稱性與對比性的基礎上對這部文學作品所具有的內涵做出了反映。
在《到燈塔去》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對人生意義與個體本質做出了深入的探討,探討過程主要圍繞三個問題來開展,即是否能夠在保留自身個性基礎上獲得他人同情與諒解、是否能夠在混沌中對真實做出認知并構建秩序、是否能夠擺脫實時間與死亡。這些問題利用小說作品中的人物提出,并在故事逐步發展中揭開謎題,而在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作者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使用象征手法表達出了自身觀點。其中拉姆齊夫婦以及拉姆齊夫人與塔斯萊之間所具有的性格存在明顯差異,但是拉姆齊夫婦卻十分默契且拉姆齊夫人對塔斯萊也體現出了同情并樂于幫助。另外,在《到燈塔去》中,莉麗與塔斯萊之間所具有的關系期初并不融洽,但是之后卻之間好轉,由此可見,作者通過這些人物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對第一個問題作出了肯定的答復,其中所具有的象征意味十分明顯;而如針對第二個問題,顯然作品中每一個人物人生的成功也是先對而言的,如拉姆齊夫人子女夭折,拉姆齊先生學術研究進入怪圈,莉麗歷經十年所完成的油畫作品也未必得到了自我滿足。通過這些人物的命運,作者表達了自身的觀點,即個人能力有限,但是力所能及的對人生做出探索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在第二部中,時間流逝所留下的痕跡十分明顯,拉姆齊夫人的離世讓拉姆齊夫人一生中所作出的努力都隨著時間逝去,在這一階段中,死亡、寂靜以及混亂成為了作品中的關鍵詞。然而在第三部分中,莉麗眼前又出現了拉姆齊夫人并在這種畫面感下完成了自身的油畫作品,在此,拉姆齊夫人所具有的人格得到了升華,就如同燈塔一樣,這種人格將會永存于人們的記憶。從這也可以看出作者對第三個問題所作出的解答,即人類能夠用愛、用優秀的人格來戰勝流逝的時間,而這些內容,同時也是這部作品中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綜上所述,伍爾夫所創作的《到燈塔去》,不僅在意象方面體現出了象征手法的應用,同時在人物塑造與結構設置方面也體現出了對象征手法的應用,由于這種象征手法能夠引發人們更多的聯想,因此,其意義要比具體的作品或者事例更加深遠。
參考文獻:
[1] 郭曉春,王建香. 路在何方——從《到燈塔去》看作者的人生觀[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6(02)
[2] 蘇麗,陳靜. 《到燈塔去》中孩子們“非游戲”的游戲以及大人們對游戲的設計作用[J].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08(08)
[3] 王菁. 論《到燈塔去》中莉麗·布里斯科的女性意識[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6)
[4] 李嵩岳. 男性和女性的較量——《到燈塔去》中兩性形象的象征意義闡釋[J]. 瘋狂英語(教師版).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