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冷戰結束后,世界在同一時間的另一場風波仍在持續,并且影響力持續擴大,西方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沖突正對整個世界產生著重要影響。對薩爾曼. 拉什迪《撒旦詩篇》引發的宗教與文學之爭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西方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沖突已經從書面職責,上升為經濟制裁的“雙重圣戰”。本文簡述了《撒旦詩篇》以及風波的產生,以及從《撒旦詩篇》的視角下分析了跨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宗教與文學之爭。
關鍵詞:《撒旦詩篇》;風波;宗教;文學;意義
作者簡介:張丹丹,女,大連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1
薩爾曼·拉什迪《撒旦詩篇》僅僅是一篇小說,但是它卻嚴重傷害了穆斯林的感情,并且引起了“拉什迪事件”,這個事件在世界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本質上來說,拉什迪事件可以和影響世界歷程的“九一一”襲擊,以及始終消散不去的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相提并論。《撒旦詩篇》的出現以及接踵而來的種種荒唐事件都向世人形象生動地展示了霸權運動和宗教研究的尷尬境地。這個事件一般被認為是宗教(伊斯蘭教)和文學(主張藝術自由獨立乃至超驗的現代、西方文學)之間的矛盾。但是本文認為“拉什迪事件”根本的意義在于小說的作者、人物和一些讀者漂泊在亞歐大陸之間的移民經歷將基督教傳統的宗教和文學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復雜化了。本文從《撒旦詩篇》風波著手,將基督教模式與伊斯蘭環境的宗教文化進行對比,分析了《撒旦詩篇》在宗教與文學研究中的體現和意義。
一、《撒旦詩篇》簡述及風波的產生
《撒旦詩篇》在1988年9月26日出版,其中將穆罕默德解讀為是無所顧忌的“后現代”,但是在伊斯蘭教中穆罕默德是先知,而《撒旦詩篇》卻褻瀆了他,按照伊斯蘭教的法律,任何將神之言歸于人的做法都是大不敬的,需要判處死刑,況且這是在褻瀆先知和真主,《撒旦詩篇》嚴重觸犯了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在此書出版之后穆斯林并沒有做出過激的反應,只是平靜的要求作者和出版社在書中插入一頁說明這本書是虛構的,其中涉及的穆斯林歷史是錯誤的。但是卻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作者和出版社都沒有認真的對待此事。1989年1月14日,穆斯林示威者在布萊德福當眾焚毀《 撒旦詩篇》,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報道,引起了全球的關注,或許這并不是穆斯林希望看到的結果。之后英國并沒有去研究《撒旦詩篇》對穆斯林造成的傷害,而是開始斥責穆斯林是“野蠻人”,將之和法西斯相提并論。
二、基督教模式與伊斯蘭環境的宗教文化對比
《撒旦詩篇》是基督教模式和伊斯蘭教環境互動中出現的代表性沖突事件。兩大宗教產生的沖突原因無非是宗教文化的差異。基督教模式和伊斯蘭教模式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從宗教起源上看,伊斯蘭教起步較晚,很多方面都繼承了基督教,伊斯蘭教認為基督教是“篡改天經”,而基督教則把伊斯蘭教看做野蠻人。二、從宗教本質上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是旗幟鮮明的兩大神教,兩者都強調絕對的肯定和否定,對外來宗教的文明存在著排斥,并且不斷的強化本宗教的文明,兩大宗教之所以不能在地中海地帶和平相處,其主要原因在于兩大世界性的宗教都認為自己掌握著世間的所有真理。所以,兩大世界性的宗教在強化自己宗教文化的同時將會和其他宗教產生沖突,而不是汲取。
三、《撒旦詩篇》的宗教糾紛和文學體現
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教擁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注定會出現宗糾紛。對于教徒而言,任何褻瀆和扭曲本宗教的教條和言論都會對宗教和教徒造成嚴重的傷害,不僅僅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所以,《撒旦詩篇》對穆罕默德和《古蘭經》的褻瀆,給伊斯蘭教帶來了極大的恥辱,造成嚴重的宗教糾紛。英國公眾并不了解伊斯蘭教的宗教信仰,也許并不愿意去探究穆斯林為什么去焚燒《撒旦詩篇》,并不愿意去理解《撒旦詩篇》對伊斯蘭教造成的傷害,不分青紅皂白的將穆斯林斥責為“野蠻人”,比作納粹,甚至一些作家還公開表示,應當將穆斯林進行“開化”,以免英國后世遭受“中世紀原教旨主義”的傷害。這種言論并不是批判性的而是更大程度上對穆斯林的傷害。 由于西方和伊斯蘭教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了西方人“后現代”心態和穆斯林“前現代”宗教信仰之間的沖突。
四、《撒旦詩篇》對宗教與文學研究的發展意義
《撒旦詩篇》的風波依然在繼續,穆斯林指責西方侮辱了他們的先知,而自由論者則堅信宗教信仰的野蠻和愚昧。學術界也開始在《撒旦詩篇》中分析這場風波,認為這是宗教和文學之間的紛爭,強調的是風波背后的社會根源在于穆斯林移民群體在英國受到的種族歧視以及移民群體和宗主國主流社會之間的、乃至內部的階級分化。此外,資本主義世界里的“自由民主”社會共同理想的出現,向世界展示了超越社會因素(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等)的精神需求,實則是在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環境下順應歷史而誕生,由特定人群利益需要所決定的,并且服從于其利益,而《撒旦詩篇》的出現正好和資產階級主流社會的文學相符合,堅持文學獨立的準則。無論是宗教還是文學都不能離開具體的社會權利結構,為了更好的深入了解宗教和文學發展,以及深入探究社會權利結構,我們都必須深入分析作為現代話語甚至意識形態的“宗教”和“文學”是如何被創造的。
參考文獻:
[1][美]喬納森 ·特納著,邱澤奇譯: 《社會學理論的結構》 (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 第 1l頁
[2] 李明明. “論國際關系中的 ‘文化曲解《現代國際關系》2006第 5期。
[3](澳)馬爾科姆 ·沃特斯著: 《現代社會學理論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牟版,第 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