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伊君
摘 要:在中西翻譯史上,宗教文本的翻譯占有重要的地位。佛經翻譯是中國翻譯的開端,圣經翻譯給西方翻譯理論帶來了深遠影響。本文對比佛經和圣經翻譯時期的翻譯理論,從文化史視角分析了導致佛經翻譯和圣經翻譯差別的原因。
關鍵詞:佛經翻譯;圣經翻譯;社會文化;翻譯理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1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產物,對目的語文化有深遠的意義。由于語言、文化、意識形態的不同,中西方的翻譯理論及翻譯實踐也存在差異。本文通過分析對比佛經翻譯及圣經翻譯,試圖研究社會文化體系對翻譯理論形成于發展的影響。
一、佛經翻譯的形成與發展
佛經翻譯是中國翻譯史上的一個高潮,可分為四個時期。始于東漢末年至西晉,發展于北晉至隋朝,唐朝達到全盛時期,結束于北宋。盡管不同的社會文化對佛經的翻譯有不同的影響,但總的來說有三個方面:統治階層,社會環境和人們對佛經的接受程度。佛經的翻譯經歷的三個階段:外國人主譯,外國人和本國人共同合作,本國人主譯。這三階段反映了對外國文化的形態是從被動接收到主動接納的過程。
西漢末年,隨著封建主義的發展,社會矛盾加劇,稅收負擔加重,人民飽受磨難。這時宗教給人民了希望和精神寄托。同時統治階級想擾亂民眾的認知,摧毀他們反抗的意識以延長自己的統治。再加上佛經的內容主要都宣傳“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凈土極樂,如愿往生”等思想。這些教義與中國人的傳統理念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一致,所以佛教很容易被中國人民接受。
唐朝時佛經翻譯的鼎盛時期也有它的社會文化原因。隋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后,唐朝統治者吸取教訓,意識到勞動人民的強大力量。為了鞏固統治者的特權,他們不得不采取了一些措施來緩解人民壓力,并利用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來統治人們的意識。佛教包括儒家思想和道教的一些思想,因此成為國教。
二、圣經翻譯的形成與發展
圣經翻譯與佛經翻譯的過程形成和特點不同。因為中西方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佛經翻譯始于國家發展的動機,并且它的翻譯與交流促進了國家的發展。
在西方,圣經翻譯之前就已經存在各種翻譯活動。公元前4世紀末,希臘奴隸社會開始分裂。羅馬帝國從原始社會變為奴隸社會,替代了希臘在政治和軍隊上的強大地位。羅馬認識到了希臘文化的繁榮,因此開始大規模翻譯希臘作品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文化。1611年欽定《圣經》英譯本的出現對現代英語的形成具有里程碑的意義。16世紀的宗教改革也深受民眾的支持,在歐洲圣經被譯為很多國家的語言。圣經翻譯過程中采取了很多翻譯策略,該時期的圣經被譯為散文形式,簡潔優美,對當時西方文化和圣經翻譯質量的發展都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文化影響下圣經翻譯與佛經翻譯的區別
佛經與圣經的翻譯進程、形成和特點上都是存在差別的。
由于起源不同,圣經翻譯歷史很長,現在仍在進行。而在中國佛經翻譯終止于北宋。圣經翻譯主要依靠信徒信仰。而當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時,多數佛經已經有中文版本,所以人們更傾向讀中文版而不選擇外文原版。這樣佛經翻譯隨著它在社會文化環境中需求的減少而淡化了。
不同于佛經翻譯,圣經翻譯的動因不僅是宗教信仰,而且有對希臘文化精髓的吸收。此外,圣經是有很高文學價值的文學著作。所有國家和各個社會階層都投入了大量的勞力在圣經相關的工作上。事實上,圣經被譯為各種歐洲語言的同時,歐洲國家書面語的形成也深受其影響。甚至圣經譯本成為一些歐洲國家的第一本書面文學著作。在歐洲,宗教著作翻譯與文學創作有著密切的聯系。
由此可見翻譯的發展是受相關社會文化需求與發展控制的。
佛經與圣經翻譯理論形成過程中都產生了直譯、意譯之爭。
翻譯佛經時,譯者將“性空”翻譯為“本無”就是老子、孔子文化對中國翻譯思想與理論影響的好的例證。這實質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
圣經翻譯的直譯與意譯之爭始于羅馬時期后面愈演愈烈。西方翻譯史上語言學的鼻祖斐洛主張直譯,他認為懂外語和宗教的神學家可以參與到圣經翻譯中來這樣能更好展現出上帝的仁慈。古羅馬后期的著名翻譯家奧古斯汀支持斐洛的觀點,說翻譯針對不同的讀者應該樸素、典雅、莊嚴。16世紀威廉萊爾赫認為翻譯與宗教沒有聯系。他倡導意譯,認為譯本應采用符合目的語的人們的語言習慣。德國的圣經翻譯家盧瑟也持有同樣觀點。
中國佛經的翻譯強調實用性的翻譯方法與技巧。佛經翻譯家支謙“因循本旨,不加文飾”(陳福康,2000:8)的說法實質上就是倡導直譯法。東晉時的道安總結的“五失本,三不易”(羅新璋,1984:24)闡述了翻譯中的困難以及建議采取的方法。
翻譯是文化的傳送。翻譯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受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影響。這些翻譯理論同時也會影響未來的社會文化。隨著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翻譯理論也會彼此借鑒。
參考文獻:
[1]陳福康.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0.
[2]羅新璋. 翻譯論集[A].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4
[3]田湘映.宗教文本翻譯的社會文化影響及其翻譯理論之比較[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3).
[4]王秉欽.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5]吳義誠.中西翻譯理論的比較[J].外國語,1998(3).
[6]謝勻.從佛經與圣經翻譯看中西方翻譯手法的相似性[D]. 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8.
[7]謝天振.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