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 韓廣
摘 要:豫劇發源于中國河南,承載了厚重的河南文化元素,以鮮明的個性在中國劇壇獨領風騷。豫劇戲曲服裝是其他藝術手法所不能替代的,是豫劇文化表演所特有的,具有鮮明的特點,本文主要以豫劇為基礎闡述其服飾文化的體現與傳承創新。
關鍵詞:豫劇服飾;文化體現;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1
一、豫劇服飾的起源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1]。豫劇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清代末年,豫劇受京劇影響逐漸發展起來,豫劇的服飾形制也逐漸形成,延至今日除保留的漢制服裝的部分款式外,與其他類別的劇種服飾相似。
二、豫劇服飾的文化體現
在中國戲劇傳統審美中,豫劇講究求形神兼顧,以形傳神[2]。豫劇作為傳統的舞臺表演藝術,更是將這一美學原則展現得暢快淋漓。豫劇服飾將各種顏色進行綜合應用,色彩明快,對比強烈,表現了人物特有的身份及性格,同時完善舞臺造型,營造劇情氣氛。
2.1 豫劇服飾的寫意文化
豫劇服裝表演是遠離生活的藝術品。是從生活中的服裝演變而來,根據劇情人物需要、表演視覺效果需求完善而成,擁有較強的美感傳遞。豫劇藝術由于它展現的美學思想不同,因此對事物的某些本色進行極度地夸大、強調,以求在觀眾心目中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傳神具有特色,增強豫劇藝術的審美趣味,并通過人體裝飾表演體現劇情的精神意蘊之美。
2.2 豫劇服飾的色彩文化
豫劇服飾色彩充分體現了豫區民眾的傳統審美觀念和文化觀念。其屬于舞臺服飾,色彩鮮艷,使豫劇服飾更具個性。服飾的衣制、色彩、紋樣以及材料交織于一體,共同塑造劇情人物形象。豫劇服飾運用色彩體現思想內涵,人物角色的地位、年齡均采用不同顏色展現。服飾色彩與布景色彩的搭配相映成輝。注意與燈光的關系,營造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2.3 豫劇服飾的程序文化
在豫劇的藝術表演中,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穿衣,是根據人物年齡、身份、性格、地位、文武官職而定。演員應遵守“寧穿破,不穿錯”的藝訣[2]。如戲中文官武將穿的袍,文職官員規定應穿“團龍”蟒,武將官員應穿“行龍”蟒,有“文團武行”之說。雖然豫劇服飾在舞臺上程式固定,但其程式化特征并不是一成不變。隨著戲劇審美變化、時代發展,將固有程式加以改造,迎合時代需求是十分合理的和必要的。
三、豫劇服飾的傳承創新
任何一種藝術都是在其發展階段不斷地借鑒、吸收其他文化或藝術的特點,才逐漸發展起自身,并形成自身的特點[3]。豫劇需要這樣傳承,豫劇服飾同樣也需要這樣傳承。
3.1、服飾文化的創新
隨著對藝術追求的深入探索,越來越多的人更注重于表現豫劇的文化內涵。豫劇服飾就扮演了文化體現的載體,不僅滿足豫劇表演的舞臺視覺效果,更增添了豫劇的劇情人物刻畫,同時展現了豫劇的劇情文化延伸。豫劇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劇情服飾給人美的感官享受,因刻畫劇情需要,服飾文化的創新尤為重要[4]。豫劇服飾文化的創新主要從表演年代、人物、色彩美學原理進行入手,各種元素相互交融為豫劇舞臺的藝術效果增添精彩。
3.2、服飾材料的創新
材料作為服裝的三大要素之一,在豫劇服裝表演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傳統的豫劇服飾材料一般選取對光的反射較強的面料,面料組織結構選取較密的,能夠在舞臺上借助舞臺燈光達到視覺美觀。近幾年為了增添舞臺藝術效果,更多的服飾材料被選用,不僅廓形上表現剛柔并存的藝術效果,材質上也更加追求舒適衛生,材料肌理精美,組織結構上亦趨完善。 除常規的材料外,毛發、羽毛、皮草、金屬、木材等越來越被用于豫劇服飾設計,起畫龍點睛作用,增添舞臺藝術效果,推動劇情發展,完善作品演繹及創造。從以上看,當今的豫劇服飾的材料選擇更加多樣化,更趨于在設計中對材料的創新設計。
3.3、服飾設計的創新
“舞臺服裝也是角色的一部分,它以符合藝術形象法則為前提,假定性、直觀性與舞臺化的形象語言做手段,使戲劇要素在演員形體上得以體現,最終創造出生動可觀并滲透著戲曲性的服裝形象[5]。”豫劇服飾款式上既要傳達歷史意蘊,又要有新穎感,繼承戲曲寫意的美學精神,服飾設計線條大方、簡練流暢。現代設計者在設計戲服時,時代背景、人物性格、審美褒貶等出發,對服飾樣式、色彩等作總體把握,紋樣與色彩搭配做到獨具匠心。使豫劇服裝蘊含著音樂的韻律和節奏美,富有意境、深度及品位。
四、結語
豫劇服飾作為劇種發展的必要影響元素,其扮演角色和設計發展尤為重要。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欣賞豫劇表演時不僅僅享受其聲音傳遞,更加注重欣賞舞臺藝術表演及戲劇服裝表演的視覺美觀。為追求舞臺藝術效果,豫劇服飾就要進行創新設計,充分借助服飾設計特色,完善豫劇劇中的發展創新,因此豫劇服飾的文化展現及傳承就值得我們去探索、發現,爭取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找尋出路。
參考文獻:
[1] 余秋雨.中國戲劇史———余秋雨學術專著系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梁美英.符號學語境下的豫劇服飾探析,鄭州輕工業學院碩士論文[D].2008
[3] 林炎志.中國豫劇(序)[J].東方藝術,1999;(6):13.
[4]文 捷.傳統戲曲服飾特點論析[J].人文藝術,2009(6)
[5]譚元杰.戲曲服裝設計[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