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東·斯捷潘諾維奇·阿連斯基(Anton Stepanovich Arensky),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他曾跟隨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學習作曲,同時也培養了拉赫瑪尼諾夫、斯克里亞賓等著名音樂家。
關鍵詞:阿連斯基;作曲家;民族性
作者簡介:尹群(1983-),女,籍貫:山東,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碩士,高師演奏與教學專業,西華大學藝術學院青年教師,主要從事鋼琴演奏、鋼琴教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2
阿連斯基是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學生。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是強力集團核心人物,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們在音樂創作中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間舞曲為素材,致力于俄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創作出大量既有獨特藝術個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強烈藝術生命力的作品。阿連斯基在音樂的素材與動機上,深受其老師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影響,但在其音樂的表達形式上,阿連斯基確更接近于“西化派”的柴可夫斯基。從他的音樂作品中,也可反映出俄羅斯國家的嚴肅音樂當時在歐洲主流文化的陰影下搖擺在“本土”與“西化”路線上的矛盾。
1.簡述阿連斯基的生平及創作
安東·斯捷潘諾維奇·阿連斯基(Anton Stepanovich Arensky),1861年7月出生于俄羅斯西北部的諾夫哥羅德,其父母是一對業余音樂家。他9歲時開始作曲,并寫出了一系列的歌曲和鋼琴作品。
在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時,阿連斯基跟隨強力集團核心人物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學習作曲。與此同時,兼修指揮與鋼琴演奏。1882年,阿連斯基以最優秀的成績從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直接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任和聲和復調教授。從1890年代中期開始,阿連斯基在鋼琴和樂隊指揮上的才華被公眾開始注意。由于他在莫斯科期間曾經擔任過俄羅斯合唱團的指導,使得阿連斯基對指揮這項事業駕輕就熟,并且當時他在指揮上的成就和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他作為一名作曲家的身份。
1894年,由巴拉基列夫的推薦,阿連斯基接替巴拉基列夫出任圣彼得堡皇家教堂音樂總監職務。于次年從莫斯科音樂學院辭職,辭去了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的工作,遷回圣彼得堡。1895-1901年間,因阿連斯基同時領導宮廷唱詩班,于是他經常活躍于莫斯科與圣彼得堡,專門從事創作和演出活動。 1901年阿連斯基辭去皇家大教堂音樂總監的職務,把余生都貢獻給了自己最喜愛的作曲事業,也經常以聲名顯赫的鋼琴家和指揮家的身份頻繁地出現在俄羅斯和國外音樂會的舞臺上。
1901年之后,阿連斯基余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圣彼得堡度過的。根據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敘述,由于阿連斯基早年沉迷于酗酒和賭博,他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生活狀況也非常糟糕,晚年患上了肺結核。1906年2月25日,年僅45歲的阿連斯基因肺結核病在芬蘭佩爾基亞維的一所療養院去世。
阿連斯基的作品有3部歌劇,2首弦樂四重奏,2首交響曲,但最著名作品是鋼琴協奏曲,D小調鋼琴三重奏(紀念大提琴家達維多夫),弦樂曲《柴科夫斯基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Tchaikovsky)和許多鋼琴曲。著名的聲樂浪漫曲有:《別點火》、《秋》、《打碎的花瓶》等。另著有《和聲學》和《曲式學》教科書。
2.音樂背景
19世紀的歐洲,隨著農奴制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音樂藝術也逐漸從封建主義的束縛和教會的壓抑下解放出來。在這種社會形勢下,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一批音樂家,在音樂的創作中把對現實的不滿和困惑以及追求在作品中表現出來,因此文藝格局的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音樂發展呈現出了多樣性和民族性。
19世紀的下半葉,與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文化運動相同,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一批音樂家,在藝術上主張創造具有鮮明民族特性的新音樂。在俄國和東歐地區,民族樂派出現。這些作曲家在音樂創作中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間舞曲為素材,致力于俄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將民族音樂的鮮明特點和古典主義音樂的優秀傳統以及浪漫主義音樂的藝術風格緊密地結合起來,創作出大量既有獨特藝術個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強烈藝術生命力的作品,強力集團就是民族樂派的代表。
但與此同時,在同時代的俄羅斯作曲家中也有另一批作曲家,雖然他們有時也采用俄羅斯民歌音調,但是在作品題材和音樂風格上,確并未刻意追求民族化和民間性。柴科夫斯基等一些作曲家的音樂作品雖充溢著俄羅斯民族氣質,但由于吸取西方音樂形式語言的傳統經驗,廣泛涉獵西方音樂體裁,因而被認為是與五人團的民族主義相對立的世界主義者。
3.阿連斯基的創作風格及特點
阿連斯基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時,與柴可夫斯基成為同事并且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強烈影響。在他早期op.4的作品中,既可以聽出他的老師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擅長使用的東方情調和民歌舞蹈元素作為素材的手法,也能從他帶著的傷感和沉思及其中突然的轉調德爾慢樂章里中聽出如同柴可夫斯基在的《曼弗雷德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里的曲調。而這一特點在他另一部作品中同樣出現,在他的《d小調第1號鋼琴三重奏Op.32》這部作品中,可聽出受到門德爾松和鮑羅丁的影響,然而又如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50號鋼琴三重奏。
阿連斯基同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們在音樂創作中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間舞曲為素材,致力于俄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創作出大量既有獨特藝術個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強烈藝術生命力的作品。在音樂的素材與動機上,深受其老師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影響,但在其音樂的表達形式上,阿連斯基確更接近于“西化派”的柴可夫斯基。
阿連斯基的音樂風格也是經歷了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強調“民族性”,到九十年代更尊重德奧音樂的傳統注重“世界性”的過程轉變。經歷了嚴格而傳統的學院作曲教育之后的阿連斯基,將所掌握的這個時期的創作典型技法運用于自身創作,同時把俄國民族樂派與當時西歐音樂主流的音樂精髓相結合,使其作品的音響效果和創作思路,都表現出融會貫通的特點。從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的“畢業論文”作品QP.4受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強烈影響,到1894年作品OP.32,D小調鋼琴三重奏被專家形容為“柴可夫斯基式的折衷主義”,他的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創作手法豐富,既不排斥俄羅斯民間音樂素材,也不只強調音樂的民族性,在“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融合上做著大膽的結合與創新。阿連斯基的音樂不管采用了怎樣的技術手段,都表現出作曲家的真實感受,他的作品多表現抒情與哀悼情緒,忠實地再現人類精神的本質和人的靈魂。
他繼承俄國音樂創作的傳統,同時也關注當時西歐國家的音樂與創作,注重俄國民族音樂與世界音樂的融合,他是那個階段俄國音樂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特別是阿連斯基幾乎擔負著當時俄國音樂界關注但卻充滿爭議的角色。他的老師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曾評價他:“在他的青年時代,阿連斯基并沒有從我的影響中脫離出來,此后的影響又來自柴可夫斯基。他很快就會被遺忘。”分析這段話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的音樂融入性太強以至于個性不夠太強烈有緊密的關系。特別是在他早期作品如鋼琴協奏曲和第一交響曲中,在鋼琴方面似乎是受到肖邦的影響,而在樂隊和室內樂作品方面則又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影響。
阿連斯基短短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的創作思維活躍,創作需求旺盛,他的作品既有歌曲,獨奏曲等小型作品,也有大型交響曲,歌劇等。他的作品旋律優美、織體清楚,形式精美,感情真摯,富有詩意。他對藝術歌曲的創作觀念以至后來影響到拉赫瑪尼諾夫對于俄羅斯歌曲的觀念。在100年之后的今天,他的作品被越來越多的演奏錄音。由于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室內樂和歌曲領域,最好的作品都是比較短小的,如獨奏鋼琴作品和藝術歌曲等。后人把阿連斯基看作一位音樂上的“Miniaturist”——一位音樂上的“縮微畫家”,
結語
阿連斯基的創作,體現了他所具有的一種“融合性”。阿連斯基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并沒有脫離社會,歷史環境而獨立存在。從專業層面上來講,阿連斯基的音樂是對俄國音樂一貫風格的繼承,并與西歐音樂融合的典范,其實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另一種持續。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俄羅斯音樂在反批判西方運動中確立民族主義,又在民族樂派的發展和鞏固中進行了大的音樂融合。
參考文獻:
[1]《鋼琴音樂簡史》(美)F.E.科爾比/著 劉小龍 孫靜 李菲菲/譯 2010年2月第一版 人民音樂出版社
[2]《西方音樂鋼琴概論》張式谷 潘一飛 編著2006年2月第一版 人民音樂出版社
[3]《外國音樂詞典》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 編譯1988年8月第一版 上海音樂出版社
[4]《阿連斯基鋼琴練習曲四首》樂譜(俄)阿連斯基 2009年4月 人民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