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證據交換是庭審前的準備程序,在整個審判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制度價值和功能:明確案件爭議的主要問題;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維護司法公平正義。但是也應該看到,證據交換制度設計的不完善也導致在十多年的實施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許多不合理的缺陷。
關鍵詞:證據交換;制度價值;法制改革
作者簡介:劉龍龍(1990-),山東棗莊人,臨沂大學文學院2012級文化產業專業管理1班學生,研究方向:法律。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1
一、證據交換制度的含義和特點
證據交換制度是指于訴訟答辯期屆滿之后,開庭審理之前,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之下,當事人之間互相明示其持有的證據的行為或者過程,為案件庭審做好訴訟準備以保證訴訟公平和效率的制度。當前,司法改革不斷推進,為進一步探索和完善證據交換制度,就需要先了解證據交換制度的特點:
第一,證據交換的主體。對于證據,交換的主體只包括本案的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而不包括法院的審判人員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審判人員僅僅是交換活動的主持人,審判人員組織雙方當事人依照法定程序有序的進行證據交換,其地位是中立的,不偏向任何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根據法律規定,他們只是證據交換的參加人員。
第二,證據交換的法定性。進行證據交換活動的方式、時間、主體、程序等等都要依法進行。法律對證據交換的啟動方式、交換時間、主持方式以及法律后果都作出具體規定。
第三,證據交換是雙向進行的。雙方當事人一方面按照法律規定提交自己的證據,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對方當事人提交其掌握的本案證據材料。這就使得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相對等。
二、證據交換制度的價值追求和功能
證據交換作為一項重要的庭前審判程序,具有其潛在的價值追求。
(一)保障訴訟的公平正義,防止訴訟偷襲
在司法實踐中,有這樣一部分當事人或律師,在開庭前的階段,故意不向法院提供持有證據,而是選擇在開庭的關鍵階段將證據提出,作為新證據,來左右案件的最終審判結果,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司法的程序正義。而通過證據交換制度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二)提高當事人收集證據的積極性,減少整體案件的審理期限,提高訴訟效率
證據失權制度與證據交換是緊密相連的。證據交換制度規定當事人在規定期間內提交證據,違反規定的當事人就會對自己的訴訟利益造成損失。這也就是證據失權 ,即當事人面臨自己持有的關鍵證據可能不會被采納的風險。因此證據交換有助于提高當事人收集證據的積極性。
三、我國證據交換制度的缺陷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立法缺陷
1.缺乏法律效力層級的依據
2012年民訴法新修改,規定應該及時提交證據。但是仍然沒有對證據交換做進一步規定,所以在法律效力層次上仍有缺陷。另外,證據交換制度所主張的訴訟模式與上位法的追求有所不同。前者追求的是當事人主義,而后者是按照職權主義制定的 。
2.程序簡短,當事人證據收集權利匱乏
從美國的民訴規則來看,美國證據交換的程序是:先進行證據交換——當事人繼續收集有利的新證據——再次進行證據交換 。而我國只是要求交換證據,缺少第二、三個環節,因此還不能保證當時人收集的證據足夠充分。
(二)實踐問題
1.證據交換主持人不明確
司法解釋規定證據交換活動的主持人是法院的審判人員。但是“審判人員”的具體范圍,在各地法院實際操作中做法卻有很大不同。
(1)審判人員指的是案件的主辦法官
主辦法官能夠快速有效的明確雙方對案件的爭議焦點,更好的整理歸納證據,認定案件的法律事實,有利于訴訟效率的提高。但是不可避免的會造成辦案法官的“先入為主”是否有不利影響應該理性看待。
(2)立案庭專設法官主持證據交換
部分法院讓立案庭專設法官來主持證據交換,其目的就是防止主辦法官的先入為主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但不同法官的主觀意識不同,理解也不同。
四、我國證據交換制度構建和完善的設想
(一)證據交換制度進一步上升到法律層次
《證據規定》作為司法解釋,雖然屬于有效的法律文件,但其效力仍然不是法律層面的,在實際操作中無法深入貫徹實施,因此應該提升其效力等級。
(二)科學界定證據交換的案件范圍
我國目前實行證據交換的案件一般都是證據復雜或疑難的案件。筆者認為應當將證據交換制度普遍化。即使是簡單的民事案件,也需要保證司法公正,所以應該將所有案件都納入到證據交換中來,保證司法的公正性。
(三)明確證據交換的主持人
筆者認為證據交換的主持人應該是主辦法官。第一,證據交換制度設立的價值追求就是要固定案件證據,明確案件爭議的主要問題。第二,證據交換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雙方當事人撤訴、和解或調解結案的情況,那么由主辦法官來主持有利于及時行使審判權力,從而提高審判效率。
如果由立案庭專設法官來主持,那么在實際操作中容易造成證據交換與開庭審判工作環節想脫離。不利于主辦法官對案件的整體把握。對于主辦法官先入為主的情況,我們應該理性看待。要有效的克服偏見,并不是通過簡單的避免先入為主的發生來克服的,而是需要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機制和法官個人審判能力的提高來克服。
參考文獻:
[1]何家弘.美國民事訴訟規則[M]. 北京:中國檢察院出版社,2003.
[2]常虹英.國書證開示制度對我國的借鑒意義[D].廈門大學,2006.
[3]徐昕.英國民事訴訟與民事司法改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83.
[4]馬柳穎.民事證據交換程序價值分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1).
[5]楊藝紅.訴訟突襲及其法律規制[D].西南政法大學,2008.
[6]洪文海.淺談民事訴訟證據失權制度[J].福建法學,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