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漢語書面語存在較多古漢語詞匯和語法形式,使科技漢語閱讀和學習具有較大難度。民族文化與語言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作為認識漢語的一個切入點。語言的自然媒介是語音,節奏則是語音中容易被感知的一方面。本文由此展開討論,希望能為漢語教學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語音學;中國文化;科技漢語
作者簡介:邴琳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第二語言習得。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1
一、辯證觀與漢語的節奏
辯證觀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最為重要的一個代表,它在上古文獻《周易》、《老子》中都有很鮮明的體現。《周易》以事物相生相克為基本思想,“陰”、“陽”為對立要素,事物的規律都在陰陽對立的系統中變化發展,由此具體化為太極、八卦等。《老子》不僅記錄了大量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的哲學思想,在文字上也運用了諸多如“利害、大小、多少”等由兩個單音節組成的固定短語,隨著時間的演變這些短語逐漸固定為早期的雙音節詞。
那么,漢語節奏是如何體現這種文化上對立統一的辯證觀呢?
從語音的角度看,音步為最小的表意語音單位。馮勝利(2008)曾指出,遠古漢語的韻素音步逐漸轉變為音節音步,為節奏所作用是其主要原因。上古漢語雖然以單音節表義,但是常出現兩個意義對立或相近音節前后呼應的形式。《論語》中孔子弟子的名、字是一個代表,如“宰予字子我”中“予”和“我”語義相近前后呼應;“狄黑字皙、曾典字子皙”典表示黑色,皙表示白色,則是語義上的對立關系。
除了這種音步對應的小節奏之外,上古漢語的對立性還體現為語音段大節奏的對應。四言體,是詩經最具代表性的節奏表現形式,我們對《詩經》的統計結果顯示,其中76.72%的詩更是采用通篇四言,如:
(1)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詩經·周南·螽斯》)
而這種復沓連章的形式,則幾乎涵蓋了《詩經》所有篇章。
中古漢語節奏的對立統一可以在唐宋詩歌中找到很多痕跡,如音節平仄的對立、五言詩和七言詩的節奏停頓等。廖繼莉(2005)對唐詩數據庫14416首五言律詩以句為單位進行平仄格式分析,統計結果顯示115328句詩句平仄格式僅18種,且61%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四類,平仄的對立使詩歌具有韻律美,同時四聲二元化后逐漸有了古體、近體詩歌的區別,平仄格式對詩詞表達的作用不容忽視。
唐詩節奏的另一方面為句內停頓,《唐詩三百首》收錄五言詩中,95.23%通篇為[2-3]式節奏;七言詩中98.85%為[4-3]式節奏。這也證明了中古時期詩歌在平仄格式和大節奏模式上都遵循節奏章法。
隨著時間的發展,漢語在語音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官話中逐漸丟失了復輔音,產生了聲調,標準韻律詞也由單音步變化為雙音步,然而對立統一的原則仍然在漢語節奏中有很鮮明的體現。如老舍的《月牙兒》一文中:
(2)我老想幫助媽媽,可是插不上手。
(3)因為接觸的男子很多了,我根本已忘記了什么是愛。
現代漢語常出現這種二合一的構句形式,節奏的對立體現了語義的整體統一。
二、科技漢語的節奏
漢語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詞匯或為古代學者命名,或為中西學者共同譯著,又多采用意譯的方式,如“函數(function)、弧度(radian)、坐標(axis)”等,它形成了科技漢語含有大量古漢語詞匯、句法的特點。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為例,教材總計1171句中古漢語成分出現多達891句,我們可以窺見文言成分對科技漢語的影響。
科技漢語常以對稱形式組語,如“設”和“則”的前后呼應、“以……為”的使用等,與對立統一觀念緊緊相連的漢語二合一的節奏在科技漢語的表現尤為鮮明。
語言是傳遞意義的聲音和書寫符號的整體,索緒爾認為,這個系統里語音符號是構成每種語言的詞的基礎。類似地,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也認為無論一種語言有無文字記錄,語言都是人類的一種自然機制。可以說,語音是語言交際的自然媒介,書寫則屬于言語的范疇。
節奏作為語言交際中語音的一個方面,認識其特點,可以使學習者更直觀地了解一些漢語獨特的表達。如,英語只用“in”的短語,漢語則要說“在……中”,這里“中”在節奏上與“在”前后呼應;我們說“紅紅的”合法,“很紅紅的”卻不合法,由于“很紅紅”破壞了漢語二合一的節奏形式;“雖然……但是……”等句子連詞在英語等語言中單個使用,而漢語更多前后句并用;在科技漢語中,把握朗讀節奏也可以達到區分 和 的作用。學習者在學習理科知識時,一方面要掌握知識本身,另一方面又要閱讀難于理解的漢語講解,把握節奏的特點可以為我們閱讀科技書籍找到一條有效的通徑。同時,隨著漢語熱的升溫,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到中國接受學歷教育,讀懂專業教材成為學習中巨大的難題,從節奏角度來了解漢語有助于減少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找到長難句的大層次,從而學好大學課程。
總之,語言和文化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我們可以從多方面來認識漢語,了解漢語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豐富科技漢語教學以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手段和技巧,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講,它也不失為是一種用更簡單的方式來理解掌握漢語的方式。
參考文獻:
[1]馮勝利(2008)論三音節音步的歷史來源與秦漢詩歌的同步發展,《語言學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
[2]廖繼莉(2005)《唐詩聲律研究》,博士畢業論文,華中科技大學
[3]老舍(2011)《老舍經典作品》,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