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芳
摘 要:聲調是漢語音節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同聲母、韻母一樣,是漢語區別于其他語言的顯著特征。漢語聲調不僅是國內拼音教學的重難點,也是困擾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的難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備受重視。本文分析和總結了前人對聲調教學的相關研究成果,根據聲調教學現狀,對漢語聲調教學的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以期引起學者和專家對聲調的關注和種視,從而更好地指導外國留學生對聲調學習方法的重新認識,推進對外漢語聲調教學。
關鍵詞:對外漢語;聲調教;新方法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1
一、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的研究現狀
(一)主張“先易后難”的習得順序
根據數十年來的教學經驗,大多數教師目前都傾向于“一四二三”的聲調教學順序,將重點放在上聲的教學上。許多研究者針對這一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但是由于他們所調查的對象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導致最終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沈曉楠曾提出,美國學生學習聲調的難易程度順序是陰平和去聲難于陽平、上聲和輕聲,而有一些其他學者通過研究則認為,陽平和上聲的學習難度在某種程度上是高于陰平和去聲的學習難度的。這些不同的結論給聲調難易程度的排序及相關教學順序的研究帶來了困難。
(二)“半上聲”教學
早在上世紀初,趙元任先生就將半上聲與其他獨立聲調放在一起進行講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趙金銘提出過“陰平、半上、去聲、陽平、全上”的教學順序,主張先教半上、再教全上,初見成效。在實際的聲調發音中,國人很少將上聲發滿,否則顯得語言做作、不自然。可是引入半上聲,可能還要考慮到上上連讀、上聲與非上聲連讀等諸多影響因素,反而又增加了麻煩,所以恐怕它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聲的教學問題。
(三)由單字過渡到語流
趙元任也曾指出,“一種聲調語言的實際旋律和音高運動并不只是構成該語言聲調的幾個固定模式的簡單連接。事實上,這種運動是由三種因素構成的:一個個音節詞所獨有的聲調,這些聲調在連貫言語中的相互影響,以及表達說話者興趣或態度的音高運動。”基于趙先生的這種思想,有不少研究者開始主張將聲調教學由單字教學過渡到語流。我們知道,學習語言是為了能夠交際,只要達到交際的目的就可以了。所以無論是對教師來說,還是對留學生來說,花費那么多的精力和時間來進行單字調或者多音節字調的教授與練習,明顯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這也是研究者們數年來探討的一個問題之一。
(四)根據聲調的特征進行教學
針對外國留學生在學習漢語聲調時出現的那些普遍的偏誤,王安紅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即根據聲調本身的特征來進行聲調教學的設想,她將這一設想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了實踐,并在正音課中提出了“高、地、升、降、平”五個概念,但這些概念對之前的其他學者關于聲調教學的探索結果來說,不過是術語上的差異而已,實際的教學效果并沒有明顯提高。所以根據聲調特征進行教學的設想也不是特別符合聲調教學的實際情況。
二、對外漢語聲調教學方法初討
根據上述幾個關于聲調教學的研究現狀和效果分析,我們提出了以下幾個關于聲調教學的設想:
(一) 帶音法
帶音法用在聲調教學中,就是指以老帶新、以易帶難。比如教陽平時,根據陽平的發聲特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發一個去聲的音節,發去聲時聲帶放松,然后逐漸變緊,然后慢慢帶出陽平,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好陽平。也可以根據習得的難易程度來發四聲,按照“上聲-陽平-陰平-去聲”順序或相反的順序即:“陰平-去聲-上聲-陽平”,這樣就可以讓前一個聲調的尾音做下一個聲調的起點,更有助于留學生定調,有利于讓他們感知聲調。
(二)聲帶控制法
呂必松先生說:“學會一種言語現象需要經過理解、模仿、記憶和鞏固這樣幾個階段。理解就是懂得所學的言語現象的意思。這是學會一種言語現象的前提條件。”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教留學生怎么準確地發聲調,而是應該讓學生先了解漢語聲調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可以通過哪些器官準確地發出。我們知道,聲調與聲帶有極其密切的關系,我們可以在教學時,讓留學生把手放在自己的喉結上進行切身的體驗。無論是發陰平時那種持續的緊張度,還是發陽平使那種不松不緊的狀態到拉緊狀態的轉折,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和體會。我們的教學重點不是讓學生多么地關注聲帶拉緊的程度,而是讓學生自己體會聲帶有松有緊的那種銜接和過渡的狀態。這種方法現在還處在萌芽階段,浮于表面,我認為應該關注這種聲調教學方法,教會學生由外到內地感知聲調,才能讓這種教學方法發揮切實有效的作用。
(三)區分法
我們這里的區分法是指聲調教學中讀與說的區分,字、詞和句的區別。有許多教師把讀和說混為一談,根本不進行區別,只要求學生過分地關注語句中的聲調,導致留學生說出來的漢語毫無情感與流暢度可言,拿腔作調,很不地道。交際中的漢語聲調并不關鍵,關鍵的是語意的表達和語言的節奏感,因此身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應當從留學生的角度出發,為留學生多創設一些情景,在課上多組織一些活動,給他們更多地練習口語的機會。鼓勵他們結交中國朋友,讓他們了解實際生活中的漢語是怎么說的。
在聲調教學中,我們還要傳達一種理念給留學生:漢字有聲調,但詞句無需過分看重聲調。所以我們在教授學生學聲調時,對單個漢字發音可以適當拉長,以突出聲調,但在讀詞和句子時,則不必過分強調聲調,應把重點放在節奏和停頓上,淡化把每個字的聲調,否則漢語很難說得自然、流暢。
三、結論
盡管對外漢語聲調教學有著豐富的經驗,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當然,教學效果不理想,并不僅僅是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方面的問題,留學生的認知能力、教材的編排等其他因素也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因此,我認為應該從教師、學生和教材三方面出發,勇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并結合教學實踐制定合理可行的策略,才能提高聲調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金銘.語音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趙金銘.對外漢語語音及語音教學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6
[3]毛麗.聲調偏誤與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研究綜述.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2)
[4]池楊琴.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研究述評.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2)
[5]舒穎.外語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策略.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