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財旺
[中圖分類號]:I28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1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他在位期間滅匈奴吞朝鮮,遣使出使西域,首創年號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而在晚年為了求得長生不老,聽信方士之言,最終釀成巫蠱之亂。最近,由廣東劇團院二團排演的《西漢宮》,講述的正是漢武帝晩年宮廷“巫蠱之亂”一事。我有幸在劇中扮演主角漢武帝劉徹。
無庸諱言,漢武帝這一角色,對我是一次莫大挑戰。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雖然老生是我的本行,但長期以來我多扮演文老生為主,而晚年的漢武帝雖然處事多疑,昏庸自大,但仍不失一位帝王的威嚴沉著,在表演上必須略帶武老生的氣勢。二是這出戲上下集共12場戲,是我從藝以來接過最重的帝王戲,上下集皆有多處大段唱段,唱做并重,而且劇本跌宕起伏,人物內心情感豐富,情緒跨度變化較大,把握難度大。三是劇目排演時正值歲末年初,劇團演出任務繁重,幾乎每夜都要下鄉演出,很難騰出更多時間給演員排演和消化角色。
頂住了壓力,我還是積極投入人物“二度創作”。在熟讀劇本的基礎上,尋找人物形象的依據,認真琢磨角色的性格和定位,努力揣摩人物的基調和精神氣質,在表演上加入一些武老生的神情動作,盡量把握“剛柔并濟”,準確體現出漢武帝的大氣、霸氣和貴氣,力求表演貼近歷史、貼近劇本、貼近人物。如劇中一開始的《祭天》,場面氣勢恢宏,布景華麗莊嚴,為使人物在舞臺的形象更加鮮明,除了保持帝王的威儀外,我利用傳統程式結合現代生活的特點,以老生慢歩,配合音樂以專注的眼神、虔誠的表情、穩重的身段臺步等一系列方式,猶如把漢武帝送入仙境,仿佛與神仙融在一起,藝術化地表現出漢武帝對祭天的注重,對神道的執著與癡迷。
漢武帝在劇中的性格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他在位數十年,深受極頂榮華與權力的浸染,形成傲慢自大的性格,因此在朝堂議事時,表演上我采用威嚴深沉的神情和矯健的臺步,表現出皇家說一不二的尊嚴和人物至高無上的氣勢;道白字字分明、鏗鏘有力,體現他斬釘截鐵的雄威霸氣。另一方面,由于他年事已高,又迷信巫術,對身家性命和社稷江山產生不安全感,生怕失去唯我獨尊的帝位,特別是受江允挑唆,生怕出現危害自身的事發生。因此他一邊急于尋找長生不老藥,一邊又處處提防身邊人。因此在退下朝堂后,在人物性格上,我更多表現出其猶豫多疑、驚慌失措的一面。如:他在夢中出現廝殺和木人場面,加上江充加油添醋,妄奏太子有謀反之意,使他更加疑云是雨,覺得草木皆兵防不勝防。一邊是社稷江山,一邊是骨肉親情,此處我采用焦躁不安的表情,體現人物內心的極度矛盾。尤其是在祭拜高皇這場戲中,聞說愛子謀叛,大臣江允和愛妃趙婕妤又各執一詞時,他痛思愛子又想不通,情懷有些慌亂又摸不著頭緒,此時我都是以沉思、踱步,層層推進剝開人物矛盾痛苦、焦慮不安的內心世界。當皇后以死“血諫”和得知江充栽贓陷害太子時,恍然大悟,我從突然大怒迅速轉變為冷靜,在處理兩個家奴以及對田千秋的囑咐時,無論從形體、神態、語氣、聲調都及時調整,從不放過每一個小細節,也正是這些細小的表演,恰恰表現出一代帝王的縱橫捭闔和雄才大略。
最后一場戲是真真正正體現出漢武帝頂天立地、變幻莫測的人物性格。幡然醒悟的他,深知因自己過錯而使家國釀成大禍,內心處于悔恨與煩惱之中,又思妻亡子離,社稷安危等。他緊張的是奸人對社稷的虎視,擔憂的是太子的安危,但此時此刻又必須讓人感覺若無其事,穩住對方。因此,我運用內緊外松的表演手法,內心是緊張擔憂,外表是故作鎮靜又警覺,等待時機的帶來。當李壽獻上太子人頭時,一切頓時凝固,我雙眼發呆,動作停頓,表現了他的震驚、失望。特別是聽到百官:“除殺‘叛逆,恭祝陛下萬壽無疆”時,他精神受到極度刺激,悔恨交加,百感交集。這里我運用以靜制動的表演程式,喃喃自語,慢慢地從金鑾上下來,走出自己的圍城,在聚光燈里道出內心世界,整個唱段有十分鐘左右,從漢武帝建功立業到巫蠱之亂,特別是對衛后的血諫、太子的遭遇進行一系列的反思,這里我運用了潮劇老生的演唱技巧和經驗,調整自己的氣息,控制好每一個氣口,以抑揚頓挫的唱腔變化,唱出情感、唱出人物,盡量唱出一代君王的氣魄,唱出一位父親的情懷!把漢武帝此時此刻的情感世界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使觀眾領略到他統治權威的意志和普通的愛子之情!
“有壓力才有動力,有難度才有突破”。扮演漢武帝是我演過的帝王戲中最有難度、壓力最大的角色,但我很喜歡這種感覺。因為,它給予我挑戰,敦促我學習,使促我進步。該劇最近參加“周五有戲”的演出,接受方家和觀眾檢閱,最終獲得多方認可,觀眾在現場評戲時對漢武帝這一人物的塑造給予充分肯定,這是對我的莫大鼓舞。當然,藝無止境,我將在今后不斷的舞臺實踐中,給自己施加壓力,爭取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