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合唱藝術處于一個社會變革時期,其豐富和發展離不開早期合唱藝術的影響和資產階級革命、人民大眾的覺醒以及音樂作曲家強烈社會責任感,才有了長足的進步和驚人的成果。
關鍵詞:19世紀;歐洲;合唱藝術;發展原因;特點
作者簡介:魏松(1972-),男,重慶市云陽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1
歐洲合唱藝術起源于宗教,中世紀前后音樂的發展聲樂是主流,器樂尚不發達,體現于教堂唱詩班,稱為教堂音樂,為宗教儀式服務,合唱形式已見雛形,對19世紀合唱藝術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1.十九世紀歐洲合唱發展的背景分析
19世紀前合唱藝術已經取得很大的發展,唱詩班和合唱隊成為合唱歌曲的主要載體,其演出場地多在教堂和劇場,局限于特定的場合和人群,作曲家創作的合唱曲目少,樂器伴奏也少。隨著器樂的發展和聲樂演唱形式的多樣化,到了19世紀歐洲的合唱藝術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果,在聲樂藝術領域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凸顯,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為后來歐洲合唱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現代合唱藝術具有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
2.十九世紀歐洲合唱藝術發展的原因分析
隨著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浪潮的風起云涌,新的思想和文化的綻放,人們對于音樂藝術追求的多樣化,不再是少數人的娛樂,逐漸成了一種群眾性的活動,具有娛樂和宣傳作用,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傾向于創作合唱歌曲,使得合唱曲目愈來愈豐富、演出形式多樣化,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歐洲合唱藝術。其主要發展動因還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
2.1歐洲大革命的產物。由于資產階級民主平等思想的巨大影響和歐洲中產階級革命的強烈沖擊,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新思潮的影響下,合唱藝術逐步成為人民大眾的音樂表現形式,巴黎率先創立音樂節,隨后波及英、法、德等歐洲各大城市,很快成為宣傳愛國主義、政治思想、宗教信仰和人們生活的主流形式,吸引著廣大市民積極參與,激發和培養著民眾的感情,加強了群眾的力量。這種以合唱藝術形式的音樂節不但成為了歐洲革命的產物,而且成為了平民百姓歡慶革命勝利的最常見的音樂文化集會方式,合唱藝術迅速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其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成為19世紀合唱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2.2音樂家的高度重視和頻繁創作是歐洲合唱藝術發展的核心因素。像門德爾松、勃拉姆斯、舒曼、弗蘭克、柏遼茲、古諾、李斯特、威爾第等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思想家為著時代的發展主題,創作出許多主張革新和思想變革的合唱曲譜和表達愛國熱情的歌詞,符合廣大群眾的生活向往和理想追求。[1]他們還在不同的地方有效地組織各種形式的合唱活動,并親自擔任合唱編排和合唱指揮,使得合唱藝術深入人心,創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合唱藝術題材,越來越多的作品符合平民百姓的口味,規模越來越大,參與人數眾多,演出頻繁,不再是教堂貴族紳士的獨有,也不是宮廷達官貴人獨攬的娛樂,而成為了普通大眾的共有產物。這是歐洲合唱藝術發展最為核心的因素。
2.3勞動階層的普遍參與是歐洲合唱藝術興起的直接動力。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勞動階層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參加群眾性的音樂活動。而合唱藝術因為技術性低,娛樂性強,不需要經濟投資,演出場地不受限制,大街小巷、教堂、宮廷、學校和軍隊等隨處可見,貼近民眾,成為了勞動階層首選的音樂娛樂方式。隨著合唱藝術的大眾化,勞動階層和中產階級已經成為合唱藝術參與的主流,大小合唱團體相繼出現,掀起了合唱藝術的新風潮,極大地推動了聲樂藝術的發展,為合唱藝術的發展注入直接的動力。
2.4學校音樂教育的普及也是推動合唱藝術發展的間接原因。19世紀的學校音樂教育中合唱藝術主要是側重于歌唱方法,是基礎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但這個時期學校音樂教育對于合唱藝術的發展還不是主流,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當時的學生已經能夠成為一般的歌手,在合唱藝術表演中能夠起到骨干力量的作用,同時也是培養合唱作品創作者和后來音樂家成長的搖籃。而隨著學校音樂教育的興起,對21世紀今天的現代合唱藝術的發展與推廣起到了直接的引領作用,具有深遠的影響。
3.十九世紀歐洲合唱藝術發展特點的分析
到了19世紀,歐洲合唱藝術在18世紀室內合唱藝術的影響下已經到了一定的水平。隨著歐洲大革命的爆發和勞苦大眾的覺醒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合唱藝術發展逐步多樣化,走向大眾階層,呈現出家庭合唱或者音樂廳合唱、教堂合唱和群眾合唱形式。
3.1家庭合唱和音樂廳合唱,現在一般統稱為室內合唱藝術。是以主調音樂為特點的大合唱,其篇幅短小,演唱技術簡單,歌詞貼近人民生活,大多為宣揚愛國主義、表現自然景色、表達情感,具有敘事性,受民間音樂影響較多。一般多為豐富的多聲部呈現飽滿的和聲音樂效果,突出合唱的抒情性,重在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
3.2教堂合唱藝術。這一類型的合唱藝術,是繼18世紀教堂音樂的發展和創新,逐步演變成以彌撒曲和安魂曲為主的教堂合唱音樂兩大類,一類是體現宗教色彩的,為教堂儀式服務的教堂合唱,在音樂創作上受十八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影響極深;另一類是非教堂特色的合唱曲,它主要借助于宗教歌詞,多表現為愛國的、民主的、世俗的思想,注重戲劇性和宏大華麗的場面,世俗歌曲占有主要地位。[2]其演唱已經不局限于教堂,已經開始走向大眾音樂會和集會的主要表演形式。
3.3群眾性合唱藝術。19世紀興起的一種新興的合唱藝術清唱劇。其音樂題材已不再是單一的宗教內容,音樂的浪漫主義風格明顯,其歌詞簡短,思想內涵豐富,曲調優美,通俗易唱,教育性與娛樂性強,貼近民眾生活,已經逐漸成為19世紀合唱藝術的主流形式,演變成立名副其實的群眾性合唱藝術。
參考文獻:
[1][2]劉新叢,劉正夫.歐洲聲樂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