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黎儷
摘 要:群眾文化創作文藝精品的目的是不同于專業文化團體的,也不同于文化產業。但是,文藝精品的創作絕不單是專業文藝團體、文化產業部門的專利,群眾文化也必須有文藝精品意識,也要出精品、出品牌。
關鍵詞:群眾文化;文藝精品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2
在不久前全國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習總書記的講話是對全國文化藝術工作者的要求和期待,這里當然包括我們群眾文化。長期以來,關于群眾文化要不要致力打造文藝精品,一直有兩種相悖的爭論。一種說,群眾文化主要任務是普及,只能搞大眾性的活動、只能自娛自樂,創作文藝精品是專業文藝團體、文化產業的事。另一種說法是,社會在進步、時代在前進,群眾文化不能固守以往觀念、不能只搞轟轟烈烈的活動,必須要創作文藝精品、在打造活動品牌。筆者認為了兩種說法都沒有問題,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群眾文化既要搞活動也要出精品,這才能體現時代特征和社會需求。
在全國人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在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今天,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群眾文化不是傳統意義的文化形態,或者說已經改變了傳統意義的活動方式,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中國夢的一種精神動力,文藝精品就是這種精神動力的代表。
不可否認,群眾文化是以公益性,社會化為主的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務系統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群眾文化創作文藝精品的目的是不同于專業文化團體的,也不同于文化產業。但是,文藝精品的創作絕不單是專業文藝團體、文化產業部門的專利,群眾文化也必須有文藝精品意識,也要出精品、出品牌。文化部設立《群星獎》并且不斷完善評獎機制就說明,國家和政府越來越重視群眾文化的精品創作,鼓勵群眾文化的精品創作。那么,文藝精品的基本特征或者說它的主要標志是什么呢?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已經講得非常明確了,習總書記指出“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習總書記還談到“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
關于文藝精品的標準,習總書記已經為我們指了方向,定了調,接下來就是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如何樹立精品意識,如何踐行的問題了。群眾文化如何打造文藝精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群眾中發現,在活動中提升
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階層,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他們是生活的直接體驗者,他們也是文藝的首創者。我們已知的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軍營文化、公園文化、田園文化、旅游文化等等都是他們創造的。在這些文化形態中出現了大批群眾創作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書畫、工藝品。這些作品有的是雛形、有的茁壯的萌芽、有的初具規模,有的本身就是好作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的“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因此,對于產生群眾中的作品,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我們不能看過棄之。應該把讓作品在群眾的活動之中成長、壯大。群文工作者一旦發現好苗頭,就要抓住不放,投入力量,集思廣益,使這些作品更上一層樓,成為“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成為“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體現時代精神的藝術性與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好作品。
二、在生活中體驗,在靜心中創作
關于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這一點從延安文藝座談會講到了今天,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不能說不知、不懂,關鍵是能否真正用到我們的創作中。
群眾文化是政府投入的公益性、大眾性的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部分,群眾文化工作者不能受一些不健康因素所使,浮躁、虛榮、追風以及做市場的奴隸、做拜金的信徒。我們要堅守職業操守、堅守文藝為人民的宗旨。我們在進行文藝創作時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腳踩堅實的大地”,到生活中去體驗:體驗人民群眾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旗幟的精神風貌;體驗人民群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的奮發作為;體驗人民群眾共建和諧社會、推動兩個文明建設的有效成果;體驗人民群眾堅守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體驗人民群眾各自不同的民風、民俗、民情以及他們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流派。在體驗中尋找創作素材、尋找生活原型、尋找創作靈感。然后,踏實積累,靜心創作、傾情創作、精益求精。這樣,才能產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的屬于群眾文化的藝術精品。
三、在傳統中汲取,在時代中傳承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可謂文化積淀深厚。中華民族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可謂色彩紛呈。這些深厚的文化積淀,這些色彩紛呈的文化是我們創作文藝精品的豐富營養。專業的文藝創作離不開它,群眾文化創作同樣離不開它。我們不能做歷史的虛無主義者,我們要尊重歷史、尊重傳統并且在這些歷史之中、在這些傳統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為時代所用,在汲取中傳承它,弘揚它。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我們進行群眾文化精品創作守望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對這個問題也有闡述,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習總書記的講話,說明群眾文化創作、打造文藝精品不能忘記優秀傳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像三江之源一樣,浩浩蕩蕩,流出了茫茫九派。
文化館、群藝館職能中有一項,那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管理、保護。同時,“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繼承傳統文化不是照搬傳統文化,也不是抄襲傳統文化,必須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并且賦予時代精神,為我們今天所用,為我們的創新所用。為此,群眾文化打造文藝精品一定要繼承傳統,一定要弘揚傳統,讓我們的文藝精品具有民族文化的靈魂、民族文化的風骨,民族文化的氣派。
當然,我們談在傳統中汲取并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泥古不化。文藝精品本來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一定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
總之,創作打造文藝精品不但是專業團體的事情,也是群眾文化的職責。文藝精品有著無窮的魅力,“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創作文藝精品,群文工作者責無旁貸,使命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