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洋 劉帥
摘 要:從古至今,鄉村景觀環境也是大眾廣為人知的一種環境形態。時境變遷滄海桑田新的田園風格布局的建設與發展,怎樣既達到當代人們提升日常水平的要求,又讓農村原有的景觀特點得以流傳和拓展是最為重要的目的。該文章以六安市孫崗村為例,首先分析了當前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有的不穩定情況,并且提議了具體治理發展目標,在探索到適合中國特色國情的鄉村景觀設計布局。
關鍵詞:新農村景觀規劃;改造;孫崗村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1
隨著中國特色新農村發展的崛起,農村藝術環境的規劃和建設逐漸地受到國家各個階級的注意,農村景觀藝術環境設計師這一現代科學也受到了更多綜合方面的發展。不過,對于我國鄉下景觀起步較晚,摸索不夠,當前設計改造中仍然現有諸多麻煩的問題,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本文從孫崗村鄉下景觀計劃的觀念啟程,剖析了新農村景觀計劃改革的特色及當前景觀興辦存在的問題,而在本質的農村風俗和環境藝術的理論和思想表達的重新改造,并提出景觀和人居環境還有具體適應的規劃措施。
一、 孫崗村景觀建設的現狀
目前,孫崗村景觀建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其房屋、道路、集體福利設備等的布局分布建設上。農民日常生活質量的逐漸提升,眾多鄉村城鎮里的房屋都是剛蓋好的,這些房屋耐久、適合人居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條件。
孫崗村景觀規劃設計中存在問題
1)事先留有道路寬度比較窄,而且不成規范的系統。在已有的新鄉村建設布置中,由于建筑物相對比較集中,從而導致預留的道路寬度不足,導致道路狹窄的情況,不好形成通暢的道路系統。
2)村鎮的村莊建設沒有達到標準,違法建設,并雜亂無章。因為小城鎮的經濟發展和越來越多的投入了的外企和工作車間,比較起來加大了住宅和生產及倉庫的用房要求,因為這些造成了農民不斷向外拓展修建房屋。
二、 問題發展的原因
具調查,農村景觀在設計上、生活環境上、以及公共設施配套等方面都遠遠滯后于城鎮環境藝術發展。這不僅與當地農民不可缺舍的懷鄉思緒有關,還與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習慣有一定的聯系。在生活環境變化受到巨大的沖擊,如何享受和利用好同一城市和現代文明的成果,已經成為農村景觀建設和發展的首要問題。 因此,重新塑造特色和品位的景觀與和諧農村的美,它必須滿足人的需要、尊重生態和當地的風俗習慣,提高與人互動的沉降行為和當地環境。
三、 農村景觀改造的規劃理念
首先,應重視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景觀改造的田園生活。注意當地的生態環境惡化會抑制現代農村環境,同時,對解決生產單一的農村生產方式效率低下,無法合理分配資源危機。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東江嘴村的建設為例,該村就以現有的山水畫融為本質,立足“生活、生態、生產”,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著重發展休閑漁業,并通過對本村漁文化的深度挖掘,形成一種鄉土風情濃郁的沿江水鄉特色休閑旅游村,取得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應通過強化宣揚,指導和升高鄉下生齒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作為認識,并同時注重保護和發揚優異的鄉土文明,使其對農村景觀的科學改革發生積極地感化。
四、目標任務
(一)實現村莊建設新面貌
1、實現村莊清潔計劃。
2、切實提高村級服務標準。
3、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在全鄉推廣基礎設施晉升行動,施行市級全體小康村、中心村、鄉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衛生治療服務站全籠蓋,村內門路全面硬化、亮化、潔化、粉飾,改變農村面貌,村服務功能更加完善。
4、建設有中國特色新村莊,實現村美民富人和政通的目標。
(二)實現淳楊靚麗新干線
“在村主要道路全面推進村莊整治,綠化植物的主要實現,讓沿線地塊,延伸到全球建筑表面”的實施。
(三)實現農村經濟新發展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用現代化技巧提升農業,用產業化方法謀劃農業,用生態化理念打造農業。
五、改造后的新農村
在培育新品種,發展農業產業化,引進優質品種的外國品種的競爭,增強影響力。無公害產業,綠色健康產品的開發。除了植物景觀樹。景物樹是各地專門用于城鎮發展,公共綠地建設,市政綠化等豎向設計中運用,綠化環境的苗木。跟著六安及周邊各個都會園林化城市建設的蓬勃發展,風景樹的市場需求量將越來越大,必將為生態園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將為社會帶來優秀的生態效益。
結語
在中國,鄉村景觀的規劃和建設尚處于初步階段,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缺乏在這方面的不利于指導建設,設計師應該尊重農村人口,以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農業和林業規劃和適應人們生活行為,在現代化的景觀設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地方特色的保護,使其獨特的文化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影.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22).
[2]莫妮娜.從環境行為學探討新農村人居環境與鄉土景觀的協調發展[J].軟科學,2009,(08).
[3]余俊潔,胡建,鄧守明,黃小軍.新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鄉土景觀和地域特色協調發展的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