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vis
大眾汽車致力于在自動泊車領域占據領先地位,V-Charge系統提供了在不久的將來自動泊車的圖景。該系統是歐盟的研究項目,由來自德國和國際的六個合作伙伴共同開發新的技術,項目重點關注停車位的自動搜索以及電動車的充電。該系統的最大優點是,車輛不僅自動地尋找空車位,而且尋找具備充電設施的空車位,以對其電池進行感應式充電。充電完成后,系統自動將充電槽釋放給其它電動車輛,而尋找普通停車位。V-Charge意即代客充電,它指明了自動泊車的未來發展方向。
很多場景可以說明V-Charge概念的優勢。比如,一個上班族發現他可能要遲到而錯過公司的重要會議,有了V-Charge,他就可以在主要入口處直接停車下來,使用相關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建立與其車輛的連接。通過全自動操作,車輛接收到數字地圖,在停車區域或多層停車場內自動駛向停車位。此外,如果是電動車,系統優先考慮配備自動充電設施的停車位。車輛內集成的攝像頭和超聲傳感器識別行人、騎車人和其它車輛,因此,車輛可以在稱之為“混合交通”的區域穿行,選擇的停車場不必是封閉的區域,也不需要任何復雜的技術設備。

當電動車接近目的地時,系統通過本地傳感器識別所分配的停車位是否被占,如果是空位,則啟動全自動泊車策略,將車輛準確地停放在感應式充電樁的上方。充電完成后,車輛自動移動到其它車位,將充電站留待其它電動車。當司機返回多層停車場時,他可通過V-Charge應用程序,呼叫車輛回到起點,車輛移動到設定的接人位置,而不需要司機走到停車區域或多層停車場。
主要的技術必要條件已經存在,例如在初始階段,可以利用目前生產車輛中所使用的傳感器和攝像頭技術;傳感設備組成的密集網絡可實現基于大眾汽車e-Golf的V-Charge測試車輛的自主操作;4個廣角攝像頭、2個3D相機、12個超聲傳感器、數字地圖以及用于車輛和基礎設施通信的“Car2X”技術可確保車輛周圍環境被可靠地檢測和識別。識別行人、車輛和障礙,識別并測量停車位,然后將該數據流實時地組合在一起,形成整體圖像,技術“感覺器官”必須完成的任務非常復雜,極為多樣。
該研究項目所進行的持續測試顯示,目前V-Charge已經可供使用。獨立于GPS的室內定位、精確到厘米的停車位測量以及周圍環境的360度識別都能可靠地運行,而系統對行人和車輛的反應以及考慮到按照或通過車輛路徑進行交通移動的方式也能夠有效工作。
在大眾汽車,自動駕駛已由想像轉變為超前的研究領域。Stanley是加州的斯坦福大學與大眾汽車電子研究實驗室(美國)將途銳改裝為能夠自主駕駛的實驗狀況,它早在2005年即已榮獲城市機器人汽車挑戰大賽;2007年,帕薩特Junior進入開發新階段,當時就已尋求在沒有司機的情況下穿梭于城市叢林,正因如此成功,Junior在自主車輛的城市挑戰賽中位列次席。暫定名稱為PAUL和iCar的兩款帕薩特研發車輛也在同一年展示了它們的自主性能。
2011年,“eT-follow me!”微型面包車作為送貨服務的理想車輛而推出。如司機沿街挨家挨戶送信,而eT像一只訓練有素的狗通過靜態電動爪跟隨他,確保他的郵袋不斷裝滿(“FollowMe”功能),或者像好孩子一樣靜止等待,直到接收“come to me”的電子信號。
2011年,“HAVE-IT”(智能交通的高度自動化車輛)也進入了自動駕駛階段,它是大眾汽車公司對歐洲委員會資助的同名研究項目所做的工作成果。沃爾夫斯堡的工程師已為帕薩特旅行版開發了“短時自動駕駛儀”,該儀器基于行駛狀況、周圍環境、司機狀況以及系統狀態,為高速公路和類似道路上的駕駛設置最佳可能的自動化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