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小強實驗室》節目視頻的介紹,前懸架的結構主要分為兩種,麥弗遜式及雙叉臂式。
所謂麥弗遜結構,即減震筒套上一根彈簧,20萬元以內的家用車及幾萬元的面包車多使用這種前懸掛結構。而雙叉臂結構往往應用于更高檔的車型上,該結構即在麥弗遜基礎上增加一個控制臂。此外,兩種結構的前懸架成本存在較大差異,如果都是鋁合金材質,雙叉臂的擺臂成本大約在4000元左右,而麥弗遜式擺臂成本僅在1200元左右。
前懸架的材質及工藝方面,材質主要分鋁合金、鑄鐵件、鐵質雙層沖壓件及鐵質單層沖壓件4種,而4種不同材質工藝的前懸架強度和成本都有很大不同。鋁合金成本高于鐵,鑄造工藝成本高于沖壓工藝,沖壓件成本還不到鑄造件的一半。然而由于沖壓件的制造過程是把鋼板放到固定器具內擠壓,制造過程簡單,擠壓過程中鋼板有一定內傷,強度不如鑄造件,因此鑄造件強度遠遠高于沖壓件,車輛發生碰撞事故中車輛不容易斷裂,安全更有保證。麥弗遜式前懸架鋁合金、鑄鐵件、鐵質雙層沖壓件及鐵質單層沖壓件4種材質工藝的擺臂,成本依次下降為1200元、750元、450元及350元。
通過視頻中的內容不難看出,無論從結構還是材質的角度,評判前懸架好壞的標準都是以擺臂的成本為主,也就是說擺臂成本越高,排名越靠前,使用了擺臂成本較低的前懸架,車企就背上了為節省成本減配的名聲。
作為一檔知名電視欄目,《小強實驗室》近年來多期汽車節目的觀點都引發了巨大爭議,比如車輛防撞鋼梁的厚度與安全性直接相關、焊接式車門不如一次成型式車門結實、鐵質油箱不安全等。業內專家目前普遍認為汽車的安全性主要取決于汽車整體結構,當下最權威的判斷安全性的方法就是碰撞實驗。在符合基本標準的前提下,單一部件的材質或者結構都不足以構成評價安全性優劣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