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園園
(濱州醫學院圖書館,山東 濱州 256603)
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運動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目的是促進科學技術信息資源的廣泛傳播和利用,推進學術信息資源的交流與出版,保障科學技術信息資源的長期保存。在開放存取機制下,科學技術成果可以無障礙地發表、傳遞,科學研究工作者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平等地、免費地獲取和使用公眾網上的科學技術成果。OA打破了學術溝通、交流的界限與障礙,使得高校圖書館的角色定位發生改變。高校圖書館只有加大對開放存取資源的整合力度,才能進一步促進開放存取資源的利用和圖書館功能的發揮。開放存取資源的開發利用已引起國內許多高校圖書館的重視,高校圖書館收集、整理開放存取資源,不但豐富了圖書館的館藏資源,而且保證了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和高效利用。本文對國內醫學院校圖書館開放存取資源揭示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并提出開放存取資源建設對策,將有助于醫學院校圖書館高效利用開放存取資源。
根據2014年中國校友會公布的我國內地76所醫學類本科院校名單(不含綜合類大學醫學院、軍隊醫學院校),筆者于2015年1月15~20日利用網絡對76所醫學院校圖書館開放存取資源揭示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55所醫學院校圖書館對開放存取資源進行了揭示,占調查總數的72.4%。這55所醫學院校圖書館在圖書館主頁上不同程度地揭示了開放存取資源(見表1)。其中,東部地區有23所圖書館、中部地區有11所圖書館、西部地區有12所圖書館、東北地區有9所圖書館對開放存取資源進行了揭示和利用。從總體上看,醫學院校圖書館重視開放存取資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東部地區的醫學院校圖書館。
1.2.1 開放存取資源揭示類型及數量分析
開放存取資源包括開放存取期刊、開放存取數據庫及開放存取圖書、開放存取學位論文、開放存取會議論文和電子預印本等。筆者對55所醫學院校圖書館開放存取資源組織類型及數量進行統計,以發現目前醫學院校圖書館開放存取資源建設的重點。如表1所示,在所揭示的開放存取資源中,數據庫128個、期刊324種、其他130個。中文開放存取資源147個,外文開放存取資源435個。可見,開放存取期刊、外文開放存取資源是醫學院校圖書館重點開發的資源。在55所已開展開放存取資源服務的醫學院校圖書館中,開放存取資源揭示數量在10個(含)以上的有20所,其中數量最多的為48個,最少的為1個,平均每所館開放存取數量為10.6個。所調查的大部分醫學院校圖書館對國內外重要的開放存取資源如DOAJ、Highwire Press、PLoS、Socolar、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奇跡文庫進行了收集,讀者通過圖書館網站點擊相應的欄目,即可訪問所需的開放存取資源。

表1 醫學院校圖書館開放存取資源揭示情況統計表(按資源總量排序)

注:表中“√”表示有該項資源,“×”表示沒有該項資源。
1.2.2 開放存取資源揭示方式分析
圖書館對開放存取資源主要組織和揭示方式可分為導航、整合、自建三種模式。從表1可看出,以導航方式揭示開放存取資源的圖書館有55所,說明已開展開放存取資源建設的55所醫學院校圖書館全部都以導航方式對開放存取資源進行了揭示。以整合方式揭示開放存取資源的圖書館有4所,占7.3%。自建開放存取資源的圖書館有3所,占5.5%。
1.2.3 開放存取資源欄目設置及檢索途徑分析
開放存取資源分散存放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服務器和網站上的,用戶很難直接全面地檢索到這些資源。圖書館一般在自己的網站上對開放存取資源進行整理,并以設置相應的欄目形式公布開放存取資源鏈接地址,供讀者檢索利用。筆者對各個醫學院校圖書館開放存取資源欄目設置及檢索途徑進行了調查,發現在圖書館主頁上直接設置開放存取資源相關欄目的圖書館有11所,占20%;將開放存取資源設置為二級欄目的圖書館有34所,占61.8%;將開放存取資源設置為三級欄目的圖書館有9所,占16.4%;將開放存取資源設置為四級欄目的圖書館有1所,占1.8%。在欄目名稱設置方面,有8所圖書館設置了開放存取資源欄目,其他圖書館欄目名稱設置多樣。
從本次調查可知,還有27.6%的醫學院校圖書館沒有提供開放存取資源的鏈接。有些著名的醫學院校圖書館沒有進行開放存取資源的揭示與利用。在55所已開展開放存取資源的醫學院校圖書館中,有35所圖書館對開放存取資源的揭示不足10個。有36所圖書館開放存取資源揭示數量沒有達到平均數。可見,醫學院校圖書館對開放存取資源的建設力度參差不齊,資源建設數量差別明顯。
第一,各醫學院校圖書館對開放存取資源揭示欄目設置不科學。有的圖書館未設置開放存取資源導航或專欄,而直接把該類資源歸于“中文資源”“外文資源”“試用數據庫”等欄目中。如河北北方學院圖書館將開放存取資源冠名為“綜合性資源”,天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福建醫科大學圖書館、蚌埠醫學院圖書館冠名為“試用資源”,寧夏醫科大學冠名為“公用資源”,等等。開放存取資源欄目名稱的混亂,給用戶檢索帶來麻煩。
第二,開放存取資源分類標準不統一,分類不清晰。大多數圖書館在網站上沒有建立科學的分類體系組織開放存取資源,沒有按期刊、數據庫、圖書、論文等文獻類型或按學科類型有序組織開放存取資源,而是將開放存取資源籠統地歸于一個欄目中,或將開放存取資源與傳統資源混合組織在一起。如福建醫科大學圖書館將漢斯出版社(Hans Publishers)OA期刊放在試用資源欄目下,而把PubMed、BioMed Central放在外文資源欄目下;中國藥科大學圖書館將漢斯出版社OA期刊放在試用數據庫欄目下,而將開放存取圖書館(OALib)、美國科研出版社OA期刊放在鏡像數據庫欄目下。同時,有的圖書館將同一資源同時放在不同欄目中,也未對開放存取資源作任何介紹。如浙江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將PubMed分別放在常用資源和外文資源類目下。
第三,開放存取資源整合深度不夠。從本次調查可知,以整合方式、自建方式對開放存取資源進行整理的圖書館所占比例太少。已對開放存取資源與館藏資源進行整合的圖書館,也沒有按照館藏特色或者學校的學科特色、專業特色對開放資源進行整合,建立統一的資源檢索平臺。如一些著名的醫學院校圖書館沒有開展本校的機構知識庫建設,使學校大量科研成果沒有得到有效揭示,影響學校科研成果的傳播與利用。
根據表1中的統計數據進一步分析得出,平均每館揭示中文開放存取資源的數量為2.7個,平均每館揭示外文開放存取資源數量達7.9個。從中可看出,醫學院校圖書館比較重視外文開放存取資源建設。這一方面與我國開放存取總量偏少有關,另一方面說明醫學院校圖書館對國內開放存取資源認識程度不夠,受調查的圖書館較少收藏國內一些大學的機構知識庫。
醫學院校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要基地,用戶對生物醫藥類文獻需求旺盛。醫學院校圖書館應根據學校學科設置及科研方向,重點加強生物醫藥類開放存取資源建設,通過OAISter、Scirus、Google Scholar等搜索引擎,全面收集全生物醫藥類開放存取資。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收錄生物醫學類的期刊近600種;HighWire Press收錄包含生命科學、醫學等電子期刊882多種;PLoS(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出版了8種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期刊;Open J-Gate提供6000余種包含生物醫學類開放存取期刊;Free medical Journals提供免費的醫學期刊全文信息,收錄期刊1000多種;PMC(PubMed Central)收錄近5000種生物醫學期刊;BMC提供超過200種生物醫學類期刊的免費獲取;Socolar收錄7570種開放存取期刊、975個開放存取機構倉儲;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免費提供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在內的眾多學科的學術論文和期刊文章。這些開放存取資源是醫學院校圖書館收藏的重點。
醫學院校圖書館要制定科學分類標準,將開放存取資源按學科、文獻類型、地區、語言等方式進行歸類,或根據《中圖法》分類標準類分,設置相應的欄目,建立分類清晰的導航系統。在資源描述方面,可對開放存取資源按題名、主題、語言、來源、推薦級別、權限等進行描述,便于用戶了解所需資源。如吉林醫藥學院圖書館在“電子資源欄”目下設置“開放存取資源”子欄目,并以列表形式羅列所收錄的開放存取資源,并提供每種開放存取資源的介紹信息和鏈接地址。
深層次揭示開放存取資源可提高用戶資源獲取和利用的效率。醫學院校圖書館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深層次揭示開放存取資源:(1)建立開放存取資源查詢系統。圖書館可通過聯合開發或購買商業開放存取資源查詢系統,為用戶查詢開放存取資源提供方便。艾利貝斯公司開發的Exlibris開放存取電子期刊查詢系統、重慶古揚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FOAS外文開放存取期刊集成服務系統,提供檢索和瀏覽功能。醫學院校圖書館可考慮訂購這類系統,為用戶提供開放存取資源檢索服務。(2)開放存取資源與OPAC整合。對開放存取資源進行 MARC編目,重點對開放存取資源的題名與責任說明項,卷、期、年、月或其他標識項,主題項,電子文件地址與存取項(856字段)進行著錄,使開放存取資源成為圖書館的虛擬館藏,讓用戶通過OPAC系統檢索、獲取到開放存取資源。(3)實現開放存取資源的跨庫整合。通過 OAI、DOI、Open U R L等互操作協議將各類型開放存取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建立邏輯統一的元數據庫,采用數據庫整合系統軟件,與圖書館購買的商業數據庫進行整合,實現“一站式”檢索服務。如大連醫科大學圖書館開發的“館藏外文期刊導航系統”,實現館藏電子期刊、部分網上免費電子期刊的整合,用戶通過該系統可瀏覽期刊或按期刊全名或刊名關鍵字、刊名單詞前幾個字母查詢期刊。
醫學院校圖書館應積極倡導并參與開放存取運動,組織、廣泛搜集本校開放存取資源,建立一個具有本校學科特色的開放存取資源庫。鑒于目前醫學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學位論文和科研成果問世,筆者認為醫學院校圖書館應重點構建機構知識庫(即OA倉儲),使本校的OA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圖書館應加大對OA資源建設的資金投入,鼓勵教師、學生、科研人員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時上交到圖書館。在對這些科研成果進行整理的基礎上,構建機構知識庫。目前,很少有醫學院校圖書館開展機構知識庫建設,醫學院校圖書館應利用DSpace、Fedora、Eprints等開源軟件搭建機構知識庫平臺,將本校師生提交的論文、會議論文、預印本、研究報告、工作論文等資源進行整理,建設機構知識庫,提供按系、機構、題名、作者、提交時間等方式瀏覽,提供按作者、題名、關鍵詞等多種檢索途徑。在各館建設機構知識庫的基礎上,加強圖書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開展共享服務,讓各館機構知識庫在更大范圍內傳播,促進學術研究。
隨著開放存取運動的發展,有更多的開放存取資源誕生,這為高校圖書館豐富館藏資源、開展學科服務,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學術資源。醫學院校圖書館要在調查用戶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學校辦學特色,收集、整理開放存取資源,以便捷的服務平臺、有序的資源集合,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
[1]2014年中國最好的醫科大學排名名單 [EB/OL].[2015-01-15].http://bbs.pinggu.org/jg/zhuanye_zhuanyepaiming_3111816_1.html.
[2]麥淑平.高校圖書館對開放存取資源的組織與揭示——以“211工程”院校為例[J].情報資料工作,2010(6):66-71.
[3]館藏外文期刊導航系統[EB/OL].[2015-01-17].http://www.lib.dlmedu.edu.cn/daohang/daohang.htm.
[4]黃如花.利用開放存取資源提升館藏質量[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5):26-32.
[5]盧曉何,張立新.開放獲取資源知識整合平臺構建研究[J].情報科學,2011(2):253-257.
[6]王寧.開放存取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發展策略[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
[7]陳玲洪.高校圖書館開放存取資源揭示現狀調查與實施策略研究[J].圖書館,2014(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