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真 ,陳 勤
(1.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浙江 杭 州 3 10002;2.杭州師范大學圖書館,浙江 杭 州 3 11121)
2000年9月,日本富山大學圖書館開始基于手機終端的信息推送服務。通過i-mode手機向圖書館用戶推送書目查詢結果[1]。 筆者在Web of Science中以主題=(“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OR”personalized service” OR “information service”)AND “library” AND “mobile”進行檢索,共檢索到 1,267 篇文獻(時間2003—2013年)。如圖1所示,國外從2006年開始就關注移動開放式平臺下的圖書館個性化服務,且文獻量逐年上升。

圖1 國外移動開放式平臺下圖書館個性化服務文獻

圖2 國內移動開放式平臺下圖書館個性化服務文獻
國內開展基于手機或移動終端的信息推送服務稍晚一些。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于2003年率先開展了基于手機的圖書館信息服務[2]。筆者利用CNKI數據庫,以主題=(“個性化信息服務OR個性化服務OR個性服務”)AND“圖書館”AND“移動”進行檢索(時間范圍2003—2013年),發現2009年相關研究文獻大量增加,并一直處于高增長的狀態(具體見圖2)。服務模式從起初的手機短信息服務到后來的WAP網頁服務再到APP客戶端程序服務。服務終端也從最初的普通手機拓展到后來的電子閱讀器、掌上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3]。可見,移動開放式平臺下的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研究方興未艾。這對高校圖書館在移動開放環境下如何應對讀者需求變化,創新服務模式,使讀者通過無線移動網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方便靈活地獲取圖書館資源,帶來了啟示。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快速發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語音對講的手機聊天軟件[4]。高校圖書館從微信公眾平臺推出的第3個月起,就陸續開通微信公眾賬號。2014年10月,筆者以“圖書館”為關鍵詞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進行搜索,發現有126家高校圖書館開通了微信公眾賬號。圖書館微信平臺已成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深層次個性化服務的主要途徑。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號的功能由低到高可分為3個層次:(1)信息推送;(2)館藏資源查詢;(3)社交互動、用戶體驗。大多數“微信圖書館”只是實現了前兩個層次的服務,如只是簡單地將圖書館網頁鏈接到微信服務號上,通過網頁跳轉方式來引導讀者獲取服務。真正意義上的圖書館微信平臺,應該是在提升信息推送與館藏查詢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微信社交互動功能,創新圖書館讀者體驗服務。
以人為中心、高度智能化、無所不在是服務泛在化的重要特征[5]。美國學者Neal·Kaske于2004年在《泛在圖書館在這里》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泛在圖書館”的理論[6]。其基本思想是圖書館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是可存取的,圖書館應真正地從用戶及其需求出發,遵循用戶新的需求,適應用戶的行為變化,將圖書館的服務融入用戶科研和學習的一線,嵌入用戶的科研和學習過程之中,用戶在哪里,服務就在哪里,拉近與用戶的距離,消除與用戶之間的隔閡,模糊和淡化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邊界,創造圖書館服務與用戶空間和過程有機融合的一種新的平衡狀態[7],為用戶提供一種到身邊、到桌面、隨時隨地的服務。如表1所示,基于微信的圖書館具有泛在服務特征。

表1微信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的特征比較
2.1.2 基于大數據個性化定制原則
“大數據”是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源。在移動開放式平臺下的高校圖書館大數據主要包括館藏資源信息和讀者行為信息。館藏資源大數據是指集傳統館藏資源、數字資源與網絡資源為一體的文獻信息數據資源庫。讀者行為信息大數據是指讀者使用圖書館所產生的行為數據信息,包括進出圖書館門禁的流水信息、借閱圖書館信息、參考咨詢信息等。移動開放式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可利用和挖掘大數據信息、發現和優化讀者個性化需求,并通過對數據的深度分析,向讀者推送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定制服務,以滿足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
2.1.3 基于社交化閱讀互動原則
社交化閱讀是指以讀者為核心,強調分享、互動、傳播的全新閱讀模式。社交化閱讀更加注重人、注重基于閱讀的社交,倡導共同創造、共同傳播。在多方互動的基礎上,實現閱讀價值的無限放大[8]。在移動開放式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應創新移動閱讀新模式,注重讀者與讀者、讀者與館員、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分享與共創,注重讀者個性化服務體驗。
構建移動開放式環境下的微信圖書館平臺框架,可依據圖書館館藏資源大數據和讀者行為大數據進行云計算分析,充分挖掘圖書館館藏數據、讀者數據、業務數據,分析統計不同層面下的數據信息,創建移動開放式環境下的基于用戶-數據-社交驅動的高校圖書館三維互動微信平臺模型(如圖3所示)。

圖3微信圖書館三維互動框架
2.2.1 微信圖書館平臺的實現路徑
基于泛在化、社交化和大數據化而構建的微信圖書館平臺,在實際運行中還需要遵循從初級服務到高級服務,從簡單服務到復雜服務的路徑:(1)泛在化原則下的實現路徑。微信圖書館平臺具有跨平臺性,全面支持IOS、WindowsPhone、Blackberry、Android和Symbian平臺的智能終端,也支持將各種APP客戶端程序逐漸成為微信組件或蛻化為微信賬號,實現基于微信的一站式入口。(2)社交化閱讀原則下的實現路徑。高校圖書館可依據微信平臺上讀者的閱讀點評、讀書筆記等基礎服務內容,逐步實現組織線上交流、線下讀書活動,如圖書漂流、二手書籍交換、科研小組和興趣小組等多樣化的社交互動方式。(3)大數據原則下的實現路徑。從圖書到期提醒、書刊續借等簡單信息推送,到基于統計、興趣和LBS的個性化圖書、文獻和活動推薦,最終結合云服務實現面向移動互聯網的個性化、全面化的知識服務體系。
2.2.2 微信圖書館平臺的運行機理
在泛在知識環境下,微信圖書館用戶價值實現機制的運行,需要將用戶基于興趣的信息需求引導到微信應用上來,并通過內容共創實現社交互動和價值增值,提升用戶體驗和滿意度。(1)隨時隨地的興趣驅動信息需求機制。當用戶喜歡通過互聯網、手機等新型媒體來獲取知識,隨時隨地產生由興趣驅動的信息需求,可滿足用戶個性化、及時性、新穎性和多元化等潛在意愿。(2)內容共創機制。移動開放式環境下,圖書館微信平臺能夠實現社交化閱讀,倡導共同創造、共同傳播,在多方位的互動基礎上(讀者與讀者、讀者與作者等),實現閱讀價值的無限放大。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可以利用微信圖書館平臺功能將喜歡的文章收藏、分享給好友,還可對文章發表評論、點評,與好友或館員互動。
2.2.3 圖書館微信平臺的服務內容
高校圖書館微信平臺個性化服務的內容主要包活:(1)信息類。主要用于發布圖書館常用信息、最新消息、新書好書推薦等內容;(2)功能應用類。主要向讀者提供館藏查詢、數據庫查詢、借閱查詢、自修室座位預約等功能;(3)服務類。主要用于向綁定圖書館平臺的微信群體提供文獻速遞、查收查引、教學服務等相關服務。在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平臺上,讀者不僅可利用傳統圖書館功能,而且可獲得與文獻信息衍生相關的社交、音樂、電影、書籍、生活等一系列體驗服務。
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以微信公眾平臺為典型的開放式平臺,筆者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系統設計總體原則,并對系統采用技術進行了概括,重點設計了系統架構(見圖4),并對各個子系統進行說明,分析了高校圖書館典型業務在本系統中如何實現的。

圖4微信圖書館平臺系統構架
微信公眾平臺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任何機構和個體都可以免費申請注冊并擁有自己的公眾賬號。目前基于微信公眾賬號的服務方式主要有基于查詢的服務方式、基于注冊用戶的服務方式、基于LBS的服務方式和主動推送服務方式等四種[9]。從技術原理上分析,該系統由微信網關、智能客服(智能機器人)、微信WEB端和系統管理平臺組成。其中,微信網關負責與微信系統及內部各后端系統進行通訊連接及信息轉發,負責保證數據傳輸暢通、穩定、有序;智能客服組件隸屬于微信網關應用,負責實現自然語言解析及匹配、智能應答、內部跳轉控制、貼尾等功能;微信WEB端針對安全級別較高或復雜業務模型提供便捷的操作界面及安全保障;系統管理平臺為系統管理員提供信息發布和參數維護入口,同時提供統計分析支持。
功能模塊設計包括基礎支持子系統、交互子系統、接口子系統、用戶界面子系統。功能模塊:微借閱包括我的借閱、館藏查詢;微助手包括新書推薦、圖書導航、期刊導航、在線圖書館;微論壇包括館員論壇、讀者論壇等。
圖書館微信平臺的關鍵技術主要源于開放平臺(Open Platform)及其相關技術。自2008年起,天涯、康盛創想、51網、人人網等陸續開放了自己的API。2010年后,這股開放平臺潮突然加速了,淘寶、開心網、新浪、騰訊和百度等相繼開放平臺,與此相關的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的開發群體也突然成為香餑餑,成為各大平臺商熱捧的對象[10]。開放平臺是代表移動互聯的核心要素,是實現真正的互聯網的關鍵一環。開放平臺的技術原理主要應用了基于消息接口的實現方案。目前常用的實現方案有基于PHP、J2EE、.NET和其他的網絡編程的技術,常用的WEB服務器有APACHE,TOMCAT,NGINX,IIS等。微信官方提供了基于PHP/JAVA的接口實現方案,熟練的程序員可以實現基于其他網絡編程技術的消息接口代碼[11]。按照接口規范的格式可以實現消息推送、消息解析、消息回復和消息封裝等實現步驟。
構建圖書館資源一體化保障體系。高校圖書館是高校信息資源集散地,在大數據時代移動開放式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需不斷整合紙質資源、數字資源、網絡資源;收集整理本校師生員工的分散的學術成果,如論文、報告、著作等學術信息,創建本校的機構知識庫,形成具有本館特色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
構建讀者個性化服務信息機制。在大數據時代移動開放式網絡環境下,用戶的信息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讀者需要“一站式服務”“個性化服務”。傳統的信息資源組織方式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不能滿足讀者個性化的信息需求。高校圖書館在移動開放式網絡環境下推出微信平臺個性化服務,必然需要全新的能與之相匹配的信息資源組織方式。信息資源內容要求具備開放性、柔性,兼具時代感和專業性,有一定的廣度、深度。讀者個性化服務對信息資源組織的要求是構建一種便于高效訪問和利用、能高質量生成、組織和提取的跨倉儲信息資源。
注重用戶體驗與讀者開展互動是移動開放式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主要特征。泛在知識環境下圖書館必須站在用戶角度,考慮到用戶在移動開放式平臺下使用館藏資源和享受數字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的經歷和感受,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為此,圖書館要不斷地從與用戶的交互過程中,根據用戶的體驗提升館藏資源和服務質量,向用戶提供更符合他們實際需要的個性化服務。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也正是為用戶提供良好服務體驗的重要手段,用戶體驗和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良好的用戶體驗能夠有效地提升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的品質,這也是移動開放式平臺下微信圖書館努力奮斗的目標。
[1]劉霞.圖書館手機服務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9.
[2]張愛科.現階段我國高校移動圖書館服務調查探析——以“211工程”院校圖書館為例[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3(5):65-68.
[3]張希.移動閱讀環境下的專利信息服務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3(4):48-50.
[4]陳江燕.App的生存要素[J].中國電信業,2014(2):56-57.
[5]吳慶珍.試論圖書館服務泛在化的實現路徑[J].圖書館界,2011(4):41-43.
[6]夏南強.美國泛在圖書館服務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7]陽娟蘭.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用戶社區信息需求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10.
[8]李花蕾.論社交化閱讀[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3):187-190.
[9]孔云,廖寅,資蕓,等.基于微信公眾賬號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J].情報雜志,2013(9):167-170,198.
[10]互聯網競爭的全新高度:開放平臺[EB/OL].[2014-12-13].http://www.cyzone.cn/a/20111231/221098.html.
[11]王翠萍.基于個性化服務的信息資源組織淺論[J].圖書館雜志,2005(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