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功群,都平平
(1.徐州工程學院圖書館,江蘇 徐州 221018;2.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江蘇 徐州 221000)
隨著學科館員制度的實施和學科服務內容的深化,學科館員的素質能力成為提高學科服務質量的關鍵因素。2010年以來,上海交通大學牽頭實施CALIS三期項目“館員素養培訓與資質認證”[1],并在全國開展了5期學科館員培訓。2014年5月,又成功舉辦了第一期海外學科化服務館員培訓班。這些培訓有利于學科館員素質提升和學科館員隊伍建設。由于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不均衡,圖書館從業人員尤其是學科館員良莠不齊,影響圖書館服務水平及社會地位的提高。如何打造一支高技能的圖書館學科服務隊伍,建立學科館員能力素質模型,構建評價體系,評估學科館員服務質量和效果,規范學科館員服務行為,是值得業界探討的問題。
能力素質模型(Competence Model)就是用行為方式來定義和描述員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技巧、品質和工作能力,通過對不同層次的定義和相應層次的具體行為的描述,確定核心能力的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要求的熟練程度[2]。1973年,麥克利蘭博士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表一篇文章《測量勝任特征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3],明確區分在特定工作崗位和組織環境中杰出績效水平和一般績效水平的個人特征,并把能力素質劃分為五個層次: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自我概念(self-concept)、特質(Traits)、動機(motives),能力素質模型被定義為擔任某一特定的任務角色所需要具備的能力素質的總和。
在國外,能開展學科服務的館員必須具備相應學科碩士學位,同時還須具有ALA(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情報學碩士學位。我國沒有建立圖書館員準入制度和資質認證標準,這影響了圖書館學科服務水平的提升。在沒有統一認證標準和資質認證的情況下,圖書館可引入能力素質模型。從圖書館的維度看,將能力素質模型作為學科館員評價的標桿是圖書館戰略執行力的一個重要保證,可促進圖書館核心能力構建和組織變革。學科館員的技能和專長是圖書館戰略核心能力在人力資源上的一個折射;從學科館員的維度看,能力素質模型能指明發展的方向,能幫助自己制定學習發展計劃。能力素質模型的構建[4],使在學科館員選拔時除了考察員工的知識、技能等外在素質外,能更多地考察員工自我概念、特質、動機等非智力核心要素。這既能把高學歷、高技能的館員選拔為學科館員,又不會把那些主觀能動性強、工作積極,通過培訓就能提高知識和技能的館員排除在學科館員隊伍之外。另外,能力素質模型設定的若干指標可以作為學科館員績效評估和圖書館提供激勵措施的重要依據。
根據建立學科館員能力素質模型的要求,筆者把學科館員的能力分成通用能力、業務能力、獨特能力。其中,通用能力是適用于所有學科館員工作的勝任能力,為學科館員必備的能力,是學科館員的資質要求;業務能力是經過學科館員自身努力而取得的學科服務能力;獨特能力是針對所服務學科表現出的基于自身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特質。學科館員能力素質指標體系及期望值見表1所示。

表1學科館員能力素質指標體系及期望值
以能力素質模型為核心構建學科服務管理體系,能力體系成為學科館員能力管理及考核評估的基礎,以可量化的指標體系,科學合理規范地評價學科館員能力及學科服務的業績,激發學科館員內在動力,挖掘學科館員的深層潛能,更好地為學科用戶提供學科化、知識化服務。
隨著學科館員研究的不斷深入,很多學者對學科館員的能力素質提出了不同的標準。由于我國學科服務還處于摸索起步階段,各類型、各層次圖書館學科服務發展的不平衡,對學科館員的能力素質要求不能規定統一的標準,各高校可以參照國外、國內部分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能力素質標準,采用學科館員自評、服務受眾訪談以及專家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制定學科館員能力標準,但必須考慮本校特點,根據圖書館現有人員的學歷、職稱、學科背景,制定符合本館實際情況的學科館員能力素質標準。
在確定學科館員能力素質標準的基礎上,按照表1中能力素質指標體系設計二級指標,來衡量學科館員工作績效的優劣。用定量分析確定學科館員工作業績、科研能力、走訪教授的次數、嵌入科研次數、代查代檢數量、文獻傳遞的數量等;以定性的方法確定學科館員的溝通交流、服務態度、服務對象的滿意度等。通過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全方位評價學科館員的能力,通過圖書館自評和服務對象的測評保證了測評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根據上述樣本數據,采用行為事件訪談技術(BEI),并輔以問卷調查等數據采集技術,獲取特征數據。為了保證所收集的數據具有代表性,圖書館可在不同職位和不同角色中選擇代表整體學科館員特性的人群,包括工作的任期、性別、年齡、級別、職位和績效。通過開放式的行為訪談技術,讓被訪學科館員列出他們在服務過程中發生的關鍵事例,包括成功事件、不成功事件或負面事件,并且讓其詳盡地描述整個服務的過程,包括服務準備、調研、服務的方式、內容、服務的手段和工具、服務的對象等[6]。
通過問卷調查、樣本分析、數據收集等環節的前期工作,依據麥克利蘭的能力素質五層次劃分理論,構建圖書館學科館員能力素質詞典(見表2)。

表2 學科館員能力素質詞典
按照能力素質模型制定有針對性的學科館員能力提升方案,并組織實施能力素質培訓。立足于目前學科館員的能力素質現狀,根據問題點出現頻次的統計分析、訪談中出現較多的共性問題,按照緊迫程度進行排序,結合前期訪談和調研成果來編寫培訓案例,基于“共性短板”和發展要求來設計針對性的培訓規劃。同時,將崗位勝任力項目作為重點提升內容,將提升能力作為未來規劃,確定中期培訓以及長期培訓的課程規劃和輔導內容。跟進實施效果,進行行為的檢驗與改進,著力于建立學科館員崗位勝任力提升的長效機制,提升學科館員自身素質和學科服務能力。
根據績效樣本數據和能力素質詞典,對學科館員勝任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確定績效優秀館員和普通館員在勝任特征上出現的頻次和等級等指標進行全面系統的統計分析和比較,找出其共性和差異特征,確定能力素質模型的各級指標體系,并確定各指標在能力素質考評中的權重。通過回歸法和其他的驗證方法,對能力素質模型確定的指標維度進行驗證,測評能力素質模型的準確性和實用性,采取服務案例分析、結構化面試、服務單位反饋等測評手段,對已有的優秀與一般的有關標準或數據進行檢驗,并分析數據。
圖書館應設置專門的評估機構,按照能力素質模型的指標對學科館員進行考核,評估小組由主管館長、部主任和館員代表組成。對能力指標體系中的一級指標設置相應的權重系數,即知識(20%)、技能(40%)、自我概念(15%)和個人特質及動機(25%);對各二級指標設置測評等級及等級分值(見表3、表4、表5、表6)。通過相應的公式計算學科館員綜合得分,并結合訪談等方式對學科館員能力素質進行綜合評價。

表3 知識能力指標分級及標準表

?

表6 個人特質及動機能力指標分級及標準表
通過上述指標分級對目標的完成情況、績效的提高情況和能力素質進行評估,幫助學科館員提升自我,實現目標。通過使用評價中心的方式,定期對學科館員的能力素質、服務方式、服務效果進行評估,以充分了解學科館員的服務狀態,分析妨礙學科館員獲得更好績效的能力障礙,以及妨礙學科館員目標和愿望完成的障礙,及時改進和完善能力素質模型各級指標,以人性化、個性化和開放性的指標體系,促發學科館員投身學科服務的熱情,并在工作中不斷完善自身素質,實現績效效果[8],提升學科服務能力。
[1]郭晶,蘭小媛,宋海艷,等.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能力標準與資質認證規范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11):48-53.
[2]能力素質模型[EB/OL].[2014-11-12].http://baike.baidu.com/view/120370.htm?fr=aladdin.
[3]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January 1973(28):1-14
[4]呂新華.從服務漸進角度論學科館員能力的梯次提升——以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學科化信息服務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3(4):85-87.
[5]王運顯.我國學科館員素質指標體系構建問題探討[J].圖書館學研究,2010(2):91-94.
[6]鄧輝.專業圖書館館員能力素質模型構建的探析[J].圖書情報論壇,2012(5):46-50.
[7]蔡箐.學科館員資格認證制度推行的緣由及路徑分析——兼談學科館員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的結合[J].圖書情報工作,2014(10):94-98.
[8]周群.淺議360度反饋評價在學科館員績效考核中的應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