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韋, 張 瑞, 楊忠文
(巴中市中心醫院 內八科, 四川 巴中 636000)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血清鐵蛋白檢測的意義
葛 韋, 張 瑞, 楊忠文
(巴中市中心醫院 內八科, 四川 巴中 636000)
目的: 探討血清鐵蛋白(SF)檢測對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100例MDS患者,根據國際預后積分系統(IPSS)分級標準對患者進行危險度分級,并根據分級結果將患者分為低危組和高危組,選取健康人50例作為對照組,比較各組被檢者SF水平及預后,分析兩者的相關性。結果: MDS患者的S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高危組患者的SF水平高于低危組(P<0.05),患者的不良預后與SF水平具有相關性(r=0.715,P<0.05)。結論: 高危類型MDS患者的SF水平較高,患者的SF水平與其出現不良預后的機率具有相關性。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血清; 鐵蛋白; 預后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是一組克隆性造血干細胞疾病,最終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可演進為急性白血病(AL)[1]。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MDS患者的血清鐵蛋白(SF)水平與患者的國際預后評分系統(IPSS)、中位生存時間等疾病預后指標存在一定的關系[2]。因此,SF水平檢測被廣泛地應用于MDS的診斷和預后評估中,本研究針對SF檢測在MDS中的臨床意義進行觀察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MDS患者作為病例組,16~80歲,中位年齡為61歲,男65例,女35例,均為初診初治病例。選取同期健康體檢成年人50例作為對照組,經臨床檢查排除血液系統疾病,18~76歲,中位年齡為59歲,男34例,女17例。病例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在性別構成、年齡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分組
根據患者的病變類型將其分為難治性貧血組(RA組,共48例)、環形鐵粒幼紅細胞增多性難治性貧血組(RAS組,共23例)、原始細胞增多性難治性貧血組(RAEB組,共14例)、轉化型原始細胞增多性難治性貧血組(RAEB-T組,共13例)、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組(CMML組,共2例)。根據國際預后積分系統(IPSS)分級標準對患者進行危險度分級,并根據分級結果將患者分為低危組(71例)和高危組(29例)。根據隨訪結果,將出現死亡或轉化為AL的患者分為預后不良組(41例),將其它患者判定為預后良好組(59例)。
1.3 觀察指標和檢測方法
采集研究對象(對照組于體檢當日,病例組于進行輸血治療前)的空腹外周靜脈血標本,常規離心分離血清后,應用液相平衡競爭放射免疫分析法對SF水平進行檢測。比較MDS各組與對照組SF水平。比較高危組及低危組患者轉歸,觀察SF水平與預后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2.1 SF水平
經檢測,各組研究對象的SF水平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2.154,P<0.05),其中,RAEB組、RAEB-T組與CMML組患者的SF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這3組患者的SF水平顯著高于RAS組,RAS組患者的SF水平顯著高于RA組,RA患者的SF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預后
病例組患者隨訪時間為6~47個月,中位隨訪時間28個月,無失訪病例,高危組患者中轉化為AL 21例(72.4%),死亡26例(89.7%),低危組患者中轉化為AL 1例(1.4%),死亡13例(18.3%),兩組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60.495、44.055,P<0.05)。

表1 各組研究對象SF水平的比較
(1)與RA組比較,P<0.05;(2)與RAS組比較,P<0.05
2.3 SF水平與預后的相關性
對預后不良患者(41例)和預后良好患者(59例)的SF水平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預后不良患者的SF水平(691.5±148.3)μg/L顯著高于預后良好患者(253.6±81.2)μg/L,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1.028,P<0.05),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不良預后與SF水平具有相關性(r=0.715,P<0.05)。
MDS是一組克隆性造血干細胞惡性疾病[3]。MDS患者的主要病理改變包括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克隆性疾病、粒系、紅系和巨核細胞系發育異常和無效造血[4],不僅易進展為AL,而且患者易合并醫院感染,導致其預后更差[5]。因此,MDS及其并發癥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巨大的威脅。近年來,學術界針對MDS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診斷手段、預后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很多新型技術被用于MDS的預后評估研究[6-9]。外周血相檢查和骨髓活檢是臨床上針對MDS的常規診斷方法,骨髓活檢對于診斷MDS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10],而對于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也可提高MDS的診斷效率[11]。然而,骨髓活檢對于患者創傷較大,而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對條件要求較高,均無法作為常規的臨床監測手段,而且這兩項檢查的很多指標只能反映疾病的狀態而不能判斷患者的預后。因此,近年來,研究者開始嘗試尋找有價值的外周血相指標及血清標志物來對MDS患者的預后進行判斷[12]。
SF是體內鐵儲存的主要形式,并通過儲存和釋放鐵來維持機體內的鐵代謝平衡。SF還具有保護生物體免受氧自由基的損傷,指示某些疾病的發生和進展的作用。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體內鐵過多所致的鐵過載與腫瘤、糖尿病、冠心病、肝病等疾病均具有密切的關系,因此,SF也成為臨床上廣受重視的重要指標[13]。有研究證實,在初診未輸血的MDS患者體內,普遍存在著鐵過載的現象,因此,作為監測MDS患者鐵負荷的指標之一,SF在MDS的診斷、預后預測方面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14];而且應用SF與葉酸、Vit B12等指標進行聯合檢測還可用于鑒別診斷單純從骨髓紅胞形態上難以區分的、均以貧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MDS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MA)[15]。
本研究結果顯示,RAEB組、RAEB-T組與CMML組患者的SF水平顯著高于RAS組,RAS組患者的SF水平顯著高于RA組,RA患者的SF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MDS患者均表現為體內的鐵過載,而且不同病變類型SF水平還存在差別,高危類型MDS患者的SF水平更高;高危組患者中轉化為AL和發生死亡的比例均高于低危組(P<0.05),預后不良患者的SF水平顯著高于預后良好患者(P<0.05),患者SF水平與預后具有相關性(r=0.715,P<0.05),說明SF水平升高可提示MDS患者出現AL轉化、死亡等不良預后風險的上升。
綜上所述,MDS患者表現為SF水平的顯著升高,而且高危類型患者的SF水平較高,患者的SF水平與其出現不良預后的機率具有相關性,可作為判斷預后的輔助指標。
[1] 肖志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細胞形態學和細胞遺傳學[J].臨床血液學雜志, 2014(1): 8-10.
[2] 陳美玲,戴鐵穎,魏麗萍,等.血清鐵蛋白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預后的關系分析[J].浙江實用醫學, 2013(6):396-397.
[3] 馬燕,許小平.骨髓增生異常/骨髓增殖性腫瘤-不能分類的診治進展[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2014(1):3-6.
[4] 劉雁,王玉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36例回顧性分析[J]. 當代醫學, 2014(30):41-42.
[5] 吳秋華,王俊麗,孫紅霞.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與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18):4543-4545.
[6] 賀琪,常春康.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分子發病機制的新進展[J]. 診斷學理論與實踐, 2014(1): 90-94.
[7] 魏百合,葉芳,李國霞,等.凋亡抑制基因在急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的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 2014(9):15-19.
[8] 安利,江明.114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染色體核型與預后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2014(4):575-578.
[9] 江炳東,向永勝,楊波.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對白血病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4(6):672-674.
[10]浦杰,陳真,石軍,等.骨髓活檢組織病理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斷中的價值[J].重慶醫學, 2014(3):257-259.
[11]賈利敏,張景丹.細胞形態學觀察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的診斷價值[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31):3504-3506.
[12]李雯雯,李燕,王曉敏.血清學指標聯合骨髓形態學分析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預后判斷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 2013(38):3789-3793.
[13]程玉萍.血清鐵蛋白檢測在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山西醫藥雜志, 2013(6):639-640.
[14]武霄云,陳雙,趙芳,等.血清鐵蛋白水平在初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意義[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 2013(24):11384-11388.
[15]韓軍.血清鐵蛋白(SF)、葉酸、維生素B12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014(2):125-127.
(2015-06-10收稿,2015-07-15修回)
中文編輯: 周 凌; 英文編輯: 趙 毅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Ferritin Detection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GE Wei, ZHANG Rui, YANG Zhongwen
(No.8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CentralHospitalofBazhongCity,Bazhong636000,Sichuan,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ferritin (SF) detection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Methods: One hundred MDS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low risk group and high risk group according to IPSS scale of standard. 50 healthy adult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SF levels and prognosis of the included object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and then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Results: The SF level of the patients with MD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SF level of the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ow risk group. The poor prognosis of patients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SF(r=0.715,P<0.05).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SF in MDS patients of high-risk group is higher. The SF level is correl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in MDS patients.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serum; ferritin; prognosis
時間:2015-08-07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2.5012.R.20150807.2330.064.html
R551.31
A
1000-2707(2015)09-0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