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榕華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具有良好性格、深厚底蘊、廣博知識的人才不斷被需求。從小抓起,利用文化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并能夠將其多元化、多角度、多層面進行解讀,使人文素養根植得更早、更深,這也是我國教育和人才發展戰略的本質要求。
一、培養品讀素養:注重整體感悟,體驗文本豐富的人文性
1.教師樹立良好榜樣
小學生正處于高度的模仿期,對身邊感興趣、常接觸的行為、人進行模仿。教師是小學時期學生模仿最多的人物之一,所以如何體現出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使學生崇拜并且從中受到感悟,就是考驗教師自身素養的關鍵。所以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首先應該做到自省、自律,在學生面前做正確的事,表里如一,為人正直,使學生在模仿教師行為的同時改變自己。如在《海倫·凱勒》一文的教案設計中,我們在課文閱讀中增加感官體驗,配合舒揚的音樂,有感情朗讀,使學生認識到主人公如何將一個黑暗的世界涂抹上五彩顏色。課后教師應該以主人公為榜樣,身體力行,以自身的實際行動證明海倫·凱勒對自己的啟發,并以此激勵學生,給學生做榜樣。
2.學生進行多元體驗
利用教材中動人篇目同樣可以使學生感悟到人文素養的力量。小學語文范文中,《月光啟蒙》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農民出身,卻在母親潛移默化地影響下熱愛生活、熱愛藝術,并且對此孜孜不倦地追求,最終使它們融入詩里,成為一抹化不開的情感。從作者的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他對母親難言的愛,他以為當他成為詩人,就能用世界上最簡短、最美麗、最動聽、最無聲的形式傾盡對母親的愛,可當他看見母親已經患有老年癡呆,坐在椅子上數著從前的日子的時候,他知道除了繼續自私無償地承受母親給予的愛之外,其余的都不過如新綠下的露水,如此蒼白。課后學生會由此聯想到自己母親、父親,他們辛勞度日,為自己傾盡所能,有感而發,內心開始感受到父母無聲的愛和生活的點點滴滴。良好的情感基礎是人文素養的起源。之后教師乘勝追擊,布置如《媽媽,請讓我愛你一次》《發現生活中遺忘的愛》等題材的作文,結合學生真情實感和生活點滴,使文字表達情感,從而完成一次人文素養的認知和積累。
二、培養自省素養:強化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與創新
1.培養學生疑問意識
具有獨立自主的行為意識也是人文素養的本質之一。如在班內設計“老師,我想對你說”信箱,鼓勵學生使用信箱與教師交流,在課堂教師應該以鼓勵式教育為主,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系。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的自主交流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培養了學生敢想、感問的性格。逐漸地形成自主獨立性格的基礎。自主獨立的性格是人文素養中寶貴的內容,它使得日后學生能夠確立并且堅守自身原則,樹立并且積極實現自身價值和目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原動力。
2.樹立學生創新意識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古訓告誡我們擁有獨立意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就如對《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的教學,合理借用主人公普羅米修斯的行為去鼓勵學生為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去堅持,培養自己堅忍不拔的意志,為理想、為公證、為真理去奮斗。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創新、解放天性,而非過度關注成績本身出現的問題,根據學生成績起伏透視出學生心理變化。教育的根本在于為學生的天性發展指明正確的方向,引導其向著正確、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培養積極素養:發現人文之美,以樂觀的態度擁抱生活
1.保持樂觀以及希望
樂觀是希望的原動力,所以在小學階段教師應該以鼓勵式教育為主,引導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所選課文均是以樂觀與希望而確立選題的,如《給家鄉孩子的信》《爺爺的蘆笛》等范文都充斥著濃濃的希望和樂觀態度。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文章內容,提高學生的自主性,使他們自行深挖文中樂觀情緒和積極態度,讓學生去觸摸正面情緒,感受人文素養帶來的正能量,從而對美好、希望、樂觀充滿向往。
2.發現身邊的人文美
善于發現身邊的人文美同樣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認識人文素養的途徑。人文素養源自人性的善良,媽媽為“我”準備一頓早餐,這是母愛之美。父親為乘客安全上緊最后一根螺絲釘,這是認真之美。鄰居送來新做的美食,這是鄰里之美。同學幫助老奶奶過馬路,這是敬愛之美。教師為學生修改試卷到深夜,這是園丁之美。“我”主動為朋友補習功課,這是友誼之美,等等。帶領學生感悟生活細節處的情感有助于提升他們對人文素養的感悟和追求。
在小學階段,借助教育與教材,啟發并且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它對學生的成長、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是我國強盛之路的第一步。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