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也進行得如火如荼。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也要求文言文教學要達到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目的。因此,指導學生學好文言文,感悟古詩文的魅力,是我們教師的責任和義務。那么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呢?以下是我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確立目標,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
教了幾年的初中語文,發覺大多數教師的文言文教學過程都是一種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紹——朗讀——疏通詞句——課文內容及主題分析——練習。這種模式存在這樣三個“中心意識”:1.以知識為中心,一味強調接受。2.以教師為中心,一味強調灌輸。3.以誦記為中心,一味強調記憶。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不亦樂乎,學生記個不停,課后教師再加一句,回去背誦這些內容,明天檢查!但我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知道這種教法遠遠達不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對文言文中的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目標之一,但并非僅此而已,學生還要對文章進行適當的鑒賞評析。大多數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強的文學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課文的結構、語言、意境之美,對形成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是很有影響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銘》、《愛蓮說》,其文學價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確定教學目標,在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內容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對文言作品做出適當的鑒賞、評析。
二、回歸文本,把握價值
文言文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文言文教學最終要回歸到文本上來,要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讓學生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中,學生情感上要與“文本”產生共鳴。中學新教材選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其思想性、藝術性千百年來滋養著一代又一代讀書人,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在文言文的教學之中。如:教學《論語十則》時,我們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及其現實意義。在孔子看來,終身行之有效的一個字就是“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便是推己及人,是愛人的表現,即“仁”。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這篇文章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仁”的思想。我們還要從文言文中學習文章構思和表達技巧。很多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往往重閱讀,輕寫作,導致文言文與寫作脫節。事實上,古代作品中的許多精品,在構思和表達技巧方面,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如《小石潭記》是游記中的佳作,我們可以用它來指導學生學寫游記。
三、借助注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課文的注釋比較詳細,學生結合注釋或進行合作學習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注釋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下面以《三峽》第一段為例說明注釋的重要性: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本段的注釋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略無”、“闕”、“亭午”、“夜分”、“曦”。根據這些注釋,學生很容易明白本段的大意,只要認真推敲兩個“自”的意思(前一個是“在”,后一個是“如果”),那么整段的意思就能夠輕松地弄明白了。學生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行解釋字詞和翻譯句子,教師就不用字字落實、句句落實。只要這樣堅持下去,就不會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苦了。
四、加強誦讀,培養語感,整體把握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币馑际钦f讀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說的意思了。蘇軾也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可見文言文誦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優美,體會文章的感情,領悟文章的奧妙。筆者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充分朗讀課文,要求熟讀直至能背誦,牢記于心,以增強語感,獲得感性認識,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對重點句、難句更要反復讀,用心體會,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對文章內容先要有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對一時還不能讀懂的句段,借助工具書,幫助疏通詞義,或者自己進行猜測,等日后求得老師的指點。還要借助于文本已有的注釋和“課文導讀”,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詞,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掌握文章的結構輪廓。
總之,文言文教學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學生與之對話,與之交流,盡可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領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們只有解除束縛,大膽創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學教得新、教得好、教出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