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辰
摘要:視唱練耳是音樂學科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與音樂學專業中各課程都有緊密的聯系,但在實際教學中視唱練耳一直都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有人將其視為專業技能課,簡單地重復或者“題海”式的教學成為了課程的主要教學方式。我國視唱練耳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與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發展還很不適應,需統一認識,轉變觀念,促進學科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視唱練耳 音樂學 教學方法
視唱練耳是音樂學專業的的一門基礎學科,從歐洲發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主要的教學任務就是發展音樂聽覺,而視譜、唱譜、聽辨則是視唱練耳三大技能,它為音樂專業其他各學科的學習及音樂藝術實踐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視唱練耳的發展歷程
視唱練耳一詞的意大利語為 Solfeggio,其含義是“為歌手而設的歌唱訓練”,最初的嚴格意義是“視唱”,它是為了法國的教會的唱詩班的歌唱訓練而開設的。18世紀末,巴黎音樂學院成立,確立solfege(視唱練耳一詞在法語中譯為solfege)為其音樂學院的基礎課程,與此同時,《音樂學院的音樂綜合基礎訓練》一書因運而生,它主要包含了歌唱練習、發聲練習以及讀譜練習等。直至1882年法國音樂理論家、作曲家、巴黎音樂學院的和聲教授亞歷山德羅·讓·阿爾伯特·拉維格納克提出了“練耳”這一概念,學習者通過采用各種不同的唱名法對音階、音程、和弦、旋律等演唱練習發展耳朵的辨音能力、音樂感受等。
隨著音樂專業學科的不斷發展,歐洲其他國家也相繼出現了多種有關音樂基礎技能與知識的訓練方法,通過不斷的發展與完善,最終在音樂教育領域形成了一門專業系統的學科,在我國稱之為“視唱練耳”。
1920年肖友梅先生回國后,在北大的音樂傳習所將其在德國、日本所學習的音樂教育理論進行傳授。1927年,上海國立音專成立,作為創始人之一的肖友梅,編寫了《新學制唱歌教科書》一書,它賦予了非常濃重的歷史含義,它為我們揭示了當時“視唱”與“練耳”的教學概括。《新學制唱歌教科書》共分三冊,總體上具有一定的嚴謹性、系統性和針對性。同時,它也是我國最早的視唱教材。
1937年8月,從法國國立音樂學院畢業的陳洪先生回國,并在上海國立音專擔任課程兼教務主任一職,并擔任了基本樂理與視唱的教學工作。陳洪先生的回國,不僅為上海音專的建校添磚加瓦立下汗馬功勞,而且第一次將雷蒙恩、卡盧里等編的法國《視唱教程》帶入中國。直到今天,各大音樂院校、綜合性院校中的音樂學院依舊在使用這本教材。1953年,我國由馬思聰先生編寫并正式出版了第一套視唱練耳的教材——《視唱練習》。在這個時期內,我國的音樂教育家做編寫的視唱練耳教材,都加入了較多的民族音樂,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多聲部視唱教材》,教材中的中國樂曲幾乎達到百分之百。
二、視唱練耳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地方院校的音樂學專業中普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導致學生、教師不重視視唱練耳課程,課堂教學中敷衍等現象,但視唱練耳課程對于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客觀角度來看,生源的質量、教材的建設、配套的資源、師資力量等等都存在嚴重的不足。
自2005年以來,隨著本科院校的不斷擴招,為普通地方院校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視唱練耳課程屬于音樂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基礎技能課,在實際教學當中應采用小班教學方式。只有采取小班的教學方式才能了解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水平,針對每個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擴招使得視唱練耳課程不得不采取大班教學,學生專業知識差異較大,在實際教學中帶來的一定的影響,無法保證教學質量。
早在18世紀末,歐洲就已經出版了有關視唱練耳的書籍。我國在建國初期,也就是20世紀50-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涌現出一批視唱練耳的教材。這其中,很多教材都是前蘇聯的視唱練耳教材具有代表性的有卡爾梅科夫、弗里金特合編的《視唱》、奧斯特洛夫斯基等編寫的《視唱教程》、斯波索賓編的《視唱》。
當今的音樂學專業視唱練耳教材已經有了很多改革措施,盡力融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但在總體上視唱練耳的教材建設依然側重于西洋藝術音樂。這種使學生容易形成西化的觀點一一符合西洋大小調體系的音樂就接受,反之則排斥。
三、視唱練耳課程的重要性
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是大部分地方院校中的音樂學專業的目標,她們肩負著將優秀文化傳承下去的重要作用。它是專業音樂教育與普通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一個橋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學專業視唱練耳學科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在視唱練耳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采取的是音樂要素的分析與講授,很多學生、教師都進入到一個誤區,將視唱練耳當成一個單純的技能訓練課,是為“歐洲音樂教育體系”所服務的,割裂了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的。這種心理定勢使學生即使對本民族的音樂亦產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無疑不利于學生完善全面音樂知識結構。
視唱練耳是各音樂學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重要橋梁,它通過積累各種不同的音樂要素來豐富音樂的語言,培養與建立較為完整的音樂感覺,由此來更好地把握與分析音樂作品,建立一個全面、健康的音樂審美觀。
視唱練耳的三大技能:視譜、唱譜、聽辨,其中視譜,即為看譜、識譜的訓練,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良好的視譜習慣,注意音樂中的音樂素語,如力度記號、表情記號、速度的變化等,為正確演唱合唱歌曲鋪好地磚;唱譜,是為了提高掌握歌曲音準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在演唱時能夠真正的體會到多元文化帶來的美感,從而可以更加準確地表達出內心的情感;聽辨,俗話說,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所有的音樂作品最終都以聽覺來達到最終的目的,同時來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其次,視唱練耳是一門需要學生與教師親身參與的課程,通過各種音響體驗來鞏固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包括基本樂理、和聲、即興伴奏、曲式分析等專業學科。加強了學生在音樂實踐中運用各種理論的能力,培養他們成為一個應用型的人才。再次,視唱練耳課程對于學生的音樂綜合感覺的要求較高,不僅僅是對于音高、音準的簡單訓練,培養學生們良好的聽覺習慣,為學生以后的演奏、演唱等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礎。
雖然視唱練耳課程早在18世紀末就成為了音樂學科課程,但起初并沒有“視唱練耳”這一詞匯,而是“音樂綜合基礎訓練”,隨著歐洲音樂體系與音樂文化的不斷完善,音樂也變得逐漸復雜,各種各樣的規則也日益增多,人們感覺到需要有一門課程能夠系統告訴后人如何運用已經發展起來的音樂文化。于是他們設置了視唱練一耳課程來進行專門訓練,目的就是為未來音樂發展準備培養合格的音樂人才。視唱練耳課程通過唱與聽等有效手段,利用有限的時間體驗大量音樂風格,從而讓學生確立適應其音樂發展的音感體系,從而培養出有利于自身音樂文化繼續發展的后備軍。
再次,對于民族音樂的發展,視唱練耳課程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傳統的中國民族音樂與“歐洲音樂體系”有較大的區別,不管是在意識形態上還是在和聲、曲式、調式中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視唱練耳的教學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國民族音樂的形式,通過教師對視唱譜的分析、講解,不斷地聽辨各種民族的調式調性、大量的視唱各種民族民族的音調,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民族音樂、培養學生的民族音樂感、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聽覺體系,那么毋庸置疑,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覺體系。它通過融入各文化的音樂形態來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取向和聽覺取向,為理解各種音樂內涵積累各種音樂語言,同時,通過練耳來達到感受、理解與表現音樂的目的,從而更好地發展本民族與世界的音樂文化。在視唱練耳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從本民族本地區的特點出發,引入當地的民歌、戲曲及近現代中國作曲家的優秀音樂作品,使他們了解中華民族的音樂特點,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使學生建立以中華文化母語為基礎的音感。用經典優秀的音樂,建構我們的音樂語言和音樂心理結構。有了共同的音樂心理結構,才能理解、記憶、交流。音樂學專業的學生承擔著將優秀的音樂文化傳承下去的重要作用,從每一條視唱譜開始培養每個人都能建構自己的音樂語言與音樂心理結構的能力,使之去深刻地去理解音樂、記憶音樂,不再將視唱練耳理解為簡單的技能課,不再將準確視唱成為教學目標。
四、結語
隨著世界的不斷發展,多元文化的不斷深入,建立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思想尤為重要。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構建中國的視唱練耳學科體系,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以中華民族的音樂精品為主體。讓學生在視唱練耳課堂學習中不僅能夠提高聽唱辨析能力,更要逐漸提高自身的音樂能力,以更好地促進音樂專業的學習,提高音樂綜合素養。
音樂作為一種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更不能用先進與落后來形容每一種音樂,不同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音樂文化,都有其本身的價值與意義。視唱練耳課程作為音樂學科的基礎課程,不僅將音樂專業的其他學科緊密聯系在一起,更加承載著這種傳承音樂文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萬通,王玫.視唱教程的鴻篇巨著——關于法國(雷·卡視唱教程)及其它[J].樂府新聲,2005,(04).
[2]劉斌.視唱練耳學科的傳入及其在上海音樂學院(1966年前)的發展[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3]汪硯涵.對國內兩聲部視唱練耳教材的研究與比對[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4]徐嵐.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觀與高師視唱練耳課程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5]任志琴.21世紀視唱練耳教學的轉型[J].星海學院學報,2006,(04).
[6]張柏銘.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的現狀與未來[J].中國音樂(季刊),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