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來源于前蘇聯,是針對音樂教學所專門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體系,它力圖營造一種輕松的范圍來引導學生思考與認知。這種教學特點可以較好地彌補我國傳統音樂教育的不足,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把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引入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困難以及解決這些困難的具體對策,以期促成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的洋為中用。
關鍵詞: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 高校公共音樂教育 應用策略
如今的大學教育在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培養人的綜合素質。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格教育的良好輔助手段,對塑造大學生美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語言已經窮盡的地方,音樂才開始它起作用的領域。因為音樂是直接表現人的情緒和內心感受的”。因此音樂教學可以讓學生能從優秀的音樂作品中學習領悟,培養其高尚人格、優秀行為,建立豐富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人的氣質性情,讓人能夠全面地提高自我,發展成有涵養有文化的社會性所需的人才。
一、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思想
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起源于70年代的蘇聯,是蘇聯官方認可的音樂教育體系。其采用互動的教學方式,提倡從音樂本質出發,采用多方位結構,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學習,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創造力。其藝術表現形式為:
(一)注重美育和思想品德,培養完善的人格
卡巴列夫斯基認為,對于音樂,道德內容是它的靈魂。因此,在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中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提高人的精神文明不僅占有很高的比重,并且貫穿著整個體系的全部內容。
(二)注重利用簡單易懂的表現形式
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以歌唱、舞蹈、表演等互動性較強的形式作為課堂切入點來對音樂教學內容進行銜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信心,循序漸進的帶領學生進入音樂海洋。
(三)提倡本國民族文化,培養愛國情操
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提倡涉及世界各地和各時期的優秀音樂作品,但學習了解本民族作品占很大比重,希望學生通過學習本民族作品,了解本國音樂文化,進而培養他們優秀的愛國情操。
二、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在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實際應用中面臨的困難
(一)對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存在的認識誤區
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在中國現狀是以面向青少年兒童的音樂教學為主,大多數的高校公共音樂教師在沒有認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片面地認為不適用于高校公共音樂教學,進而排斥對其應用。
(二)傳統式音樂教育模式根深蒂固
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提倡以人為本,賦予學生學習的主導性以及自主權,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教師本位教育觀相背馳,使得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師和普通高校學生都需面對著轉變觀念的挑戰,這對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的實際應用形成一道強大的阻力。
(三)對教師業務能力較高
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注重教師的鍵盤演奏能力,在業務能力精神以及具備廣博學識的基礎上,明確指出教師除需具備歌唱、指揮等一些基本素質以及能力之外,強調了必須熟練的掌握一門鍵盤樂器,并且具備一定的伴奏能力,以“三個支柱”為核心,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進入音樂藝術的全部領域。
三、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在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應用的困難對策分析
(一)走出誤區,正確認識對待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
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重點研究應當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這是其精髓所在。任何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都要有道德因素和美的因素,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的思想理念就是通過利用音樂本身的規律及特點實施教學,體現音樂課的特殊性和內在的規律性,挖掘音樂的道德感與美感。通過這些發展學生的思維,拓寬其視野,使其獲得不同的感知,從而使其感受到音樂藝術與人類文明歷史之間的相互聯系,尤其是感受音樂與生活的聯系。而這樣也豐富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從而促進其精神世界的形成。
雖然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發展前景令人欣慰,但是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應用,猶如“皇帝的新衣”虛而不實。
(二)音樂教育觀念轉變
科學的教學理念對于高校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體現了認知的能動性,它基于一種由內而外的方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讓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音樂學習的協助者與同行者。這種角色的轉換,在師生之間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從而促進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探索、研究之心,也使得師生在音樂道路上共同進步與提高。
(三)加大教育投入、因地制宜的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師資業務水平
想要學習借鑒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不能單憑熱情行事,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我國本民族傳統文化,以2006年我國教育部頒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為基礎進行教學改革。另外發展我國公共音樂教育,教師為根本,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對教師的業務水平要求頗高,不僅要求教師學有所長,學有所專,更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和精湛的教學藝術,因此有計劃的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尤為重要。
四、結語
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音樂涵養及綜合素質,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能夠通過音樂教育使學生感悟人生真諦,體會道德與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他們全面發展,完善人格和情操。目前雖然在高校音樂教育體系中推廣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存在一系列的困難,但是高校公共音樂教師應當通過對該體系的大膽應用,形成對高校音樂教學方式的探索和創新,從而使的音樂學習更有趣,使更多普通高校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的參與音樂、創造音樂、享受音樂、感悟音樂。此外,在應用上,還應立足本土音樂文化,對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進行完善發展,為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積極貢獻。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藝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立項課題資助,項目編號:GYY201318。
參考文獻:
[1]李夜雪.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價值探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2]魏煌,侯錦虹.蘇聯學校音樂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兒童音樂學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楊屹鴻.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在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的應用——以培養幼師、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師范類院校為例[J].黃河之聲,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