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甜田
內容摘要: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遺產原真性逐漸成為旅游學術界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國外關于遺產原真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客觀主義、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原真性。而國內則主要偏重微觀方面。本文通過對比國內外研究成果,希望對今后遺產原真性的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遺產原真性;研究綜述
隨著旅游業在世界各地開始興盛,遺產原真性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內容。原真性最初來自希臘語,之后被借用到哲學領域的人類存在主義的研究中。旅游業中的原真性研究緣起于西方社會學家著眼于旅游業給地方文化帶來的沖擊。1973 年,麥肯萊爾在《舞臺的原真性》一文中首次將原真性這一概念引入旅游研究中,此后對原真性的討論成為研究熱點。
三、遺產原真性國內外硏究綜述
(一)國外遺產原真性研究綜述
通過對西方學者對“原真性”的研究進行總結,發現其在理論層面研究內容較多。一般來說國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客觀主義、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原真性。
1. 客觀主義原真性
所謂客觀主義原真性,即主要從專家的客觀標準角度看待旅游吸引物的原真性,其中代表學者為柏斯汀和麥肯萊爾。柏斯汀認同古代的精英旅游,他認為旅游應堅持原初的真實,他認為現代的游客只是一群喜歡在安全的環境下體驗一種陌生感覺的文化看客。
麥肯萊爾的主要理論基礎是現代生活的不真實。麥肯萊爾提出“舞臺的原真性”理論,而旅游業卻只提供給游客的只是一種舞臺假相。可見,麥克萊爾對于未來旅游業的發展前景帶有悲觀色彩。
2. 建構主義原真性
建構的遺產原真性觀點的出現是由于學者們的關注焦點逐漸向旅游者主觀體驗過渡而發展出的。在科恩率先提出的“舞臺猜疑”模式中,他指出了旅游客體的真實與旅游者主觀感知“客體是否真實”之間的根本區別。賽拉蒙通過對具有墨西哥特色的鄉村旅舍的調研,指出真實的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建構主義者將原真性認為是社會對可觀測到的事物構建的解釋,比之客觀主義原真性更多了一些思辨的成分,進一步拓寬了旅游研究的視角。建構主義者認為,商品化與文化原真性并非完全對立,它不一定會破壞文化的原真性。
3. 后現代主義原真性
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特點之一就是表現出強烈的懷疑主義和反本質主義傾向。后現代主義者最顯著的特點即認為模擬是真實的存在,比真實更加完美,完全將“真”與“假”的界限抹殺。鮑德里亞就是后現代主義原真性的杰出代表,他關于迪斯尼樂園等主題公園的研究說明了其超真實理論,認為仿真和虛像所達到的境界就是完美。
總之,后現代主義原真性所強調的是創造“原真性”的技術,認為旅游產品整體的藝術性更值得重視,這點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后現代主義原真性卻完全拋棄了原真性,推崇人造景觀,這存在一定局限性。
4. 存在主義原真性
存在主義的原真性將存在主義哲學的相關理論與旅游研究相結合,探討旅游活動中的原真性問題。持該觀點的學者王寧強調,存在是一種特殊的“成為”狀態,人在這種狀態中才能成為真實的自我。另外,有學者認為在參加歷史展示時,游客能夠進入一種“原真性的絕妙時刻”,可以真實的感覺到與時間和靈魂的接觸。
(二)國內遺產原真性研究綜述
我國國內旅游領域目前對遺產原真性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研究成果主要是有:介紹國外對遺產原真性概念的各種觀念和理論,以及采用定量分析法研究某一種類型文化遺產的游客感知等,后者是國內遺產原真性研究的一種進步。具體說來,國內遺產原真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方面:
(1)遺產原真性概念的各種觀念和理論研究
阮儀三從詞源、國際相關文獻等方面解釋了文化遺產原真性。李旭東等闡釋了西方旅游研究領域中原真性的概念和理論的發展歷程,呼吁學界更加關注文化原真性的建構因素等問題。陳勇通過對遺產旅游地過度商業化現象的考察研究,探討了遺產原真性的相關概念和理論,最終認為“舞臺原真”現象確實是由遺產旅游的發展導致的。
(2)遺產地民族歌舞表演的原真性研究
民族歌舞表演是遺產地民族旅游的重要形式。保繼剛等以西雙版納傣族歌舞為例,調査各要素對游客的原真性體驗具有如何的影響。馬曉京梳理了西方研究中原真性理論的主要流派及其觀點。甘露、盧天玲分析了九寨溝當地社區居民心中對于民族歌舞表演項目的原真性認知,填補了旅游地居民的原真性認知的研究空白。
(3)某一類遺產的游客感知研究
馮淑華等將游客的原真性感知與旅游滿意度結合起來進行評價,并從游客感知角度研究了古村落游客真實感與滿意度的測評指標體系。褚琦針對成都洛帶古鎮的原真性從旅游者體驗和需求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四、研究小結
1. 通過以上研究綜述可以發現,國內對于遺產原真性理論的研究,主要是對國外相關概念和理論研究進行介紹、引入和借鑒。雖然國內學者對原真性的研究缺乏深入和細致,但也提出一些對于遺產原真性的真知灼見。而國內學者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拓展。
2. 筆者認為游客所追求的原真性與民族文化保護所要求的遺產原真性并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更加強調感知和體驗過程中的原真性,只要文化商品化的程度在游客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就可以滿足游客對遺產原真性的要求。今后,關于游客的原真性需求與遺產文化保護的原真性這兩者對原真性的要求程度如何,將成為一個值得深層次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Boorstin D. J. The Image: A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M]. New York: Athenaeum, 1964.
[2]Cohen E.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 6 (1): 18- 35.
[3]李旭東,張金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原真性理論[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5(1) :1-6.
[4]陳勇. 遺產旅游與遺產原真性——概念分析與理論引介[J].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 4(16) :21-24.
[5]田美蓉,保繼剛. 游客對歌舞旅游產品原真性評判研究——以西雙版納傣族歌舞為例[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 1 (16) : 12-19.
[6]盧天玲,甘露. 社區居民對九寨溝歌舞表演的原真性認知[J]. 旅游學刊, 2007, 10(22) :8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