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

錢守旺曾說:“一個有魅力的教師,應該胸懷理想、充滿激情。他有著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豐富的教學經驗。他講課生動風趣,輕松活潑,聽他的課簡直是一種享受。”
這是錢守旺對做好一名教師的看法,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他的數學課堂不事雕琢,不求花哨,從容不迫,遵循數學學習的規律和學生思維的規律,具有質樸縝密的審美傾向。對于他的教學,專家評價:“穩中求活,活中求實,實中求新,和諧自然。”一線教師評價:“理念先進,設計新穎,穩重大氣,可學能用。”
教師要讀懂學生
錢守旺認為,教師備課時如果僅關注教材而忽視學生,那么即使對教材鉆研得再深再透,也很難產生理想的教學效果。要重視學生,就必須讀懂學生,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和生活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求落到實處。
“要想真正了解學生,不能僅僅靠經驗,更不能想當然,而需要進行一定的調研。”錢守旺說。他經常對學生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調研,例如小測驗、訪談、課堂觀察、作業分析等。他這樣解釋:已有知識基礎的調研,可以通過設計幾個指向明確的小問題實現,對這方面的數據統計及分析是十分重要的,這種分析是教師設計和修正“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而對于學生經驗、興趣、困難等方面的調研,則可以通過訪談的形式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個別談話。
在執教《展開與折疊》(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一課前,錢守旺對他所教的某班學生進行了全班調研。在問卷調查中,他設計了“下面正方體中哪幾個面是相鄰的”“想象正方體展開后會是什么樣子”“下圖中誰是相對的面”等幾個題目,以了解學生的知識經驗、空間想象能力等情況。通過調研,他得知該班有19.0%的學生可以全部做對,有47.6%的學生能部分作對,由此推斷出該班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缺乏方法和技巧。于是,在隨后的備課和教學中,他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方法與技巧方面的點撥。
錢守旺說,讀懂學生,就是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他積極轉變教師角色,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舞臺,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從而滿足學生的需要,張揚學生的個性。
錢守旺注重體現“做數學”的過程,他深刻地認識到,在教學活動中,是學生在“學數學”,學生應當成為主動探索知識的“建構者”,決不只是模仿者和傾聽著。他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東西,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的數學活動。
在執教“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內容時,錢守旺這樣開展教學: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師所出示的圖形,并分別寫出各種顏色的長方形占整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第二步,讓學生把每兩個分數相加,探究它們的結果。在探究中,絕大多數學生懂得兩個同分母的分數該如何相加,但對于兩個異分母分數相加,部分學生出錯了。此時錢守旺并未馬上給出答案,而是提醒“請大家互相交流一下”,依舊把學習自主權還給學生,充分體現“做數學”的過程。
錢守旺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過程,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反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并不矛盾,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充分,越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越充分,也越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有效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有大綱意識、教材意識、教參意識,課程資源的意識十分淡薄。對此,錢守旺認為,教師應該樹立新課程資源觀,要跳出封閉的教材和教室,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利用和開發身邊的課程資源,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貼近社會。
錢守旺善于使用“身邊的素材”,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或現象、有意義的社會熱點問題、振奮人心的場面、學生的生長發育過程等,都是他經常使用的資源。教學“萬以內數的讀法”時,他提前讓學生搜集日常生活中見過的萬以內的數,鍛煉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教學“大數的認識”時,他巧妙地把一些因為浪費造成的驚人數據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心靈在讀數的過程中受到觸動;教學“秒的認識”時,他組織學生觀看劉翔在奧運會上奪冠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對“秒”有了直觀的認識;在教學“幾分之一”時,他讓學生觀察人的胎兒圖、少年圖、成年圖中頭與身體的比例,讓學生在認識分數的同時,也了解了自己的身體。
錢守旺注重捕捉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他認為,教師對課堂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加以過濾、把持與整合,充分合理地利用,有時可以產生錦上添花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數學廣角》(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一課時,他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2004年亞洲杯A組有4個球隊參賽,每兩個球隊都要比賽一場,一共要比賽多少場?結果學生出現了三種答案:有的說6場,有的說12場,有的說3場。針對這種情況,他并未立即給出正確答案,而是利用這一契機,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們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共知:要比賽6場。
錢守旺十分重視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他認為,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較好地處理好大與小、遠與近、動與靜、快與慢、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擴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路程、時間、速度”的內容時,他播放從電視節目《動物世界》中截取的“獵豹追捕羚羊”片段,在獵豹即將追上羚羊時,畫面靜止。
教師:你們猜,獵豹能抓住羚羊嗎?
(學生猜測可能發生的情況。)
生1:我認為獵豹會抓住羚羊,因為獵豹跑得快些。
生2:我認為獵豹抓不到羚羊,因為它體力不如羚羊好。
師(進一步追問):那什么情況下獵豹會抓住羚羊呢?
生:當獵豹比羚羊跑得快的時候就能抓住羚羊,它跑得比羚羊慢的時候抓不到羚羊。
這時,教師及時說明“這里的快和慢,就是我們數學上所說的速度”,從而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此外,錢守旺還注重對社區、家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其他學科資源的有機整合,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自然真實的課堂
現在的一些公開課,做游戲、演小品,花樣百出,教師刻意追求課堂的“活躍”,而忽視了課堂的真實,忽視了學生的實質參與和主動參與。對此,錢守旺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的課,即使算“活”,也“活”得毫無意義。因為這樣的課“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學的非本質處,甚至認為這也是“創造”,那對學生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錢守旺認為,一堂精彩的數學課不是教師制造出來的,而是師生在40分鐘內動態生成的。表面熱鬧≠思維活躍。把數學課上活,是要使學生能活學、活用,其前提是理解。只有對數學知識(包括方法)的深刻理解,才能做到靈活運用。因此教師要把教學的重心放在讓學生對“雙基”的理解上,光有體驗、感悟是不夠的。
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內容時,錢守旺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三幅圖畫,估計每幅畫的面積,直觀地感受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系;接著,讓學生通過進一步觀察,發現三個長方形的面積正好等于它的長與寬的乘積;最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任取幾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進一步驗證上面的猜想,進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該課多處體現“動態生成”的特點,試看這樣一個片段:
師: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引導學生觀察剛才出示的三幅畫的長和寬:第一幅畫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第二幅畫的長是4分米,寬是3分米;第三幅畫的長是5分米,寬是4分米。)
至此,黑板上形成下面的板書:
師:同學們觀察前面的板書,你能發現什么?
生1:我發現用長方形的長乘寬正好等于它的面積。您看3×2=6,4×3=12,5×4=20。
生2:(興奮地)老師,我也發現這個規律!
師:其他同學發現沒有?
生:(異口同聲)發現了!
教師把板書補充完整,形成下面的板書:
師: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驗證。
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創造過程卻是鮮活、生動和有趣的。在該課中,錢守旺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觀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動中,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使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充分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喜悅。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說過:“我們不應該用我們的方式讓孩子們接近數學,而要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數學。”錢守旺深知,小學教育的對象是兒童,只有基于兒童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讀懂學生的教師才是合格的教師。他堅持以兒童的視角教數學,不斷超越現實的局限,從而邁向更高的境界。
【人物小檔案】錢守旺,曾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現就職于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課程研究發展室,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北師大版小學數學課標教材分冊主編,全國優秀教師,國家級骨干教師,全國自主教育聯盟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2014年為中國教育電視臺錄制12集電視專題片《國內外中小學構建高效課堂的24個策略》并已播出。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