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冬末春初,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歸述村被刺骨的濕冷包裹著,陡峭細長的山路也因濕氣濃重變得泥濘、滑溜。然而,就算山路再難走,也擋不住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歸述小學(以下簡稱歸述小學)教師吉松桂的腳步。“到學校去看看課桌椅和門窗,打掃打掃教室、校園。”他一邊觀察著一扇有些松動的玻璃窗,一邊說,“雖然孩子們都放假回家了,但只要看看這些桌椅門窗,回想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心里就覺得特別踏實。不久之后就開學了,得趕緊把它修好,不然不安全。”
2015年,是吉松桂放棄城里工作,回到山里任教的第六個年頭。近6年來,吉松桂把學校當成了“第二個家”,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在這片土地上書寫著青春。他說,這無關乎雄心壯志,只是踐行最初的想法:用自己的知識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過上更好的生活。
從城市“回歸”山村
2006年6月,吉松桂從玉林師范學院畢業,當年9月受聘進入東莞市東華小學任教。“沐浴”在先進的教育理念、現代化的校園里,他覺得“自己的教育理想有了展示的舞臺”。然而,他與華東小學的“蜜月期”不長。2010年回老家過春節時,他了解到村里有不少十二三歲的孩子已經不上學,外出“砍樹,搬磚頭”去了。這讓他心里“堵得慌”。回到城市后,看著城里的孩子在寬敞的操場上玩耍,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他終于坐不住了:我該回去!
2010年9月1日,吉松桂以特崗教師的身份,懷著“發展家鄉教育”的熱情,來到了歸述小學。然而,正當他滿懷激情準備開始“嶄新的人生畫卷”時,歸述小學的現狀給了他重重一擊:狹小的校園里立著兩棟“教學樓”,一棟是木質結構,一棟是磚瓦結構,都已非常陳舊;“教學樓”間的一小塊黃泥地是操場,干旱時黃土飛揚,下雨則泥漿滿地;學校沒有圍墻,沒有大門,沒有廁所,師生的日常用水也得到山上去挑;教室里,課桌椅碰一碰就“嘎吱”作響,甚至連一塊像樣的黑板都沒有……巨大的落差,讓他當場懵了。最讓他吃驚的是,晚上睡覺時竟然有老鼠從頭上爬過。回憶當時的情景,他說:“我想過條件可能不好,但沒想到會這么差。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了。”
這樣的條件,我能把孩子們教好嗎?這樣的環境,真的跟自己當初的設想相符嗎?種種疑慮,使吉松桂產生了逃避的念頭。可當他試著完成第一節課后,他又堅定了留下的信念,他說:“當你看到所有的孩子都靜靜地聽著,當你看到孩子們因為獲得一個答案而歡欣雀躍,那是一種巨大的滿足。他們也很聰明,只要有人用心去教,他們也能學得很好。”
就這樣,吉松桂開啟了實現夢想的“破冰之旅”。留守兒童問題,是他前行道路的第一道“屏障”。他的學生有95%為留守兒童,要教好、管好他們,對一個“80后”男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但他憑著耐心和愛心,給一個又一個留守兒童以陽光般的溫暖。學生蘭蘭(化名)長期與父母分開,性格內向,剛上學時總喜歡一個人呆著。對此,吉松桂采取這樣的對策:生活中,他除了照顧蘭蘭在校生活,還經常聯系她的父母,做她與父母間的“溝通橋”;學習上,他除了抽出休息時間輔導蘭蘭的功課,還在課堂上給她表現的機會,培養她陽光自信的性格。一個學期后,蘭蘭變化明顯,上課能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課后也和同學有說有笑了。
2013年,吉松桂成為歸述小學校長。他開始實施“破冰第二步”——美化校園。經過向上級部門積極爭取建設資金,以及在村民的支持下,歸述小學的面貌逐漸改變了:嶄新的教學樓、學生食堂、教師宿舍樓相繼建成,圍墻、水柜等基礎設施也配備齊全,極大改善了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環境。該校的特崗教師陸娟告訴記者:“吉校長就是我們的大哥,他總是很照顧我們,關心我們的生活,幫助我們提高專業素養,我們很感激他。”
做一個接地氣的老師
2010年秋季學期開學的第一天,對歸述小學六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班干競選。如今已升入初中的學生覃召同回憶說:“以前從沒有過這樣的事。那天我也上去競選了,很緊張,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座位上的。很多同學都參加了,就連那些平時很沉默的也參加。”當天,覃召同成功競選為班長,他說:“我以前膽子挺小的,但吉老師總是很信任我、幫助我,讓我漸漸自信起來。”
在班級管理上,吉松桂始終堅信:民主和諧的氛圍,能讓班級“活”起來。班干競選即是營造民主氛圍的一個重要舉措。不過,他對此也有自己的思慮:“并不是所有年級都適合這樣做,尤其是農村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這個能力,還需要老師作統一的調配。所以,我只在高年級開展班干競選。”在班級規章制度建設上,他以“學生民主協商制”取代“班主任一手包辦制”,讓學生都能了解、熟悉班級管理工作,進而自覺遵守規章制度,成為管理班級的主人;他還實施“活動自主策劃機制”,所有活動都由班委會組織學生開展,參賽人員的安排、參賽項目的排練等均為學生自由發揮。
在班級管理中,吉松桂扮演學生“好朋友”的角色。覃召同告訴記者:“吉老師從不責罵我們。我剛開始當班長的時候,什么都不懂,吉老師就一點一點地教我,告訴我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學習與班級工作的關系,就像朋友聊天一樣。而且,吉老師很少以命令的方式讓我們做事,有什么事情他都是跟我們一起討論、商量。”曾經是班里的“淘氣包”的文文(化名)則有另一番感受。他告訴記者,一次排隊打飯時,因同班同學小金(化名)插隊,他們倆便大打出手。吉松桂知道后,分別找他們談話,后來兩人不僅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還成為了很要好的朋友。文文說:“當時很緊張,怕被吉老師罵。可他沒有,而是像大哥哥一樣告訴我要寬容待人,我學到了很多。”
吉松桂說:“無論是做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都應該接地氣,跟學生交朋友,這樣你的工作才會得到學生的支持。”2011年,他所帶的六年級被評為縣級優秀班集體;2012年,他帶的四年級被評為市級優秀班集體。
讓學生快樂學習
“回歸”歸述小學的這些年,吉松桂做的另一個努力,是讓孩子們學會一套學習方法,快樂學習,提升綜合能力。
“爸爸帶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廣播,愛護大佛不要摸。來,孩子們,跟我一起朗誦這個順口溜好不好?”在歸述小學一年級的教室里,吉松桂正和學生們誦讀他自編的“聲母學習順口溜”,全班齊讀、分組誦讀、同桌互讀、誦讀比賽,一遍接一遍地反復練習,學生熱情高漲,逐漸把順口溜讀得十分順暢流利。“‘b p m f幾個聲母的發音方法很相似,對于普通話基礎較差的農村孩子來說,要較好掌握它們的發音方法是不容易的。”為此,吉松桂自編了這則順口溜。這樣的教學方法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該班學生滾貴兄告訴記者:“吉老師編的順口溜既好玩又好讀,一下子就記住了,同學們都很喜歡這樣學習。”
由于受方言的影響,學習普通話和拼音對于山村孩子來說是一件困難而乏味的事情。吉松桂剛進入歸述小學時就感受到這點。“有時候上課還得用土話學生才聽得懂。學生說的普通話也夾帶很多方言。”他說。為了改變這種現象,他開始了“趣味拼音教學”的摸索和實踐,現已形成了一套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兒歌、繞口令、口訣,以及實物觀察法、體驗法、競賽法等,例如:教學聲母“h”和“x”時,他會讓學生觀察椅子、剪刀,感受其形狀;學習聲母“f”與“h”的發音時,他讓學生拿一張紙放在嘴邊,體驗其發音的氣息……
對于寫作教學,吉松桂沒有“耍花槍”,而是采取了不少“土辦法”,比如要求學生堅持每天寫日記,或拿經典篇章、文段與學生一起學習,或帶學生外出“寫生”,或舉辦班級講故事比賽……這都大大消除了學生畏懼寫作的心理,讓學生逐漸變得敢寫、想寫、樂寫。過去一聽到要上作文課就害怕的學生陳小參,如今已是班里的寫作小能手,鮮活的小雞啄米、多彩的山坡野花、金黃的稻田風浪都出現在他的習作里,雖然文筆稚嫩,但童趣盎然。“以前寫作文時都不知從哪里下筆,寫些什么。在吉老師的指導下,現在我會觀察家里的小雞、小鴨、小狗,并把觀察到的寫下來,非常有趣。”陳小參說。
光陰匆匆,從繁華都市回歸清貧山村,吉松桂已堅守了六個年頭,從開始的意圖逃避到試圖了解,再到最終的完全融入,他一步步踐行著“教育不僅僅是種職業,更是一項事業”的人生信條。“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感受這份精彩。”吉松桂望著遠處的大山,眼神無比篤定。
(責編 黃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