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麗萍+羅俊娜
一、重視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老子的虛靜觀中,隱含著“持續(xù)”的思想。虛靜與持續(xù),表面上看是兩回事,實質上則有內在的連接,即只有“靜”才能“持”,只有“虛”才有“續(xù)”。生命價值實現的過程,在于發(fā)展的階段性和不曾中斷的連續(xù)性。生命的價值是過程與結果的統(tǒng)一。生命過程本身就是目的之一,就是價值運行的過程。把生命的價值解釋為某個點上的結果,顯然是不全面的。持續(xù)態(tài)正是實現過程與結果宿統(tǒng)一的途徑。所謂“上善若水”(《道德經》·八章),所謂“柔弱勝剛強”(《道德經》·三十六章),所謂“天長地久”(《道德經》·七章),所謂“化常以靜制牡”(《道德經》·六十一章),所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經》·十五章)等等說法,都是要形成一種持續(xù)態(tài)。在自然界,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二十三章),凡是“轟轟烈烈”的事物,都不能持久。在學科教育中,有效的學習,應當是日積月累,滴水穿石。應試教育必然造成暴饑暴食、暴寒暴熱的現象,造成非持續(xù)態(tài)的失衡。考試前熬日熬夜,考完試逍遙自在。學生把渾身的解數用在考試上,待到參加工作后,已是精疲力竭。道家推崇“柔”,推崇“水”,就是要生命在持續(xù)狀態(tài)中化育生息,避免暴饑而亡、暴食而斃的現象。這對當今學科教育的啟發(fā)是深刻的,考試只是反饋學習效果的一種方式,不是終極目的,更為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關注生命,潤物無聲
佛家認為:“人人皆具佛性”,孟子也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對受教育者充滿期望,不輕視任何一個學生。現代心理學中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證明教師的信心與激勵能鼓起學生自信、智力、情感、個性發(fā)展的風帆,也說明了教師要注意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要滿懷期望地對待學生,要以關懷生命的意識去構建課堂教學,要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也認為:學生是涌動著無限活力的生命體,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學生是現實的、鮮活的生命體,健康地發(fā)展是他們的權利,更是他們內在的需求。因此,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tài)度。在教育學生上我們需要的是“春風化雨”和“潤物無聲”,讓課堂教學閃爍著人文精神的光茫。
三、關注非智力因素
孔子特別強調立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他說:“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又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由此而引申,“志于學”,即“志于仁”,“志于道”。他十分突出人格中意志的力量,并勉勵弟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在他看來,一個人始終不渝地有志于仁,從事于仁,不斷提高自已的認識、品性和覺悟,持之以恒,就可以達到“仁者不優(yōu),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境界。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不僅需要智力因素的參與,而且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參與。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學習和工作,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長久而艱辛的過程,這種活動成功與否除了智力因素外,常常取決于人的意志品質。意志品質在現實生活中就是人們常說的有沒有毅力,有沒有志向。一個人“常立志”,還是“立常志”,反映了一個人的意志品質的強弱。立志就是人們根據社會經濟、科技發(fā)展的需要與自己的主觀條件確定自己奮斗目標。志向能激發(fā)人的熱情,增強實現自己目標的信心和決心。立志能充分調動人的智力因素。立志使人的志向與實際的活動密切統(tǒng)一起來。人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意志品質無疑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因材施教
孔子也十分注意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因材施教。孔子非常強調作為教師應注意了解學生,即他的所謂“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要看學生的所作所為,了解學生的經歷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所在。孔子對其學生是非常了解的。這從他對學生的評價可見一斑:“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哆”。又說:“師也過,商也不及。”(《論語·先進》)可見他對學生的個性都有較深人的了解。了解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其目的在于不同施教方法的選取。孔子往往針對不同的學生,因其才性,區(qū)別對待,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循循善誘,而不是“炒大鍋飯”、“一鍋煮”。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非常強調教學方法的變化,他說,“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椒之者”(《孟子·盡心上》)。宋代張載更是強調因材施教方法的重要。他說:“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才,乃不由母,食誤人。”若教人“不盡材,不顧安,不由誠,皆是施之妄也”(《語錄抄》)。
總之,丟棄傳統(tǒng)教育是可悲的,“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一分為二、科學、嚴謹、審慎地對待傳統(tǒng)文化,批判地繼承它。要通過深化改革,客觀分析其中的不良因子,認清正負功效,克服消極影響,關注潛在消極因素,增強抵御侵蝕能力,將其有機地融人到當代教育中去,從而使中國教育實現良性發(fā)展。
(作者單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