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翠杰 蔡曉梅 陶金金 張雅茹



摘 要 本研究通過對重慶市北碚區朝陽小學、小磨灘小學兩校高年級學生的訪談和調查,了解城鄉小學生使用手機的實際現狀,并以不同心理的相關變量為依據,深入探究小學生使用手機造成的心理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引導策略,可為學校和家長的相關管理起到參考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 小學生 使用手機 心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3.091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Pupils Using Mobile Phones
——Take Beibei Chaoyang Primary School, Small Beach Prim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YU Cuijie, CAI Xiaomei, TAO Jinjin, ZHANG Yaru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hongqing Beibei Chaoyang primary school, small beach primary school two high grade student interviews and surveys, we get the actual status of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using mobile phone, and the related variables of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basis, in-depth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ical impact caused by the pupils using the mobile phone. On this basis, putting forward specific strategies to guide, to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management school and parents play.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use mobile phone; psychological effect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中小學生中也出現較多的使用手機的現象。從國內現有研究狀況來看,不少研究者已經對初、高中生使用手機的利弊進行了諸多探索和研究,但是針對小學生的研究較少。因此,筆者嘗試著以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并從心理的角度,來探討使用手機對他們的影響。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法、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來展開研究。研究對象為重慶市北碚區的朝陽小學和小磨灘兩所學校。訪談對象涉及到兩所小學的中高年級共80名學生,初步了解小學生使用手機的相關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根據訪談結果制定問卷,共發放27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為96%,有效率為94%。研究對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對象情況描述(單位:人)
2.2 研究過程
(1)訪談研究程序。首先聯系訪談對象,進行訪談并收集訪談資料;其次將訪談錄音轉化為文本材料,并由研究小組成員討論刪除不能提供完整信息的樣本;最后對文本材料進行整理和簡單的數據統計。
(2)問卷調查程序。自2013年8月起,研究者電聯兩所受測學校校長、德育處等單位,經學校同意,委托代為測試。隨后,研究者分組前往受測學校進行指導,委托施測者。施測完畢后由研究者親自收取。本問卷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統一指導語,不完全告訴被試測試的目的,統一施測。
3 小學生使用手機狀況
3.1 持有手機的情況
朝陽小學45名訪談對象中36人持有手機,持有率80%;在手機的來源和途徑方面,29人由父母主動配給,比率為80.6%;66.7%的學生會帶手機到校。小磨灘小學18名訪談對象中6人持有手機,持有率為33%;5人由父母主動配給,比率為83.3%;33.3%的學生會帶手機到校。
3.2 使用手機的情況
朝陽小學45名訪談對象中,手機用途使用頻率最高的5項依次為:打電話,聽音樂,看小說,上網(查資料、瀏覽網頁),玩游戲。平日里(除節假日)手機使用的時間集中在30~60分鐘,頻率不太高;小磨灘小學18名訪談對象中,手機用途使用頻率最高的5項依次為:打電話,玩游戲,上網(查資料、瀏覽網頁),聽音樂,看時間。平日里(除節假日)手機使用的時間集中在0~30分鐘,使用頻率較低。
訪談結果顯示,使用手機進行電話聯系是小學生的最主要選擇,也用手機聽音樂、玩游戲,而使用手機的時間不長,頻率也不高。可見,所調查的小學生中不存在過度使用手機的現象。
4 小學生使用手機的心理影響
從調查中了解到,使用手機對小學生的學習、身體、心理、交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朝陽小學45名訪談對象中90%的學生認為使用手機對學習不會有很大的影響,小磨灘小學95%以上被訪學生則認為手機會對學習造成影響。在身心影響方面,兩校的大部分被訪者均表示過多使用手機會帶來視力下降和輻射過多等危害健康的問題。另有小部分學生會羨慕他人功能多或外觀更漂亮的手機,在一定程度上會產生攀比心理。
4.1 學習態度方面
表2 小學生使用手機對學習的影響調查
由表2可見,大部分有手機的學生認為使用手機對學習并不會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
4.2 人際交往方面
表3 小學生使用手機對人際交往的影響調查
由表3可知,小學生使用手機可以促進與他人的交流,利于人際交往。
4.3 攀比、依賴心理方面
表4 小學生使用手機的攀比心理調查
由表4可知,學生對此認同度較低,表明大部分的學生并不是出于攀比心理而使用手機。
表5 小學生使用手機的依賴心理調查
由表5可知,小學生使用手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對手機的依賴。
4.4 自控觀念方面
朝陽小學大部分學生贊成擁有手機,認為可在校使用,前提是要有自控力。無手機的學生大都有購買手機的意愿。而小磨灘小學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小學生不該擁有手機。
通過分析可得,城鄉學生對“手機進校園”所持態度不一。就本次研究對象而言,朝陽小學的大多數學生贊成把手機帶進校園。小磨灘小學的學生傾向于反對手機進校園,認為無法抵抗手機的誘惑。
5 小學生使用手機的教育對策
5.1 正確審視小學生使用手機現象
(1)小學生使用手機是時代趨勢使然。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促使手機日益演變成重要的娛樂、文化、傳媒平臺。同時,手機憑借美觀、便攜以及強大的功能,深受學生喜愛,小學生成為“有機一族”是不可避免的。(2)小學生使用手機宜導不宜禁。“手機進小學校園”這一趨勢無法逆轉,因此要正視手機存在的客觀性與合理性,正確分析對小學生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變堵為疏,化禁為導,讓手機這把“雙刃劍”更多地發揮正面作用。
5.2 教育部門加強引導和管理
(1)完善手機使用的管理規范。從研究結果來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手機進入小學校園日趨普及化。學校大多口頭嚴禁學生使用,并未形成明確規范。手機要發揮正面影響,還需學校在規范上下功夫,而制訂手機使用規范時,可適當讓小學生參與規則制訂,共同協商,調動參與性,提高配合度。(2)發揮多種教育平臺的導向作用。學校及教師可通過主題班會、專題教育活動等教育平臺積極引導,讓小學生深入了解手機的特性和功能,提高學生對手機的適應、判斷和選擇能力,明白使用手機的利弊,進而樹立正確的手機使用價值觀,形成正確、文明地使用手機的意識。
5.3 家、校、社會合力,營造良好環境
在正確使用手機的問題上,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系統性的加強至關重要。
(1)家校結合,恰當輔助教育。調查結果表明,家長主動給孩子配置手機的目的是隨時和孩子保持聯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無法時刻保持對孩子的關注,忽略監管,小學生使用手機的教育不到位。對“有機一族”的小學生們,家長一方面應熟悉孩子使用手機情況,幫助他們辨別所接觸信息的真偽,防止迷信、色情、庸俗等不良內容的傳播,并適當控制孩子用手機的時間,帶領其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另一方面,也要多和學校適當溝通,配合老師進行正確使用手機的相關引導和教育,讓學生合理、科學使用手機。(2)加強規范,營造使用手機的綠色環境。手機使用的普及化、大眾化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但社會上對其規范化管理仍存在問題。就手機上網環境的管控來說,黃色、暴力信息在手機網絡中司空見慣,小學生雖對手機上網不精通,但也不乏有受不良信息侵蝕者。因此,為保障小學生免受此類信息的干擾而影響身心健康,有關部門應加大管理力度,以適當的條令、規范和正面的宣傳倡導綠色、文明使用手機的觀念,形成共識。此外,家庭、學校也應積極響應,共同努力抵制手機使用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 韓承金,龐雪峰.中小學生帶手機堵還是疏[N/OL].中國教師,2011-11-16.
[2] 惠秋平.手機媒體時代中小學生社會化的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45-47.
[3] 李國敏.中小學生“手機熱”現象的道德審視[J].教育科學研究,2009(4):65-68.
[4] 李穎.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影響研究——以四川理工學院學生為調查對象[D].西南財經大學,2009.
[5] 史云桐.誰動了我的手機——某市中學生手機使用狀況調查[J].青年研究,2006(1):10-17.
[6] 王妹.互聯網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對策[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3):68-70.
[7] 魏加年.“關于學生玩手機的報告”引發的思考[J].現代交際,2010(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