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萍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德育;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113—01
素質教育以發展學生的各方面素質為宗旨,而德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整個教學始終。地理作為教育學科的一個主要科目,其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
因此,地理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更應注意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把教學的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起來,充分利用地理課堂這一陣地滲透德育,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下面筆者談談在地理教學中是如何滲透德育的。
一、進行國情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并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促使其樹立建設祖國的堅定信念和信心。地理作為一門科學,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都是從自然與人文等諸多地理要素所反映的客觀事實出發,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進行論證。所以,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從地理角度認識國情,即認識我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及我國人地關系的基本狀況。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貫穿反映人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的關系以及如何正確解決這些矛盾等問題。在國情教育中,除了要遵循科學性原則、針對性原則、漸進性原則外,還要堅持以知國——愛國——報國為教學目標的正面教育,給學生講清我國的國情,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
二、進行學科知識的綜合滲透,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地理是自然性、社會性與實用性相統一的學科,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人文、歷史、政治、經濟甚至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教學中如果能把這些學科有效地整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趣味,而且還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并讓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比如,在講到“洋流的運動”時,我會滲入歷史課中鄭和下西洋及中世紀歐洲三角貿易的知識;在講“對流層分布規律”時我會引入一首詩:“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然后提問學生:如何解釋這句話?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說對不對?在講到“熱力運動的海陸風”時,我會提出80年代的一首歌《軍港之夜》里的這么一句:“海風你輕輕地吹,海浪你盡情地搖”,然后提問學生:這句話對不對,為什么?這樣的設計提問,能讓學生形成用科學的知識解釋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態度及求真務實的價值觀。
三、抓住教學中的教育契機,適時滲透德育
對學生進行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的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高中地理教材專門設計了資源專題、環境問題專題和可持續發展專題,這也正是我們進行大力推進德育的良好契機,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論性較強,但只要教師巧妙設計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點。
比如,在進行“陸地資源”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僅僅講課本知識是很乏味的,于是我引入了許多有關中國資源的資料和數據,通過材料閱讀、問題設置、分析討論等教學環節,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節約資源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還由陸地資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國資源國情的教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我國目前正在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意義,讓學生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思想觀念分析并思考現實社會中的現象等。這樣本堂課不僅成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的良好契機,同時也很好地體現了日常教學中應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滲透德育的方法。
四、關注歷史時事,延伸德育知識
適當、有機地補充歷史故事和當前發生的時事要聞,讓地理教學充滿時代氣息和活力,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幫助學生理解鞏固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國情國策和世界形勢,從而延伸德育知識。
如,在講“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時,可聯系“釣魚島之爭”向學生講述關于釣魚島爭議的歷史由來、經過等,培養學生學會用歷史的、客觀的、發展的、全面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集體榮譽感。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