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列文+尤維明
摘要: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符合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實踐第一”和“理論與實踐統一”的觀點,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本文從具體的操作角度來分類:第一,方法之做(動手、實驗、觀察);第二,形式之做(學習方式、學習方法);第三,思想之做(思維,在勞力上勞心);第四,行動之做(實踐、社會、活動、生活)。我們將以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指導課堂教學的變革,通過課例分析,突破了以往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新詮釋
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符合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實踐第一”和“理論與實踐統一”的觀點,為此,“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論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肯定。1938年8月29日,毛澤東在邊區小學教員暑期訓練班畢業典禮上說:“知行合一是件大事,陶行知主張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學的、做的統一起來,這在馬克思主義說來,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一、“教學做合一”的現代意義
學習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在當今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歷史意義是為紀念陶行知把西方的先進教育理念應用于中國教育實踐,由此產生了中國特色的本土的教育理論,偉大的文學家郭沫若說過:“二千年前孔夫子,二千年后陶行知。”從現實意義上講,在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現在的教育需要和現實生活多聯系,才能使教育接地氣,正如陶先生說過,“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需要生活的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分不開的。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學生是學死,先死與學死所造成的國是死國,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最近陶研專家們研究成果進一步表明:陶行知教育理論,就是當今提出的素質教育理論。陶先生所辦的學校就是最早的具有素質教育特色的學校。因此,我們需要陶行知的理論來指導學校的工作。
“知識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怎樣將大量知識進行篩選重新組合,其實就是一個‘做中學的過程。”韋鈺博士認為,教師教學有一個重要任務是改變人的潛意識。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顯現出來的,轉變學習方式就是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
二、“教學做合一”的現代詮釋
在“教學做合一”理論指導下,積極探索課堂教學“主體化、情境化、生活化”模式。陶先生說:“教學做合一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二是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教育不只教人學,就是教人學做事。無論哪方面‘做成了學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須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須在勞力上勞心,以收手腦相長之效。”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讓學生學到真知識,培養學生真本領,讓學生提高生存競爭的綜合能力。使課堂教學成為有可持續發展之生命力。積極引導教師“教人求真”,鼓勵學生“學做真人”。
“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陶行知先生認為,行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一切知識都來源于行動,行動又是實踐過程,如果拋開行動,一切思想、創造都將成為無源之水。教育學本身就是一門由實踐驅動的學科。教育是教與學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真實的“生活故事”,而任何研究都始于實際生活中真實故事所引發的問題。教學則是經驗的傳遞,教師以經歷的“生活故事”作為與學生交流溝通的載體,以期有效地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承傳。當教師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出現問題,而想方設法在經歷的“行動”中尋求問題解決,并回頭“反思”解決問題的效果時,教師也就踏上了一條由“行動-問題-求解-反思-再行動(創造)……”鋪設的旅途。“有行動才能得到知識,有知識才能創造”,教育教學活動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不在于它已經做了什么或取得了什么,而在于它能否對以往的教育教學“行動”作深刻的“反思”,是否有足夠寬廣的文化視野和勇于求索的精神去“創造”。陶行知指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這是“活的教育”方法論的精髓所在。改革的“新點、亮點”是理想的、預期的,而“難點”是因為在行動中有許多尚未知悉的問題、困惑和缺陷。當問題、困惑和缺陷引發有價值的反思,產生新的知識和經驗建構起來的思維方式時,也為“創造”培育了“思想”的土壤。坐而論道解決不了現實中的問題,只有行動,才能找到拯救已經走入應試教育怪圈的良方。
陶行知先生始終認為:“‘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既是教育過程,也是創造過程。”為此,教與學都應該以“做”為中心、以“做”為基礎,這種以“行動”為基礎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我們又向何處去尋覓真正的教育呢?陶行知先生進一步提出,提高生活品質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新課程改革就是要引領學生走進多彩的大自然和鮮活的社會生活,“所有的問題,都是從生活中發生出來的。從生活中發生出來的困難和疑問,才是實際的問題”,要向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要改變以往把學校、課堂、教材當成“世界”的做法,把生活和世界融入課堂、教材。生活包括教育,教育是生活的影子,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新課程改革倡導課程應貼近、走進學生生活,“教學做合一”重在行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有效的。它讓學生及時地發現在學校所學知識與自己有直接的關聯,從而持續地體驗著學習的快樂;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今天在學校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生活,不僅僅是為將來的生活和服務社會做準備。只要我們關注學生的真實需求和情感體驗,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法,聯系實際,走進生活,教育就將變單調乏味為趣味無窮,使我們的教育活動充滿生命力。
基于上面的理論認識,課題組著手進行了“做”的校本理解和實踐分類。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之“做”是在一件事情的基礎上進行的實踐層面的分類,是能夠讓教師更好的實踐的分類。這些類別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是一個螺旋上升的整體,是“做”事的各個方面。
課題組認為,“教學做合一”之“做”主要有以下幾類:
1.方法之做(動手、觀察、實驗)
動手、觀察、實驗等都是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這是“做”的基礎,是發現和創新的基礎,它必須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無論是什么學科,都需要這樣的基本技能,如物理、化學的學習需要不同方式的實驗,需要觀察各種不同的現象,發現不同的結論。如思品課堂的學習需要觀察,觀察故事的發展,觀察生活的現象,以便能用正確的觀點進行分析。課題組首先讓“做”的課程走進學校課程體系,讓學生享受“做”的樂趣。學校利用每周一的第七節課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陸續開設了航模課程、編織課程、剪紙課程等累計28個關于“做”的校本課程,這些課程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13本比較像樣的校本教材。在這些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豐富了學生“做”的機會,增強了學生“做”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做”的興趣,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實現了“讓每位學生會做一項生活制作”的“做”課程目標,真正踐行了陶行知關于生活中“做”的理念,學生具有生活力的“做”逐步成為學校生活實踐課程的一大特色。悉心落實“在做中學,在學中教,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堅持做一大事,開創教學做合一的新局面。
2.形式之做(學習方式、學習方法)
這里的“做”主要有合作、探究、體驗,注重的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動的“做”、思考的“做”。傳統的學習是一個“去問題學習過程”,即把學生原來存在的問題解決了,就等于完成學習任務,而新的教學觀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用一個問題的結論去解決另外一些新的問題,讓學生在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學會合作,在合作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培養團隊協作能力,體驗自己的和他人的共同學習經歷,在經歷中成長。我們始終把小組合作作為課堂教學的效點來抓,合理使用小組合作,養成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相配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
3.思想之做(思維,在勞力上勞心)
這里的“做”是指思考、實踐、運用、創新,注重的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具有生活指導的“做”;陶行知先生倡導做中學、做中教,這個“做”,不是盲行盲動地做,也不是胡亂地做。他說“‘做字在曉莊有一個特別定義,這個定義便是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動,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他倡導靈活的做,即做什么事,便看什么書;問什么人,用什么工具,倡導有意義的“做”,在勞力上勞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義的做。陶行知的這一思想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所反映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書本知識與學生的感性認識結合起來,如何把學習前人的間接經驗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4.行動之做(實踐、社會、活動、生活)
這里的“做”是指生活、社會、活動、交往,是學生走出課堂教學的生活之“做”。只有能夠為學生學會生活的“做”才是有意義的做。而這樣的做又是基于我們上述的三種“做”,上面三種“做”交織在一起,螺旋上升、互為補充,指導學生成為一個會“做”的人,一個會生活的人,一個能夠享受幸福生活的人,一個能夠為他人制造幸福生活的人。
“做”在生活中有交際,有真實的生活,有學習的生活,有社會的生活。
三、“教學做合一”的實踐成果
一所名校必須是有個性的,學校發展雖然有其共性的規律,但更離不開個性的孕育和發展,不然就會千校一貌,各有特色才是辦學規律的體現。優質性是獨特性的基礎,獨特性是優質性的外顯。
一所學校要科學發展,靠的是一大批優秀的教師。通過“學校激勵,教師展示”,激發廣大年輕教師的創造熱情;通過“專家引路,理論帶動”,培養青年教師的理論學習與教學技能;通過“研究驅動,綜合提升”,實現教師“教中學,學中教”的有效成長途徑,從而形成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終身發展方式。為了深入開展教學調研專題活動,我們推出了推門聽課—課堂教學研討、備課督查—優化教學準備、師生座談—提升師生互動的青年教師鍛煉模式,每學期,學校還組織青年教師前往兄弟學校交流學習。同時結合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做教師成長的鋪路石。學校相繼出臺了師徒結對、技能比賽、同課異構、研討活動一起搭臺亮相,教科室和教學處專門制定了相應的青年教師培養激勵制度和政策。
我們將以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指導課堂教學的變革,通過課例分析的方式研究課堂,形成具有陶研特色、學校特色的高效課堂;以課例分析為突破口研究課堂教學的課例是一種全新的形式,突破了以往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能探索出很多具有實踐意義的方法和策略,而不只是理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