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錫芳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中華文化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矚目。為了向世界推廣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教育部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在國外設立孔子學院并派出漢語教師志愿者。
在我的教師生涯中,有一年有幸到英國擔任漢語教師志愿者。這是我平凡人生中一段特殊而有意義的經歷,充滿挑戰,歷經磨礪,收獲良多。
2010年上半年,我經過學校和有關部門的推薦選拔,并通過了英國駐華大使館上海領事館的面試,光榮地成為“國家漢語辦”管理的孔子學院一名向世界推廣漢語的志愿者教師。9月初,我懷揣著向英國人民推廣漢語、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踏上了遠赴英國的征程,開始了獨自一人在英國Essex 郡Harlow鎮MarkHall中學的漢語教學工作。
來到英國任教,開始時我滿懷信心。然而,當我結束了在倫敦的三天強化培訓,一個人乘火車來到Harlow鎮,并于第二天一早去Markhall中學報到,面對周圍一群陌生的英國同事時,心中有些惴惴不安。表面上,我很大方地向他們問好、打招呼,心里卻有很強的不適感。我獨自置身于英國的一所中學校園,遠離祖國和親人,開始感到孤獨、無助、寂寞。雖然我在國內已從事中學英語教學10多年,但在這里,英語是英國的母語,憑我的英語聽說能力能應付自如嗎?每天,全新的文化和教育理念都強烈地沖擊著我的視覺和聽覺,讓我在無形中受到全方位的壓力。這種壓力,不是學校對分數要求的壓力,而是語言的壓力、教學的壓力、適應環境的壓力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決心不辱使命,不懼困難,把中華文化的種子播撒到英倫大地上。
既來之,則安之。我很快調整好心態,向外語組老師們虛心求教,和房東一家友好相處。越是在這樣的環境歷練下,越是能激發一個人所有的潛能。我漸漸地克服了孤獨,挺過了環境關和生活關。
課堂,是推廣漢語、傳播中華文化的主陣地。能否過課堂教學關是對我最大的考驗。我被分配到的教學任務是教這里七、八年級所有班級學生的漢語課。英國中學各個班學生數量不等,平均30人一個班。我在來英國之前已經了解到,雖然這里班級人數比國內少,但“小宇宙”爆發力強大,對于這個我已經有了一些心理準備,但是剛開始時顯然還是低估了他們。聽了一星期的課后,我才真正相信了在北京、倫敦培訓時前任漢語老師所介紹的英國中學課堂的實情。第二周,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開始真正的漢語教學,針對英國課堂教學的特點,精心設計了一些互動性、可行性的教學活動,我的課總算沒有失控,按照前輩們的標準已經算是成功了。我的英語口語也得到學生和聽課老師的肯定:“很清楚,很流利”。師生的認可鼓勵我繼續向前探索和邁進。
怎樣在漢語課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和傳播中華文化,這是我每堂課設計教案時主要研究的課題。我為每節課設計了一個文化主題,在教授漢語的同時傳播中華文化。我的第一堂課給學生準備的“中國印象”是中國地圖、國旗、國歌、中國結和紅燈籠等。我為學生講述了漢字的發展歷史、構成方式和基本筆畫,引起了英國學生的好奇和興趣。但接下來幾節課教授漢語頗不容易。這些學生對漢語沒有任何基礎。我從拼音教起,給孩子們的發音打下基礎。但由于英語和漢語的發音差別很大,有些拼音和音調學生們總也發不標準。我設計了一些游戲和趣味性活動鼓勵他們發音,耐心指點、反復朗讀、不斷示范。幾節課下來,原本只會說“你好”、“爸爸”、“媽媽”等簡單詞匯的學生已經會說一些短句,如“中國偉大”、“北京,我愛你”等。每上一節課,我都要總結其中的得失,不斷改進。一學期下來,我對漢語教學已經有了一些經驗,掌握了一些規律。
一節課又一節課,慢慢地,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和外語組負責人的肯定,有了小小的成就感,畢竟這一切來之不易啊!不少學生對漢語學習產生了興趣,有些學生脫口而出的中文短句更是時不時給我驚喜。有些班級已結束了漢語課,但還不斷有學生跑來問我:“老師,你什么時候再給我們上漢語課啊!”聽了這話我心里十分激動和欣喜,因為我已在他們的心里播下了中華文化的種子。
除了課堂主陣地,我還充分利用另一個重要陣地—課外興趣課,努力推廣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在學校領導的支持和安排下,我開設了烹飪課、藝術課等。上烹飪課,我心里還是有一些底氣的,因為我在國內時對烹飪比較感興趣,我要借這個機會好好宣揚一下中國的美食文化。我花了一番功夫作了充分準備。課前我根據英國人的口味和對中國美食的興趣重點,精心設計菜單,菜品既要色香味俱全,又要簡單易做。我在短短的50分鐘里教會每一個學生親手制作中國菜肴。有部分教師也來跟我學,師生們對中國美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曾經有幾個女孩子告訴我,她們回去后還教媽媽包餃子、燒中國菜,全家人都很喜歡。上藝術課,一開始我還是挺發愁的,因為自己沒有藝術方面的專長。我在反復考慮了一個星期之后,決定在藝術課上把漢語教學和中國特色的藝術結合起來上。比如第一節藝術課,我教學生一起做家庭成員的面具,要求在做好的面具上用漢語拼音標出是哪個家庭成員并戴在臉上,再組織一些小游戲來鞏固這些家庭人員的稱呼。課堂氣氛熱烈,達到了預期效果。在以后的一些藝術課上還陸續介紹了中國京劇、剪紙、書法等富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還教學生動手畫京劇臉譜、學剪紙、寫毛筆字等。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效果顯著,他們的藝術老師也很滿意。
作為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英國這一年的工作經歷是對我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歷練。一年來,我與英國師生朝夕相處,每天都沒有虛度,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獲得了所在學校師生的肯定和好評。這次經歷,拓寬了我國際教育的視野,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了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課堂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這一年的工作經歷是我教師生涯中最多姿多彩的一頁,讓我收獲了做好今后教育工作的最寶貴財富!
回顧一年來的國際漢語教學工作,我領悟到,作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要勝任孔子學院授予的漢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必須要做好三項準備工作:思想準備、教育觀念的準備和教學業務技能的準備。
志愿者思想上必須要提高認識,盡心盡力
要充分認識到傳播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和戰略地位。我們既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充分展示當代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努力讓世界準確地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中秋節和春節這兩個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到來時,我盡心竭力,作了充分的籌劃。除了介紹這兩個節日的由來和中國人慶祝節日的風俗習慣,還進一步指導學生制作有關這兩個節日的海報,教學生寫春聯、貼窗花、做燈籠等。為了鼓勵學生,我選了一部分學生的優秀作品精心編排,完成了兩期櫥窗展示,讓學校里更多的師生來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這兩期櫥窗展示受到了校長和同事們的稱贊。
我用心設計每一堂課、每一項文化活動,引領學生們進入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天地。從中國的首都到我的家鄉,從長城到長江,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現在的衛星上天,從北京的奧運會到上海的世博會,當一幅幅圖片呈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對中國的歷史和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繁榮富強的現狀有了很形象的了解。我把這些編成一個個小故事說給學生聽,當學生驚嘆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驚嘆中國從貧窮落后變成現代化國家而心生向往時,我站在講臺上,為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無比自豪。一位德語老師一直聽我的漢語課并告訴我,因為聽了我的課,讓她對學習漢語、對欣欣向榮的中國有了很大的興趣,她想以后有機會從事與中國有關的工作。看到師生們喜愛漢語和中華文化,此時此刻,我曾經有過的一切苦與辣都變成了甜蜜的味道。
志愿者觀念上必須要了解差異,因材施教
海外漢語教學,無論是文化和禮儀習慣,還是課堂教學方式,以及管理學生等方面,都與國內有較大的差異。在英國,教師從來不對學生說You are wrong(你錯了)。英國老師特別擅長問Why(為什么)或者How(怎樣/怎么)。英國老師在教學中強調以活動為中心,鼓勵學生通過扮演各種角色去理解和掌握語言,還大量使用圖片、模型等有關教具進行講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我通過學習有關資料,并牢記培訓時前任漢語教師的經驗教訓,更新了觀念,在教學中改變了國內的常規教法,隨時根據各個班級的不同情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步驟,安排更多的互動性、趣味性的教學活動,每節課都要用自己的亮點來吸引學生,有時上下午的課即使是用同一個教案,同一個課件,也會隨時根據上午的教學效果調整,靈活地修改教學計劃,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以營造更好的課堂氣氛,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英國的教學國情讓我真正地顛覆了平時的教學方式,一切為了適應學生,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
志愿者業務上必須要加強修養,刻苦鉆研
對外漢語教師要精通外語、會教漢語。“國家漢語辦”頒布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著重強調了語言文化教學、中華文化傳播、跨文化交際三項基本能力。
志愿者要不斷強化知識學習,努力提高修養水平,有意識地提高這三種能力。中華文化的傳播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還要組織開展一些中華文化的推廣活動,讓學生更生動形象地體驗與感受中華文化。這一年的工作實踐也說明了這一點。這所中學的學生在我去之前對中國僅有零碎的了解,在上了一段時間漢語課和組織了一些文化活動后,他們對華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今日的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感到好奇與敬意,從而引發他們更加關注和熱愛中國。
對志愿者來說,道德素質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是文化的使者,文明的使者,友好的使者,必須品行端正。我時刻謹記自己是代表中國來的,言行舉止都必須是正面的形象。盡管有不少難事擺在我面前,但我每天都保持著微笑。想到自己肩負的使命,讓我每一天的工作都充滿了動力。
擔任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各位同仁,我們都要進一步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光榮感和使命感,從思想、教育觀念和業務三個方面作好充分的準備,志存高遠,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唯有這樣,才能勝任肩負的漢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的神圣使命,共同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