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琳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這樣說:“你的生活很重要。”這是一個精辟而又深刻的觀點。很多學生寫作時,舉例子往往喜歡寫名人怎樣怎樣,明星什么什么,歷史人物如何如何,大都為臆測,結果不是失真就是流于俗套。難得寫自己身邊的人或事,也往往雞毛蒜皮,乏善可陳。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平時注意觀察,就可以發現我們身邊的人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直接接受現有的知識和觀念,這種人往往思想保守,安于現狀,他們對生活既無熱情,更談不上創新。另一種則與之恰恰相反,他們注意觀察和研究事物,勇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常常不滿足現狀,敢于向疑難問題挑戰,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故能做出一番創舉。后一種人便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更是學生學習的楷模。教師便要指導、教育學生養成勤于觀察、善于積累的習慣,將“想象”、“直覺”、“靈感”等偶然的思維火花記錄下來,為以后的寫作儲備材料。
學生作文缺少創新,最大的困難就在于不知道寫什么,覺得沒什么可寫的,或者就是寫了,也是干巴空洞,寫不具體。這就需要從關注生活做起,因為思想是生活孕育的,那些不經意間觸動心靈的日常之事往往是思想生成的因原。
上海高考有篇滿分作文的,作者住在地處城鄉結合部,附近的小菜場有很多外來務工者,有次去買水果,她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趴在賣水果的攤位上,一筆一畫地寫作業,四周的嘈雜混亂,與男孩獨自伏案的小小身影形成的對比,讓她看出些許無奈與堅韌,還有樂觀與希望。這件小事引起她對農民工子女這一群體的關注和思考,這才有了日后那篇寫農民工子女的滿分作文。
把來自生活的鮮活體驗和獨到的思想相融合,正是近年來許多高考優秀作文的共同點。那些遠離生活、注重概念的文章難免膚淺雷同,枯燥乏味。
1.小事不小,是因為它常常寓含哲理。只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加以分析,用整體的發展的眼光來進行考察,小事就會顯現出價值。一些同學害怕遇到哲理性的作文題,就是因為平時讓許多含有哲理的小事白白流失了。
2.有些生活現象的背后有著某種規律,不是滿足于對現象的客觀描述,而是加以歸納概括,思想就能更上一層樓。
許多人寫高考作文題“季節”,都只是停留在對四季自然現象的描述上。有篇作文卻這樣寫道:城市人已被季節所拋棄,上班族更是被迫遠離了季節。季節是一種秩序,而現代人卻是秩序的破壞者。季節正在馬不停蹄地消失。我們需要季節,而屬于唐詩宋詞的季節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如秋季般蕭瑟的現代社會。讀了這幾句高度概括的話,也許誰都能心生共鳴。作者說,起初他也想寫寫一年四季,但想到一件事就改變了主意—鄉下的爺爺到城里來居住,原以為他可以好好享受了,可是爺爺總是精神萎靡,便去問他,爺爺說,住在城里,聽不到蟲兒叫,聞不到花兒香,看不到燕來雁去,吃不到自家院里時宜果蔬,心里郁悶啊。這不是說住在城里找不到一年四季的感覺嗎?由此他想到了城市生活悲哀的一面,再根據自己的體驗寫了此文。如果說他爺爺的話僅是對現象的表述,而他的話則把爺爺個人的感覺上升為一種概括,一種思想。一件小事引發了他對季節的重新思考,歸納瑣碎零散的生活現象,從中發現它們的異中之同,就能寫出感性與理性相交融的文章。
3.有些事雖小,卻值得細究;有些事雖司空見慣,卻有著鮮為人知的一面。所謂思想,就是抵達了事物深處的認識。
有位考生寫“細微深處”這篇高考作文時,就抓住了一件被人忽視的小事—寫錯別字,如不少人會把“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中的“幽”寫成了“憂”,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的“生”寫成“升”。他對此先作了點分析:第一句中,“幽愁”和“暗恨”構成了對應關系,而“憂愁”和“暗恨”則不能。“幽愁”的內涵比“憂愁”要豐富,有深廣而又難以訴述之意。第二句中,“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氣象闊大,有出神入化之妙,誤為“升”字則是直接描摩,失了意境,且了無意趣。由此他得出結論:寫別字的原因決不僅是“粗心”二字能解釋得了的,它的深處是未能理解詩的內容,不會鑒賞它的美,同時寫別字這件小事還反映出未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學習態度馬虎等問題。
因此,寫作教學中要特別引導學生,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關注現實,熱愛生活;以健康的審美情趣去觀察生活,思考問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表現生活,評價事物。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豐富的生活積累,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才能對生活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寫起作文來,才能有話可說,有材可寫,才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當然,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觀察生活的方式是很多的。可以啟發學生仔細留心自己身邊的事和物,認真觀察周圍的人和景,積極關注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也可以指導學生怎樣觀察生活,怎樣思考社會問題,怎樣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怎樣評價社會現象,等等。學生學會了觀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評價,寫起作文來才胸有成竹,才能說出真話、實話、心里話,才能表達出自己真摯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