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艷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作文次數少(一單元一次),間隔時間長,內容單調。這樣就使學生習作次數少,產生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相脫節的現象,弄成“講課是講課、作文是作文”兩張皮。如何克服這種弊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以課文為憑借,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為目的,以發展思想能力為重點,以讀寫結合為突破口的切實有效的訓練方法,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下面筆者就以人教版七年級下魯迅的《社戲》一文談談促進學生讀寫結合的幾種形式:
作文興趣,激一激
作文教學要取得一定成效,語文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寫為主動學寫,逐步使他們樂寫。首先,教師在作文中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感情的觸發點,從而使學生進入創作的最佳狀態,給學生營造一種活躍的思維環境,鼓勵他們進行創意和設想。只要有了感情,自然就會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登山者則情溢于山,觀海者則情溢于海,作文者則情溢于文。
其次,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感情氛圍,讓學生浸染其中,并能產生相同的情感共振。例如,《社戲》一文,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這種情感體驗,能使作者和讀者的感情熔為一爐,迸射出耀眼的火花。整體感知本文的情感之后,筆者就向學生提及兒時的種種,甚至還朗讀了筆者寫童年的一段文章:
家門口一棵繁茂多枝的老樹是我童年的快樂所在。我時常熟練地蹬爬,不多會兒就穩穩坐在一根合適的枝頭上。愜意的微風,悅耳的鳥鳴,清遠的花香,變化的云朵夢幻般地長久定格在我童年的畫面里。
學生聽筆者朗讀完這一段以后,早已活躍的情感一下子就達到了高潮,有個別學生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提起筆來躍躍欲試,這正如古人云“無欲不舉筆,無情難成文”。在筆者的點撥和感情的熏陶下,學生的感情打開了,思維放開了,作文的切入點也找準了。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作文創作的這根感情琴弦,營造愉悅和諧的情感氛圍,這才是作文教學的生命和源泉。
文章選材,評一評
人們常說,寫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選材。通常說來,記敘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來確定的。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能深刻、生動地突出中心的就是重點材料,就應該詳寫;其余與中心思想有些關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寫得簡略些。總之,詳寫要做到濃墨重彩、生動具體;略寫要做到淡筆勾勒、概括精練、畫龍點睛。只有做到濃淡相宜、詳略得當,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才能使讀者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心感其情。
《社戲》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刻畫一群栩栩如生的農家孩子形象,贊揚他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優秀品德,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擺脫封建束縛的自由生活的向往。為了表達這一中心,魯迅先生在選擇材料上,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包括看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地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間也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詳寫的用墨如潑,略寫的惜墨如金,詳略分明,中心突出,行文顯得生機盎然。
為了強化學生的這一認識,筆者請同學們就自己的任意一篇文章的選材談談得失的經驗教訓:
王佳說:“我的一篇題為《轉變》的文章,是想通過寫同桌通過自己不懈努力,從一個后進生轉變為優秀生的事例來說只要你功夫下得深,鐵杵也能磨成針的道理。但是我卻花了大量的筆墨寫他以往成績如何差,以致犯了詳略失當的錯誤。”
韓洪泉說:“我和王佳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我的一篇名為《和解》的文章,其中心是說只要人們坦誠相待,敞開心扉,就能夠化解彼此的矛盾,但我卻濃墨重彩地渲染了他們以往是如何地好。”
劉丹婭說:“我覺得我的一篇題為《快樂的初一》的文章,緊扣住了‘快樂這個文眼,選取了我被選為第一批團員和我的文章在刊物上發表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快樂的事例來詳寫,其余的快樂事例則一筆帶過,做到了詳略得當。”
現代著名作家葉圣陶曾說:“口頭為語,書面為言。文本于語,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作文教學應當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入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這種口頭作文的訓練不僅使學生通過自評的方式進一步掌握了選材的技能,而且啟發了他們的思維,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了學生的作文能力。
人物形象,寫一寫
塑造性格鮮明生動而又具深刻內涵的人物,是敘事作品創作的中心任務。課文采取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雙喜和六一公公。雙喜聰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應靈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充滿自信,又有組織才能和號召力,是孩子們的當然領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戲,主要是因為有雙喜出主意、打包票。這個形象,是令人深深喜愛并難以忘懷的。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著墨很少,但幾筆勾勒極其準確,寫出他的寬厚、淳樸、好客、熱誠。“我”之所以認為這一夜的戲好、豆好,原因就在于這片樂土上的人好。
趁熱打鐵,筆者讓學生用白描的手法,對班上任意一位同學進行描寫,現摘錄如下:
短發,白凈的臉上有著一張薄薄的嘴,和別人講話時,不停地做著各種手勢,就像一個盛氣凌人的領導。
他長得很矮,圓圓的臉,大眼睛,額頭上有一道深深的疤,據說是小時候爬樹磕的。
顯然從大家熱情參與的積極性來看,學生們的思維被激活了。正當學生寫的興趣盎然之際,班級有位學生說自己還寫了雙喜的外貌,也想念給大家聽一下,我立刻鼓勵他,請他念:
看上去不過十來歲,圓圓的臉,黑里透紅。兩條漆黑的眉毛下有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一看就知道是個能干的人。
看!由于學生思維的解放,再加之教師的點撥引導、鼓勵和啟發,課堂作文訓練則成了學生快樂作文的田園和靈感創作的源泉!
景物描寫,練一練
“一切景語皆情語”。細致傳神的景物描寫是《社戲》的一大亮點。魯迅以寫意的手法,略略幾筆便把江南水鄉美麗如畫的景色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使你仿佛也看到那里美麗的景色,也聽到孩子們歡快的笑聲和大自然的美好聲音匯在一起,也聞到水鄉田野里特有的芳香。這樣的景物描寫,不但表現“我”去看戲時的愉快心情,而且也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的江南農村的極度熱愛。
有了前面興趣的激發,這時要求學生寫一段自己童年時家鄉的景物顯得是那么水到渠成,現摘錄一段如下:
家鄉的河似一塊緩緩流動的藍色的水晶,在陽光下,泛著淡藍色的銀光,熠熠生輝。樹木倒映在水中,隨著河水的流動輕歌曼舞。魚兒、蝦兒在水中的痕跡清晰可見。青蛙也被這美景折服了,它笨手笨腳地爬到岸上,伸長了脖子,微微瞇起了眼,靜靜地欣賞著這美景,看著這水中嬉戲的魚兒。有時候,人走到它身邊,它都察覺不到,等到發現人的時候才戀戀不舍“撲通”地跳進了河里,濺起的水珠子歡快地跳起了舞蹈,有時候落到了荷葉上,晃動兩三下之后,又回到了河里,仿佛在告訴荷葉自己有多幸福。
變化體裁,改一改
作為教師要善于運用自己的慧眼和才能,靈活地駕馭課堂,精心準備作文訓練的內容和材料,講究作文訓練的新意,從而使作文訓練有的放矢,形成一個科學嚴密的多元化快速作文的運行系統。
《社戲》一文共寫了七件事,按照它們對塑造人物、表達中心的不同作用而敘事的詳略不同。由于材料本身具有發散性,它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很廣,因此筆者組織學生成立“話劇創作團”,這樣訓練學生感覺十分新鮮,在教師的誘導啟發下,有的小組寫了“看社戲前的波折”,有的小組寫“看戲后歸航偷豆”,還有的小組寫“六一公公送豆”…… 顯然,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語言表達也酣暢自然。
生動語言,仿一仿
這篇小說的語言生動、簡練、幽默。如寫“我”想看社戲而不能去時“急得要哭”,“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表現了“我”的急切心情。寫可以去看戲時,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生動地寫出了“我”如愿以償的喜悅。小說的許多語言幽默風趣,如“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罷,黃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把“高等動物了”活用為動詞,既貶斥了牛,又寫出了“我”的窘態。筆者除了引導學生體味這些語言外,還鼓勵學生模仿,結果學生在寫作中遣詞造句也靈活多變,語言表達也異彩紛呈,飛躍而又暢達。
精彩結構,學一學
《社戲》的結構可謂是波瀾起伏、匠心獨具。尤其是看戲前三次波折,三次轉機,真是波折不斷,使得文章曲折搖曳、變化生姿,正如古人說的“文似看山不喜平”。針對此點,筆者讓學生將他們任意一篇文章,按照這個思路去改動,結果很多學生的作文較好地做到了“尺水興波”,呈現一派異彩紛呈的局面。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筆者充分地挖掘了文本的魅力,采用了聽、說、讀、寫四大板塊有機結合的方式,把語言形式的運用與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結合起來,精心為每篇閱讀課文設計“讀寫結合訓練點”,隨文練筆,力爭每節課都讓學生動動筆,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從而使學生最終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真正做到心有所動、情有所發、寫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