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華 劉治蘭
【關鍵詞】 學生;溝通;讀書;書信;鼓勵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6—0039—01
我們??吹街袊苿庸镜囊痪鋸V告詞——“溝通從心開始”。這雖然是一句平常的廣告語,卻道出了一個企業的經營理念。作為企業,要注重和客戶的溝通,作為教師,同樣要注重和學生的溝通。一次成功的溝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溝通的問題。教育中如果缺乏溝通,則學生的“心事”教師永遠不會明白,而教師的“柔情”學生也永遠不會懂,這會使雙方互相埋怨并處在苦惱中,教師失望,學生傷心。其實,“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通過溝通,讓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也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師;通過溝通,徹底拆除妨礙師生情感交流的壁壘,形成良好的教育網絡,促進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那么,如何與學生進行有效地溝通呢?
溝通方式一:讀書
培根說:“凡有所讀,皆成性格?!睍俏幕膫鞒?,文明的記錄,書中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哺育人類的文化養分。從學生入學伊始,筆者就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并實施了一個個班級讀書計劃——牽手好書,與文明相伴。這也漸漸成了筆者、家長和學生讀書的信條。在共同讀書中,在相互交流中,學生、家長、教師的心貼得更近了。課外書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扇知識之窗,開啟了一道道素質之門。
1.創建習作園,樹立學生信心。筆者所在班級中,有一個為學生創辦的習作園,那里是專門張貼學生讀書心得、優秀“大作”的地方,每個月更換作品是學生最企盼、最興奮的時刻。他們中有人激動不已——自己的文章變成“鉛字”貼在了墻上;有的人暗下決心——下一次自己的心得和文章也要變成“鉛字”貼上去。其實,貼在墻上的不僅是學生對好書的認識、感悟,更是他們自信的展示,才華的綻放。
2.讀書談感悟,促使師生和諧。從學生入學至今,筆者一直有一個習慣:每天中午到校后給學生讀十分鐘的書,內容包羅萬象,有科學知識、名人故事、成語故事和中外童話等等。在讀的過程中,筆者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談出對所讀內容的感受。漸漸地,這十分鐘成了學生最渴望的時間,有時候,學生一下課就緊追著與筆者談所讀內容的感受。在交流中,師生相互走近,相互了解,相互鼓勵,都感受到了對方的真摯與期待。
溝通方式二:互通書信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會有一根很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生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師講的話發生共鳴,教師就要將孩子的心弦挑準音調。”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筆者還是采用較為原始的方式與學生交流:互通書信。互通書信讓筆者嘗到了良好溝通的甜頭:真情從筆端流淌,慢慢地找準那根獨特的弦,與學生共奏心靈和諧之音。
筆者班里曾有一名學生叫小元,其聰明活潑,同時又散漫、懶惰,家庭作業常常不做,還經常遲到。筆者曾多次嚴厲地規勸他,也用“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的方法激勵過他,但小元依然沒有得到改善。經過反復觀察和思考,筆者提筆給他寫了一封長信,信中談到了他的優勢,說到了他的過去,提到了老師的難過甚至痛苦,寫出了老師對他的期待。令筆者欣慰的是,他不僅回了信,還逐漸克服、改正了一些不良習慣。幾封書信的互通,打開了筆者與小元理解與信任的心靈之窗,也開啟了小元的進步之門。
溝通方式三:鼓勵
花草樹木大都向陽生長,人也一樣喜歡被贊美、被鼓勵。鼓勵就是為學生架設一條“上進”的階梯,讓他們有方向可“走”。筆者平時盡量欣賞學生的純真、善良、可愛,找到他們值得贊美的行為,把握時機,用語言、肢體、眼神、動作、表情和評語等鼓勵學生。鼓勵有時可以是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等待、一張小紙條和一個機會。
筆者班里有名學生,其思維、行動都比其他人慢半拍,作業常常不能按時完成,說話語無倫次,行動遲緩。這些弱點讓她在班里格外沉默,臉上總是寫滿了無奈與憂愁。為了讓其“走”得快一些,預備鈴響時,筆者總不忘小聲提醒她整理好學習用具,請她回答問題時,也盡量走到她身邊采用和緩的語調,當她學習進步時,也不忘用欣賞的目光看她一眼,當她的行為與別人不一致時,多用鼓勵的眼神望著她,久而久之,該學生有了明顯的進步。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和榮譽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尤其是學生。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次撫摸都能傳遞感情,都會在學生的心中激起幸福的浪花,都會像一絲絲花香久久縈繞在學生的心中,讓他們的優點越來越多。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