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
【摘 要】小學畢業班作文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改作文。作文成績總難以提高。面對小考、中考、高考的改革中對作文教學的日漸重視,對小學畢業班有效作文教學途徑的探索迫在眉睫地擺在了我們面前。但筆者認為歸根到底,主要在于教學與目標的不統一,寫作脫離生活,乃至脫離教材,甚至還缺乏一定的正面評價。教師從激發動機到引導創新寫作辦法,其目的就是能讓學生愛上作文。
【關鍵詞】新課標;閱讀;觀察;鼓勵;提高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新課標中要求高年級的學生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當前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是課改中難點的難點,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了學生的語文的綜合素養,但有時教師辛辛苦苦的付出,很可能做的是無效作文教學。學生們在作文課堂上無助的眼神和無力舉起的筆,都告訴我們作文教學要改變現狀是必須的。高年級學生的作文培養應從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應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從學生的需要和發展出發的、能將人的性格培養、情感陶冶、個性發展與寫作能力、技巧統一起來的全新的作文教學機制。結合教學實踐,認為高年級的作文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尋求突破。
一、拓展視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古希臘思想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眾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時機去發掘開拓的人。”開拓視野的最好途徑恐怕就是讀書了。
書讀得多,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會寫得好,筆下就會生花。所以,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是關鍵所在。在平時的作文教學實踐中,常常發現,很多學生或沒有材料可寫,或表情達意不夠流暢、準確、生動,歸根到底是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語言經驗。基于這樣的實際,在教學中十分重視通過加強課內外閱讀,讓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從而提高寫作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離開閱讀,學生對事物的表達將是無序而枯燥的。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讀和寫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就要求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除把課堂還給學生外,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閱讀可采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社會閱歷閱讀的各種書籍。閱讀的內容和范圍不作限制,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的均可,越廣泛越好。即利用開設的閱讀課和學生開展多樣的讀書模式,學生可以隨時借自己喜歡的書讀,還可以互相借閱,定期更換從家中帶來的與大家“共享”的書籍。并且每晚讀半小時的書。有了廣泛的閱讀,學生就能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同時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式中,使學生產生了語感,激發了靈感,有了語感和靈感,作文就水到渠成、自然流瀉輕松的事。
二、拓寬素材,讓學生活寫
讀書可以使人明智,可以拓寬視野,但是真正的大素材庫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也要讓家長認識到這一點。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值得我們去辨識,去觀察,去回憶。做生活的有心人,自然會記下許多素材于腦于心,在寫作文之時材料就會信手拈來,文思就會噴涌而出。羅丹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沒的眼睛。因而教師需要拓展學生生活,引導學生回歸生活,鼓勵他們多觀察生活,多留心,多思考,多體驗,豐富自己的人生積淀,為他們將來寫好有深度的作文提供鋪墊。只要我們鼓勵學生用心觀察,勤于思考,注意積累,再加上教師適當的指導,學生那種“腹中空空,無話可說”,的局面就會得到改善。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重視讀寫結合,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不動筆墨不讀書”。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仿寫訓練。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用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者真實的感受,借鑒別人的某些寫法,寫出富有個性的文章。讀寫結合,以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和寫不能固定成一個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探索,舉一反三,因人而異,真正調動學生積極性,仿中有發,仿中有創。學習了《北京的春節》,體會老北京過春節時的傳統習俗及其蘊藏著的豐富民俗文化內涵。以此來仿寫自己在過春節時和北京的孩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還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并寫出自己的心情。教師教學每篇課文都尋找學生習作訓練點,天長日久什么內容、什么方法都在仿寫中學過,寫起來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短時間就可完成練習,也對作文始終有著濃厚興趣。有了興趣,還怕學生寫不好作文嗎?
其實,作文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教師做作文教學中的有心人,耐心不斷的摸索,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作文教學的質量定能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