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玲
語文學習中,學生知識面的局限給老師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多不便。如何讓學生更快的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能力成為每個語文老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交流展示活動,使學生有了更多的展示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機會,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手段。展示就是學生在“課前先學”的基礎上,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后,在課堂上把所學知識通過言語表達呈現出來;交流就是師生、生生通過互動點評、爭論、點撥和解釋、共享,共同解決所有知識點,使學生對知識和技能做到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展示交流”就是搭建一個能展示學生自我探究成果的平臺,通過交流達到認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性,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交流展示活動,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把準備好的內容表達出來。通過展示,學生內在的表達能力在教師和全體同學面前真實地外傳,使學生比較準確地了解自己表達能力。在講話中,學生看到了別人,也看到了自己,講評別人的同時,也在規范著自己。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為學生說的過程,也是寫的過程,要想說好必須寫好,不能應付,這樣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 “交流展示”鍛煉了學生邏輯思維。為了準備展示,學生要選擇材料和組織材料,進行認真地思考。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樣提出問題,怎樣進行論述,這些都要進行認識、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等各種形式的思維活動。
我在語文課上力求多展示學生,經常會選擇引導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以及與之相應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課上自始至終都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時間、給空間讓學生交流展示。
(1)不學不教,先學后教:讓學生有備而來,進行思維交鋒的碰撞。郭思樂教授認為,相對于學生生命體,教師應該是一個“牧者”。教師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過去所認為的“灌滿一壺水”。在進行《全神貫注》這一課的學習時,我課前就布置學生對課文進行預習和閱讀,并讓學生搜集能反映全神貫注精神的事例或名言,讓學生有備而來,在課堂上進行大展示、大交流。正所謂學生課前有閱讀,課中有理解、有展示。因為生本語文,不只教文本,更重要教給學生文本表達出來的情感、智慧與運用語言的能力。
(2)群言堂:展示自己是學生個性、生活、理想的獨特體現。在課上老師盡量不現自我,重在展示學生。在小組交流時,我讓學生在小組長的組織下有序的進行,保證每個同學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課上充分展示自己。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爭艷才是春。展示時,我用激勵式的評價啟發學生,學生各個躍躍欲試,暢所欲言。同學們盡展學習的風采,他們旁征博引、由此及彼、上下互動、取長補短。作為教師,此時只是個專注的旁觀者,充當及時點撥、組織、參與、配合的角色。
(3)課堂是愉悅的:交流展示的課堂,是創造的課堂。引領學生自覺熱情地投入學習,學會閱讀,學會感悟,學會品味,以讀引讀、讀說結合,獲得道德品質與學習能力的相應提高。這兒“以讀引讀”中前一個“讀”指的是讀課文,理解課文,后一個“讀”是指課外閱讀。也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了某篇課文之后,引發了他的閱讀興趣,去尋找相關的文章和書籍、資料來讀,一篇帶多篇。比如讀著《全神貫注》,就讓學生去了解一些全神貫注做事的例子,同時想起自己全神貫注干一件事的例子。因此,課前教師無需預設太多,只需要以學生的知識儲存和認知水平為起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恰如其分地誘導。學生在真實反饋自身閱讀感悟的同時,自然會理解、內化所學知識。
一、在語文課上進行交流展示活動的策略
首先,新課程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享有對教育的“參與性”和“選擇性”,使學生真正能夠發揮出“自主性”,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單靠幾個問題的設計,幾道練習的做答是很難完成的。剛開始訓練時,很多學生心理緊張,站到講臺上兩腿發抖,結結巴巴的說不出所以然。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人人都鎮定自若地暢敘所聞所感了。輪到的同學在講臺上讀自己選好的文章的時候,其他的同學都在認真聽,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有的同學還在積極準備要從什么角度去評,或者找到自己的共鳴點。另外,其他的同學也在聽的過程中評價同學的發言,可以聽到從不同角度作出的對同學文章以及同學閱讀情況的分析的內容,能聽到弦外之音,能聽出其中的問題,能產生共鳴。
其次,交流展示有不同的側重點,這個側重點,可以根據教材的進度、內容進行設置,可以根據各年級、各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也可以根據當時、當地環境情況,從內容要求、發展目標等各方面而有所側重,可以形成很多的語文教育活動模式。到了高年級,可以把展示活動與口語交際、習作聯系起來,可以是話題的演講,可以是自己優秀習作的朗讀……無論說什么內容,都必須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有幫助。做到每節課前有人負責,每節課上有不同的內容,匯報的形式可以不同。內容除了本學期要求背誦積累的內容外,還可以結合當天的課程進行搜集信息,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總之,不能讓交流流于形式。說話的內容可以是由老師決定,也可以師生共同商議。無論何種方式,一定要提早與學生溝通,沒必要“搞突然襲擊”。其次,語文展示活動,在富有生成性的開放空間中,個體不斷展示、豐富、發展和超越,能使多數同學的口語表達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在全班同學評價、打分,從而為小組加分的過程中,使參與者對下一次活動有了更強烈的期待,對“聽眾”而言,激發了他們一比高下的“表演”欲望,人人爭當課堂的主人,課堂氣氛自然活躍起來,使語文教學充盈著豐富多彩的內涵。
再次,教師教會學生評價他人是很重要的,我們的點評以鼓勵、提出建議為主。既然學生千差萬別,所講內容豐富多彩,說話的風格各不相同,那么展示效果肯定不會一致。大多數孩子都是敏感、自尊心強的,他們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認可和表揚,所以教師要引導全班同學學會點評,對其中成功者進行充分地肯定,讓其盡享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欲望,為其他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對于不太成功的展示,要善于從“不成功”中發現閃光點:如所選內容與眾不同,感受有自己的真情實感,聲音響亮,普通話標準……讓學生體會到小小的鼓勵,使其對下一次課前展示活動充滿渴望。當然,對學生存在的較為明顯的不足,師生應及時婉轉指正,能讓學生在尊重中成長,在感激中進步。我在班里一直有建立“為小組爭光”的表格,該表格每月評選一次,獎勵前三名。展示自己,既能得到老師、同學的鼓勵和幫助,又能為小組加分,所有的學生都會認真準備,并樂意參加。
二、語文課中常用的展示方式
①口頭展示,從課本內容延伸到課外閱讀。②書面展示,將展示的內容條理化,較好地反映問題的要點和邏輯關系,便于其他同學閱讀、理解題意和解題過程。③行為展示,用手勢、用表情、用姿態,幫助其說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讓大家了解問題的實質。例如在學習《將相和》時,學生將課文用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在角色表演中,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將和相和好的過程。④實物展示,讓學生借助實物識字,加深對生字的識記。
交流展示給予學生的不僅是一個說話的機會,更是一個建立自信心的平臺。一節回味無窮的陽光課堂,需要豐富多彩的交流展示來奏響課堂教學主題曲。我們期待“交流展示”可以帶給學生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