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格
【摘 要】目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基本任務。思維具有廣泛的內容,關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就成了一個焦點問題。為了貫徹《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教學中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從認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的重要性,以及找出培養數學思維的解決辦法等方面著手。本文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
思維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過對事物的感知、表象進行分析、概括、歸納而獲得事物本質的能力。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強弱,不僅與知識理論、水平有關,而且與思維方式有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本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從以下幾方面加強了培養學生數學的思維能力,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激起學生學習的需要,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教師要利用語言、設備、環境、活動等各種手段,制造一種符合需要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善于將課題轉化為學生認知中的矛盾、內在的需要,還要不斷設疑、激疑,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讓學生從情境中激發求知欲,從情境中產生問題。我經常采用的方法有:以舊引新,溝通引趣;提示矛盾,設疑生趣;故事開場,引發興趣;制造懸念,激發興趣等。
在教學中,我嘗試利用生動的問題情境。例如,教學《圓的周長》的導入部分:先出示不同圓形物體,要學生去測量它們的周長,學生感覺能夠測量得出;當教師拿一根繩子在空中做圓周運動時組成的圓,學生感覺測這個圓的周長很困難,進而激發尋找更好的辦法計算圓的周長的欲望。因此,教師只有努力創設情境,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做到教學民主,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與學氛圍,才能打開學生的“問題閘門”,進而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利用舊知,培養創造性思維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培養學生思維的個性化、多元化。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有利于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的知識點,指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
例如,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時,在學生已經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后,利用原例題,變原有條件為“把一個直徑20厘米的圓柱,沿底面直徑從上到下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接成一個和它體積相等的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的圓柱表面積增加7平方厘米,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教師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經驗情境。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圓柱變形后,新形體和原形體等積;新形體的長恰好是圓柱底面周長的1/2,新增表面積7平方厘米正好是圓柱體變形后所得長方體左右面面積之和。如此分析探究之后,學生很快會得出這個長方體(即變形前圓柱體)體積為“長方體左(右)面積×長方體的長”。此時學生的思維方向很明確,且有足夠的思維空間。因為長方體左(右)面積=圓柱的底面半徑(r)×圓柱的高(h)=hr;長方體的長=1/2圓周長=πr。所以,圓柱體變形后得到的新的長方體的體積為“長方體左(右)面積×1/2圓周長”,即“hr·πr”,整理后得V=πr2·h。上述思維活動加深了學生對圓柱體計算公式推導過程的理解,鍛煉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與敏捷性,創造性地應用已有知識解決了新問題。
三、巧設探索性問題,培養創新性思維
現代心理學認為:為教學時應設法為學生創設逼真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如能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也會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感受到借助數學的思想方法,會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盡量做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1)設計開放性習題,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創新思維。
(2)培養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開啟學生創新思維大門。創新思維的培養,要讓學生敢于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對一些問題提出具有獨特的、富有說服力的新觀點和新境界,開啟學生的創新思維大門。
四、聯系生活實際,擴展數學思維
理論來源于生活實際,教師應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多講些生活與數學聯系緊密的例子,讓數學理論知識從課本走進生活,使得理論知識更具體生動。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學習中增強,從而實現教學的根本目標。
五、結語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尤為重要。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且在于學習方法,培養數學思維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不僅在學習數學時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學生良好綜合素質的體現。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