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哲
【關鍵詞】 農村;語文教學;主導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6—0045—01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認知的過程。學生只有借助于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才能以快速有效的方式掌握人類創造的文化科學知識,迅速提高自身的身心發展水平。而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正確發揮,也都有賴于教師的引導。換句話說,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主要是由教師教得好壞決定的。因此,積極有效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導”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級教師于漪也說:“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學生的求知欲越大,學習效果越好。而求知欲的大小又直接取決于學習這門功課的興趣。語文本應該是最貼近生活、豐富多彩、生動有趣、極富吸引力的一門課程,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個別教師忽視了正確的引導,學生在繁重的課業負擔下也越來越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造成了語文教學吃力不討好、成效甚微的現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科特點,努力挖掘教材中足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思維的內容,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去發現認知對象的美。現行中學語文教材所選內容大多是名家名篇和歷代經典作品,教師首先應對這些作品的美點進行充分的挖掘,然后引領學生去欣賞品味,進而培養其學習興趣。比如教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語言美入手、可以從畫面美入手、可以從情感美入手、也可以從文章的結構美入手,引導學生認真賞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寫景抒情以及謀篇布局的妙處,獲得審美享受。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學習中獲得了審美享受,學習的興趣自然也就濃厚了。俗話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們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教師不但要自己善于發現美,也要教會學生如何從閱讀中發現美,進而從生活中發現美,再把這種美融合到寫作中,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素養隨著學習興趣的高漲必然會提高。
二、“導”感情
語文這門課程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它在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舉足輕重的作用。孔子說:“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無畔矣夫!”說的就是語文的德育功效。現行中學語文教材加大了文學作品的含量,而文學作品的靈魂則是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感情。屈原的光輝俊潔、李白的蔑視權貴、杜甫的憂國憂民、蘇軾的曠達豪放、魯迅的錚錚鐵骨以及劉蘭芝的堅貞不屈、魯智深的嫉惡如仇、賈寶玉的反叛禮教、水生嫂的善良賢慧,如此等等,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情感之光芒。古人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教育,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要引導學生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情境中去,教師講課就要有語言藝術,繪聲繪色,使學生如臨其境;同時教師自己也應感情充沛,以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學生一旦在教師的引導下“入境”,就會對教材中所刻畫的人物、抒發的感情、闡述的哲理產生一種親近感和認同感,從而使之興趣盎然,并從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教師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教育,必須準確把握作品的情感。掌握正確的朗讀技巧是準確把握作品情感的有效途徑。比如教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就應該引導學生用輕柔舒緩的語氣讀出依依惜別之情。再如魯迅《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兩句話,朗讀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語氣的抑揚變化,否則表現不出作者悲憤的感情。第一個“沉默啊”要用低緩的敘述語氣讀出,第二個“沉默啊”要用高亢的感嘆語氣讀出。“不在沉默中爆發”也應用高亢的語氣讀,而且語速要加快,“就在沉默中滅亡”則應稍放慢語速,用低沉、悲憤的語氣讀出。
總之,只有正確引導學生“入境”,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及作品的感情,才能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
三、“導”方法
“授人以魚,可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無窮。”課文只是供學生學習和訓練的例子,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不應只是單純讓學生學懂某幾篇文章,而是要通過這些文章的教學,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使他們“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當然,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并非忽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一味地“包辦”、灌輸。“導”應有度,“導”應有法。只有加以正確引導,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