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頎
【關鍵詞】 課程;滲透;意義;可行性;綜
合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5—0046—01
所謂課程間的滲透與照應是指利用不同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互證互補,以期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普遍聯系的認知能力。如在講課過程中,一些文字形象和情節學生難于理解,當用圖畫表現在黑板上時,學生既感興趣又能直觀地了解。而在美術課時引用一些詩文去啟發學生表現春天的景色時,他們又將獨特的感受表現在畫面上。因此,課程間的滲透與照應是值得教師研究的。
一、課程間的滲透與照應的意義
首先,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不同學科交叉、整合,分析科學逐漸為綜合科學所取代??萍及l展的這一趨勢,不僅對人的知識結構提出要求,而且對人的心理品質提出新的要求。二十一世紀的基礎教育,其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既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又有反思、概括的能力,能自如地實現知識的遷移,解決課程之外的現實問題。他們應有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應有自我認知、社會定位的意識以及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審美意識。而這些,依賴各門課程的單打獨斗是無法實現的。傳統的分科教育注重本課程的縱向深入,鮮有跨課程的橫向聯系。正所謂“隔行如隔山”,這就很難適應綜合科學對未來建設人才的要求。
其次,對一種原理、一個概念做超越本課程的延伸會加深對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學外語、記單詞常常借助數字、圖畫、音樂等加強記憶。這說明,人的記憶需要支撐點,而且學習活動在內容方面越是不同記憶就越牢固,就會得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第三,課程之間相互滲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學生“偏科”的現象,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總之,實施綜合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既是社會對建設人才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要求。
二、課程間的滲透與照應有操作的可能性
不可否認,不同課程其內容、概念以及表達的方式有其本身的獨特性,必須嚴格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規律。但是,從教育的大視角去看,任何一門課程,都是溝通人與客觀世界的橋梁,并通過認識客觀世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所以課程間的共性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學校這個大系統是由各門功課這些子系統構成的。各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圍繞同一個目的發生超越本課程的效用,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實現。問題在于教育者能否居高臨下宏觀考慮,把握和認識這種共性。教師應當明確: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而能力是一種觸類旁通將知識點擴充為知識面的修養。課程間的滲透與照應正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做為一名美術教師,筆者常想,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這位頂級的大畫家不但創作了《蒙娜麗莎》這樣的傳世佳作,而且他以科學構想繪制出飛行器、潛水艇的設計圖,不僅如此,他對音樂也有很深的造詣。這除了他本身的天賦外很重要的是他沒有將自己的才能局限在某一特定的領域,他興趣廣泛,知識融通,由此形成了他多才多藝、富有創造性的素質。
綜合教育是一種新型的跨學科、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模式。有待于廣大教育工作者努力實踐,積極探索,使之臻于完善。蘭州市城關區教育局編寫的以科學、生命、社會為主題的“資源包”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它將德、智、體、美、勞、環保意識、安全意識等應知應會的內容融為一體,為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奠定基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如何實現課程間的滲透與照應
首先,要改變學科之間的隔行如隔山的狀況,教師要有廣泛的興趣和較為完備的知識結構,起碼對小學各門課程的基本內容和各年級的教學重點有所了解。學校應不定期地舉辦跨學科的教研活動,各學科介紹單元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難點,組織跨學科的聽課和評課等活動。
其次,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在完成本課程的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盡量作知識的延伸,恰當和適當地聯系其他課程的相關內容。
第三,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性知識技能競賽以增強學生興趣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最后,把知識遷延、能力培養列為對教師進行評課考核的內容。
當然,課程間的滲透與照應只是擴充知識的外延、深化知識內涵的手段,是為本課程教學目的的實現服務的,要結合的自然、藝術,恰到好處,不能喧賓奪主影響了本課程的主旨和內在結構。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