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福
【關鍵詞】 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新環境;新理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23.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5—0049—01
目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信息技術為我們拓展了一個前所未有且繽紛多彩的多媒體世界,已成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強大動力;傳統的教和學的模式正在醞釀重大的突破,教育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就是以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和教學模式理論為指導,突破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模式,積極建構以“學生為認知主體”和“學生發展為本”的“開放型”、“自主探究”的新型學習模式,以促進“教和學”的模式的深刻變革,使學科教學更好地為素質教育服務。
一、開展校園信息化建設,創建辦學新環境
1. 加大投入,建立校園網絡資源庫。在硬件設施完備的基礎上,學校要同步開展校園網絡資源庫的軟件建設,教學資源是教師自制的各學科教學課件、資源的集中地,教師可以在校內任何有計算機的教室下載使用,并進行修改,在前人制作基礎上不斷完善課件。
2. 分層培訓,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與理論水平。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踐,離不開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要有計劃、有重點、有層次地加強教師的理論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在師資培訓工作方面做到“三個結合”:即把教師全員參與和骨干培訓相結合;把開展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培訓與轉變教師傳統教育觀念相結合;把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和教學改革相結合;促進教師更新觀念,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二、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樹立教學新理念
1. 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解。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并不是指在教學科目中增添一門信息技術課,而是結合學科教學的實際,利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適應的特性,為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提供便利,賦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以新的內涵,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層次和效率。
2.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優勢。(1)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得到拓展。傳統的教學是以老師、書本、學生三位一體的模式,師生以書本為中心進行學習活動,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而信息技術的出現,打破了這種空間封閉的禁錮,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不再繞著書本轉。信息技術將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影片、程序以及互聯網等多種資源引進了課堂,任何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源,都可以成為課堂學習的一部分,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多樣的選擇。(2)教師的教學方式更生動、更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有了更廣泛的發揮空間。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精心分析,選擇相適應的多媒體資源制作成教學軟件,給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聽覺刺激,瞬間創設生動具體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3)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重要工具,可以真正實現分層次教學、個別化學習,為每個學生提供盡可能的選擇學習內容的空間;它還更有利于實現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協作式學習,通過網絡通信技術與他人合作交流研究。
三、進行教與學的實踐,建構課堂教學新模式
1. 自主探索學習模式。自主探索學習設計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情境創設為前提,以問題驅動為導向,引出學習主題。然后圍繞主題,查閱信息資料,進行邏輯推理、完成對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這樣的教學形式,促使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研究、探索問題。
2. 研究學習模式。研究學習模式是以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與運用信息的實踐能力和探究精神為目的,以研究任務驅動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指導研究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書籍、報刊、電視等多種途徑,千方百計地收集查閱大量的信息資料,并根據研究要求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儲存,在課堂上交流討論匯報,建構知識。這種通過信息技術與研究課型的整合,使信息技術手段成為學生主動探究和發現學習的工具,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有效強化了學生的信息意識,促進整體信息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3. 協作交互學習模式。即教師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利用網上資源,自主探索,然后利用網上論壇,進行交互討論,讓每位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互幫、互學等多向互動,形成協作參與的學習過程。最后,要求學生對論壇的問題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建構新知,有效地實現資源共享、師生交互學習的目的。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