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粉紅
【關鍵詞】 語文教學;鄉土資源;創造;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5—0061—01
農村擁有富饒而獨特的教育資源可供師生開發。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能夠獨具慧眼,善于提醒并引導學生最大限度與效度地用好這些資源,那么學生文思定會如泉水般涌動,筆底紙間定會流動出鮮活而富于情趣的文字,這樣學生將不再苦于無物可寫,而寫作也終將成為一種享受。本文根據作者的寫作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利用鄉土資源。
一、引導學生發現鄉村之美
1. 引導學生還原對課本中鄉村的認識。我們在對很多文學作品解讀時,往往刻意地加工、詩意地美化了作品中刻畫的意境,如果在教學中能對這些作品內容予以原生態還原,相信學生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欣喜與收獲。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會知道,原來陶淵明也想過農家的生活,孟浩然也想到我們這兒來做客,王安石也會去羨慕農家的一個普通草屋,而陸游甚至會在夜晚游興大發時拄著拐杖敲開你家的門。想想陶淵明所要尋找的桃花源不是就在我們身邊嗎,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不就是夜夜在村頭池塘邊的守候嗎,而馬致遠心中深深低吟的小橋流水人家不就是我們的家嗎,艾青深愛的土地不就在我們的腳下嗎,如果學生真能從生活的角度理解被“標準化”了的作品,那么他們更是會產生一種“這有什么,我也能行”的想法:他們會覺得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固然有趣,可沒有自己村邊那片藏著各種野花蘑菇野雞草蛇的山林有趣;閏土的父親教的捕鳥方法雖然也很有效,可現在大可以談談農村都已經很少捕捉鳥兒了;少年魯迅回到平橋村時會學著小伙伴們用銅絲鉤釣蚯蚓,要是到了我們這兒,我們的少年們還會教給他如何用手摸蛤蟆,如何捉泥鰍摸泥鰍,如何摸魚打魚,如何認蛇躲避蛇,更不必說教他識蘑菇、捉野兔、打田鼠等等這些常規游戲了。此時的鄉村孩子,寫起他們的生活定會比魯迅這樣一個外來客所能感到的鄉村生活要有滋有味得多吧。
2. 可引導學生自主認識身邊的鄉土資源。這里首推的便是上文所提及的鄉村少年的游戲。愛玩是少年人的天性,如果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這些絕活也能成文并獨具特色,叫他們如何不會欣然提筆對你侃侃而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呢。還可以引導學生對鄉村特有的景物予以觀察。當學生能夠用一種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家園時,會有許多欣喜的發現。此時,田壟、菜畦、水井、耕牛、野花等皆可如詩如畫般結成文字,讀來自然口舌生香、賞心悅目。鄉村大人們的農活、生計、家庭勞作同樣可以細致入文,也可收到良好的閱讀效果。學生的家長大多務農,學生自己也常幫家里忙農活,對“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有著更深刻而又具體的體會。如同唱歌舞蹈踢球教書一樣,務農這一行當也有許多自己的“行話”和操作規則(如遵循二十四節氣、農諺等)。如果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能夠恰到好處、細致清楚地交代這些,那么一篇彌散著鄉土氣息的文章就形成了。如果父母都是務農的,那么可在文中具體展示出農人的最真實的勞動場景與獨特性格語言特點,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就是我們寫作的很好典范;如果學生作文時就可把這種具體的生存狀態表現出來,那么,材料與情感都準備就緒了,作文自然水到渠成。還有對于本地本村獨有的風俗人情、婚喪禮節、歷史遺跡等材料的占有與運用以及對近年來農村的巨大變化的親身體會,這都是寫出一篇獨具一格的文章的便捷而速效的途徑。
二、引導學生體會創造之趣
眾所周知,農村的校園軟硬件文化設施都相對落后。但這些設施陳舊落后,對學生而言,發揮本身應有作用都已不明顯。在如此簡陋的校園文化環境下,如何能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新的文化資源來為教學服務,便是擺在教師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教師首先應承認并敢于面對由于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落后及學生家庭條件貧困對學生的文化認知領域所造成的空缺,并明示給學生,師生共同通過各種途徑予以彌補。如在初二階段,學生在練習寫說明文時,必須學會對某一植物、動物做具體明確的介紹,在指導學生寫關于植物的說明文時,教師可設專題課,通過對校園每種植物的實地介紹及自制的名稱卡片,教會學生認識了解校園內種植的各種花草樹木。所以當學生終于知道他們曾匆匆而過卻熟視無睹的不知名的花草樹木竟都有一個在書本上早就曾令自己向往過無數次的美麗名字時,他們能不用一種新鮮的眼光重新打量這些曾因為無知而冷落下來的花木,從而寫出一篇關于植物、關于校園的優秀文章么。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