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厚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現狀;成因;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6—0087—01
一、 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及成因
文言文教學已有百余年的歷史,為了教好、學好文言文,許多教師都曾努力尋求方法,但收效甚微,語文教師都為此傷透了腦筋。正如錢夢龍先生所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火的年代,文言文這塊世襲領地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文言文教學高投入、低收入已成了不爭的事實,教師累、學生苦、效果差的局面已與現代教學理念格格不入,教學現狀不容樂觀,面對文言文教學的困境,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成因:
1.教學理念落后。把文言文課完全上成了分析課。偏重了分析課文內容和寫作特點,甚至認為文言文會讀、會翻譯就可以了,忽視了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2.教學形式單一,方法陳舊。因為文言文主要考釋義和翻譯,所以很多教師采用串講方式:介紹作者作品,連接時代背景,然后逐字逐句串講,分析寫作技巧,力圖做到“字字落實,句句串講”,教學目標寬泛,重點難點不明,學生只會被動接受,不能形成規律性認知,無法達到知識遷移,更無法提高閱讀能力,挫傷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主體作用未能得到體現。
3.有些教師不能或不愿深入文言文教改的研究,安于現狀,缺乏系統性、規律性的文言文知識儲備,甚至甘愿做一個搬運工,簡單地將教案、網絡上的資料搬到課堂,通過“復制”“粘貼”讓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的機器,進而失去了學習文言文的熱情與興趣。
二、 走出文言文教學困境的對策
1.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妥善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一是文本與教師、學生的關系。文本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教師是學生學習文本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師要把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的觀念轉向帶著學生走向知識。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學習文言文要讓學生在理解、積累的基礎上,達到塑造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豐富傳統文化底蘊,提升文學和人文素養的目的。三是處理好課內、課外閱讀的關系。學習語言不是單憑課堂45分鐘就能有所收益,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學習方法,課外要補充閱讀,推薦給學生一些簡單的文言文,將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上,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四是處理好傳統教法和現代教法的關系。既要肯定并采納傳統教法中的可取之處,也要學習鉆研新教法,形成融古今優秀科研成果,取傳統、現代教法長處的有自己風格的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風格和模式。
2.營造良好的文言文學習氛圍。教好文言文,語文教師首先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正確的教學原則、有效的教學方法,更要具備較高的文言文修養。上課時要有自信和吸引力,對課文內容精熟,能背誦,對名人軼事、名篇名句信手拈來,旁征博引,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文化底蘊和博學氣場,生發仰慕之情,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其次,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一些人物傳記采用現代流行語巧妙朗讀,增加文言文的趣味性,使文言文和現代語言巧妙融合,消除學生的時代差距感,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理解文章,將文言故事進行現代演繹,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感。
3.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朱熹曾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學習語言離不開誦讀。文言文也不例外,更何況誦讀法是中國傳統語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加之文言文與我們今天的生活距離較遠,學生想要盡快掌握這門語言的規律,形成語感,就必須背誦相當數量篇幅的文言文優美語段。在積累文言字詞、句式等之前一定要指導督促學生背誦經典。
4.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文言文的過程中,可以把古今語言拿來比較,對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進行比較。也可以把有關聯的作品放在一起讀,看異同、評優劣,在對照閱讀中獲得較全面準確的認識,從而開拓視野,訓練思維能力,提高鑒賞水平。要重視感受文章中蘊含的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因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文言文教學將出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編輯:劉於誠